摘要:視覺文化研究作為一門學科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重視,由于視覺文化研究廣泛地吸收多個學科的手段及內涵,在不同角度重新審視視覺圖像的生成及闡釋而突破了傳統藝術批評的慣性,作為一種手段來講是我們研究藝術作品時的一種重要的方法論。本文通過五種視覺文化研究的方法對王育桑2021年創作的《桃鳩春園圖》進行分析。《桃鳩春園圖》的創作是其蘇州園林系列的延續。藝術家王育桑在對于中國傳統藝術和中國傳統繪畫強烈的喜愛之情下運用了西方現代藝術創作的方法論,積極地對藝術的發展進行探索和創新的同時拓展了中國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為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讀圖;圖像學;形式分析
一、圖像志和圖像學
圖像志與圖像學是解讀繪畫主題和意義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是整個藝術史學科的基礎之一。從最基本的讀畫開始,《桃鳩春園圖》(見圖1)主要由四種意象組成,分別是鳩鳥、太湖石、蘇州園林截景及墻上的倒影。這四種貼合主題的物體以毫無空間關聯的方式被放置在畫面中。藝術家使用油畫材料寫實地勾勒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質感。藝術家對于鳩鳥的描繪手法與趙佶《桃鳩圖》如出一轍。他使用油畫顏料復刻了趙佶“小青綠”的花鳥畫畫法。但在描繪上鳩身墨色更重,對比強烈,黑亮而富有立體感。與趙佶工巧細膩相比更具現代意味。太湖石被畫家放置在畫面的中間。太湖石是由石灰巖遭到長時間侵蝕后慢慢形成的,形態各異,具有隨機性。通靈剔透的太湖石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太湖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也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常用的石料,藝術家選用這一意象有著明顯的代表性。
畫面上窗中截景及墻壁上漏窗的投影都極具江南氣息。藝術家客觀地描繪了蘇州園林的景象,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是移步換景,咫尺之內再造乾坤。雖然占地面積小,但通過亭臺樓閣的排布輔以假山石樹木做點綴,有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可以說,蘇州園林的特點與藝術家截景表意的手法不謀而合。總體來看,畫家選用最具有江南氣息的幾種意象構成了畫面。用西方的繪畫工具對中國傳統題材進行了描繪,在排布畫面時他忽略了畫面的前后關系,抹平了空間,甚至抹去了背景,這種獨特的方式值得我們深入分析。
二、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法是藝術史研究的兩大基礎之一。在不涉及畫面主題的前提下,該方法僅從畫面的諸多基本要素如色彩、線條、構圖、造型、筆觸等出發,探討畫面中元素的關系究竟如何,包括畫面風格及品質問題。
畫家運用精致、細膩,寫實的手法來描繪畫面的細節,用西方油畫的畫法來營造出中國傳統國畫的氛圍。鳩鳥、太湖石、窗景和倒影這四種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被畫家去除了聯系和背景,以抹平空間深度的方式排布在了一起。物體刻畫細致入微、逼真寫實。
從整個畫面的顏色來分析,各個元素被籠罩在暖色之中,背景整片的暖黃色與木窗暗紅色的搭配相得益彰。畫面中僅有窗中截景染天染水的一抹冷色屬于點睛之筆。整體表達出春天這個季節園林中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的趣味。
從構圖來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畫面上窗后的園林截景。畫家描繪了春意盎然的蘇州園林景色,透過窗戶我們可以看到粉嫩的桃花充當前景,遠處靜謐和諧的觀景亭給人一種平和安穩的感覺,使觀看者整個人仿佛置身于蘇州實景園林之中,能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畫家將太湖石放置于正下方分割整個畫面,像天秤一樣平衡窗影和枝頭鳩鳥左右兩種蘇州園林元素。在筆觸的處理上,只有處于中間的太湖石畫家使用了較大的筆觸。其余鳩鳥、倒影及木窗等元素都是用細小的筆觸進行超寫實的描繪,逼真的效果讓畫面顯得更加精美精妙,充滿著強烈的感染力。這兩種筆觸的區別處理在畫面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沖突,顯得更有意味和思考的空間。
另外,畫中精妙之處在于畫家對于空間這一概念的趣味性描繪,只有三維的物體才會呈現出倒影,畫中窗影這一元素就暗含著三維空間的意味,但畫家巧妙的使用二維平面的方式進行描繪。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畫家在窗戶中加入了景深表現蘇州園林景色。這種處理手法使觀賞者窺一斑而知全豹,獨具新意。相當于畫家用平面的繪畫形式表現了三維立體的空間,這與豐塔納所代表的空間主義一樣為架上繪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表現一個繪畫空間的同時使繪畫本身變成了一個空間。這一巧妙的手法和創新型的舉措體現在畫中是具有進步內涵和研究意義的。
王育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精神和情感深度,他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內涵進行油畫創作,他結合傳統寫實技法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以及對于二維畫面空間性的創新,將東西方文化、古今文化進行交融形成獨具一格的繪畫表達語言,在其精美絕倫的畫中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味,給觀者深刻的觀看體會。
三、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20世紀藝術史寫作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精神分析和藝術家的關系非常密切,藝術家本人的經歷影響著其藝術創作。
通過零散的資料我們可以簡單地了解到王育桑的生平。他生于北京、長在江南是他創作蘇州園林這一系列作品的隱含的條件。空軍和工商管理碩士的教育經歷,使其繪畫體現出嚴謹精細的個人特征。我們也可以從他參與過國畫研修班的經歷中了解到他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熱愛。王育桑于2017—2019年期間多次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吉隆坡參與展覽,活躍于世界各地的畫廊和美術館,其作品在國際上廣為流傳。在時代的影響下,他并沒有一味地沉溺于傳統,而是將西方文化、現代藝術融會貫通,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面貌。
從畫面元素上來看,畫家選用的四種元素極具意味,值得我們審慎地分析與討論。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賦予鳩鳥豐富的社會含義。兩漢時期,鳩仗的持有者是特權的象征。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用鳩鳥來占卜測吉兇,把它視為孝子的化身。唐代以后,鳩鳥的崇拜習俗漸漸弱化,社會意義逐漸衰微,文藝作品中鳩鳥的意象則趨于完美,象征吉祥、財富。[1]在這一層面上,太湖石的象征與鳩鳥不謀而合。首先,太湖“石”通“時”,有時來運轉的意思。在中國古代,太湖石常做皇家園林布景石料。現代社會,百姓家中擺放太湖石有富貴吉祥的象征。[2]有這兩種意象的支撐可以看出畫中傳遞的精神是積極的。鳩鳥這一種常見且具有社會內在含義的動物,向來是中國古代畫家喜愛描繪的對象,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藝術形象。例如,文人畫家沈周在《鳩聲喚雨圖》中以不同深淺的墨色描繪了一只孤踞枝頭的斑頸鳩,造型色彩樸素,用筆用色充滿了文人古拙淡雅的風味。但畫家在對于鳩鳥的借鑒挪用上,選用了宋徽宗趙佶的《桃鳩圖》。趙佶在繪畫上追求精工細膩描繪自然,在思想意趣上明顯地區別于文人畫家的悲憤感慨之情。
另外,王育桑本人創作了大量蘇州園林風景的作品,選用這一主題的原因與其生長環境分不開,就像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所論述的那種,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物界的植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對于這一主題,王育桑并沒有像傳統的風景畫家那樣進行寫生創作,而是將獨具個人思想感情的符號融入到藝術的創作之中,可謂是別開生面。
四、藝術社會史
藝術社會史是20世紀下半葉歐美主流的研究方法。藝術社會史主張將藝術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下來思考,把藝術品的生產和普通的生產聯系在一起,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思考時代的結構和時代的關系。由于資料的匱乏和交流的限制,我們只能簡單的猜測《桃鳩春園圖》的創作目的——或是參加展覽、或是贈予他人,或是聊以自娛。但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下來看,反映在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上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后疫情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也影響了藝術品的展陳方式和展覽空間,好在傳統形式并沒有因為疫情時代的來臨而大降觀賞性。2021年年初王育桑創作出來的《桃園春鳩圖》暗含了對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精神家園的向往。現實的不合人意往往使人們用藝術聊以慰藉。作者將這種精神期望寄托于畫里的桃花源中。
五、視覺考古學
《桃鳩春園圖》中所顯現出來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以及空間主義的特點,反映出超現實主義推崇的弗洛伊德心理學和審美論回歸的影響。從整個社會的觀看機制中思考,王育桑有著一種脫離現實生活、在“蘇州園林”的景色中躲避喧囂現世的思想。從知識體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幅身份認同感很強的作品,現今“身份認同”越來越具有現代意義,文學藝術作品中創作者越來越追求個體性,通過自己的話語實踐來構建自己。文學藝術的理論與批判也呈現出避免抽象的理論概念分析、重返藝術所特有的愉悅體驗。在這幅世外桃源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進行審美體驗式的分析與闡釋,沉浸在審美的愉悅之中。
六、結語
王育桑所在后疫情時代以另辟蹊徑的方式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桃鳩春園圖》,豐富了人們的觀看體驗。在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多種藝術思想的交融。其中包括對于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延續、空間主義的觀念性開拓、油畫材料的使用。王育桑對中國傳統藝術和中國傳統繪畫強烈的喜愛之情,促使他運用西方現代藝術創作的方法論,積極地對藝術的發展進行探索和創新,拓展了中國藝術的表現方式,為藝術的探索提供了可能性,為現代藝術觀念性中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角度。
作者簡介:徐小博(1998—),女,天津美術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2020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當代藝術批評。
參考文獻:
〔1〕石興邦.《我國東方沿海和東南地區古代文化中鳥類圖像與鳥祖宗崇拜的有關問題》[M].田昌五,石興邦.中國原始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蔡美浩.當代語境下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塑意義——以太湖石為例[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