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吳蕙霖
摘要: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是繼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骨干院校建設與示范性院校建設不同,是要通過骨干院校建設探索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第一批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建設成果即將驗收,本文對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職業教育;政策支持;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64-03
第一批國家骨干院校建設面臨全面驗收,認真總結已經取得的建設成果固然十分重要,但驗收后的內涵式建設如何做得更加扎實,使第一批骨干院校真正具有全面而實際的示范性和引領性,則顯得更為重要。回顧第一批國家骨干院校建設的歷程和經驗,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工作值得認真思考。
校企合作機制體制建設
還需要全面深入地進一步落實
骨干院校建設與示范性院校建設之間的區別,是后者在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上探索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本質區別,前者則要求在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繼續創新外,還要在辦學機制體制上有所突破。關于體制機制問題,是較易混淆的一對詞語。按照《辭海》的解釋,“體制”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機制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總稱;“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運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各種變化的相互聯系。顯然,機制從屬于體制,是微觀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辦學體制中具體的學校與其他社會經濟組織之間如何合作等問題的各種相互關系的協調與處理。這里所要求的體制機制的創新,不是要變更學校的隸屬關系,而是考慮在辦學過程中其他經濟主體的參與和投資、合作,將單一的政府投資、管理和評價等變成在政府主導下的多主體參與管理——主要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基礎條件的改善,教學評價方法、教學成果和教學利益的分享等。按照“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四共”要求,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政府單一主導的學校辦學體制,由學校主管部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政行校企”共同參與,使各類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更加貼近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從筆者所了解的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一些學校看,部分專業設置是契合地方政府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所制定的產業戰略規劃的,或者說專業設置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很多專業沒有在專業設置前進行充分的論證。不僅如此,這些學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上也沒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特點和人才需求類型,只考慮了學校的歷史沿革和學科建設優勢。
目前,一些學校只是在組織形式上建立了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卻沒有真正與地方企業建立密切的專業建設磋商機制,如僅與少數幾家相關企業探討過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問題,但沒有全面討論人才培養方案,也沒有全面討論課程體系設置、校企合作教材編寫、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實訓教學方式合作和頂崗實習的具體安排,更沒有真正商討訂單班和就業問題。因此,筆者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國家投入巨資進行骨干院校建設,是希望有關院校在辦學體制機制上探索合適的路徑,取得必要的、可復制的、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有益經驗,以徹底改變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不夠,培養的學生市場不歡迎,教師沒有應有的從業經驗,不具備職業教育所要求的“雙師”素質,因而不能真正培養創新性、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局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骨干院校建設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必須徹底改變重資金引入、輕實質性轉型的問題。
通過骨干院校驗收只是骨干職業院校建設的第一步,下一步應該是真正落實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如落實引企入校,開展行業企業專家全面參與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探討課程體系設計,研究符合市場需要的校企合作教材的編寫,商討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評價機制,落實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彈性學制的具體實施安排、教師掛職鍛煉的常態機制構建等。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當前,沒有國家政策的推動,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不愿意、不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校企合作。除了少數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科院校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從而吸引有關企業主動合作外,一般院校很難獲得企業的主動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多是通過個人關系開展的,不具備借鑒意義,更不具備推廣意義。因此,要全面推進企業與學校主動合作,提升企業的積極性,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至少在地方政府層面,要考慮企業接納學生頂崗實習所花費的成本補償機制,可以考慮給這些企業減免教育費附加,提供適當的融資優惠,出臺地方政府職權范圍內的政策優惠措施;在國家層面,要把職業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相結合,出臺力度更大的政策優惠措施,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融資利率扶持等,鼓勵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全面參與到職業教育發展中來,起到引領其他經濟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作用。
骨干院校建設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全面支持
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文化水平、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知識講授是以夠用為度、實用為本。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別,其屬性仍然是高等教育,但增加了職業教育的要求,以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職教育。除了需要眾多類型的經濟主體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動參與,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有十分充沛的生源,實現人才成長的多樣化和職業化。十余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盡如人意的。
首先,高考制度沒有與職業教育同步改革。上世紀90年代末,職業教育開始全面鋪開,但高考制度直到近幾年才在少數省份開始實行分類考試,而且學生錄取仍與普通高考同時進行,且分數線排列在普通高考本科線之后,給人的印象是:只有高考成績較差的人才會進入高等職業院校。我們要讓全社會都形成發展職業教育的共識,就必須對當前的高考制度進行改革,并且在高中階段就要開始實行分類教育。對于那些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要鼓勵他們進入職業中學學習,而對那些善于思考和理論研究的學生,則鼓勵他們進入普通中學,接受學術教育。同時,實行分類高考,普通高考可以沿用以往的考試時間和錄取方式,職業教育考試則考慮實行春、秋兩次,與普通高考分開進行。
其次,社會輿論導向沒有與國家戰略同步。中國夢是強國夢,強國的內涵就是創造與制造并舉,以創造引領制造,以知識駕馭技能,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上游,成為利潤的創造者和獲得者。我們的輿論對于教育的社會價值的導向偏重于報道重點本科院校,宣傳高考狀元,鼓吹公務員考試和研究生考試,較少正面宣傳技能型創新人才和高等職業院校,特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近幾年,權威媒體報道了一些職業院校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優勢,如安徽某職業學院學生在吉利汽車徽標競標中戰勝世界一流設計公司、上海港口工人技師包起帆等人的創新事跡,但在引導社會青年積極投身職業技能學習、成為職業技術能手方面,沒有形成較為強大的、有號召力的聲音。我們知道科學強國,其實科學與技術是分不開的,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因為科學源于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技術則源于理論的創新應用。
當然,高考制度恢復三十多年,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職業教育盡管在高考制度恢復時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類別(如師范專科、醫學專科、水利專科等,所謂專科也就是職業專門化,只是沒有冠以職業教育的名頭),但人們沒有嚴格區分;現在,要從固有的概念中獨立出來,明確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這就需要輿論進行正確引導,使社會公眾知道兩者雖有類型上的區別,但沒有高等教育屬性實質上的差異。中部某省2013年實行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與普通高校招生分類高考,出現了高職招生數與計劃數的嚴重倒掛現象,足以說明廣大考生和社會公眾對于高職與普通高校差別的誤讀,也恰恰說明需要我們的社會輿論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消除全社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誤解。
再次,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共同培養人才的意愿不高,使得許多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與職場相銜接的能力,說明高職院校的教育轉型道路仍很漫長。高職院校作為一個特殊的高等教育類型,從理論上講,其特殊性就在于學生在理論上比中職生的理論視野寬廣;在能力上具備較好的應用性。但是,高職院校要達到這樣的教育效果,就離不開不同經濟主體的參與和配合,以現實的生產需要作為理論學習的前提,又要以現實生產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能力培養的載體。這就涉及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具體規范,以指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如何合理設置,確保學生理論知識的必需與夠用;教學方法如何變革,使學生既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足夠的操作技能;師資隊伍如何建設,使教師既擅長結合實際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又善于動作示范;教學效果如何評價,既能衡量學生具備的理論功底,又能衡量學生應用水平。顯然,沒有各類企業的積極參與,全面深入地與合作院校達到“四共”,上述目標就無法實現,骨干院校建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骨干院校建設不能依靠某個學校單獨進行,必須而且只能通過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相關行業和龍頭企業的全面參與和支持,特別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骨干院校驗收后的項目利用與社會影響力的發揮
骨干院校驗收后的項目能否充分利用,發揮建設任務書的預期作用,遠比建設本身重要。這不僅涉及建設資金的效用,更涉及建設項目的合理規劃與專業之間的配套改革;特別是要通過這些項目,發揮對本地區同類院校的師資培訓、學生能力訓練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地方企業開展職工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對其他院校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有關部門在驗收結束后,還應對相關項目的后續使用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抽查,確保項目的持續性作用。通過驗收的骨干院校還應通過優質師資和較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瞿振元.從更高更寬領域透析高等教育的屬性與功能[J].中國高等教育,2008(2).
[2]嚴雪怡,楊金土,孟廣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J].機械職業教育,1997(10):42-46.
[3]李明中.后示范時代,高職教育路向何方?[N].中國教育報,2012-05-02(05).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