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
摘 要: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和時代挑戰,如何對中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通過調查研究本區域初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分析新時期初中生行為習慣缺陷的產生主要是社會上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兩個原因,通過探索研究出養成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主要有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環境熏陶和家校合作。
關鍵詞:行為習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一名言通俗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也點明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然而,新時期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和時代挑戰,我們將如何對中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教育呢?
為此,我以課題研究為基礎,通過調查研究初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分析新時期初中生行為習慣缺陷形成的原因,嘗試從他們自身和家庭、社會環境等方面入手,幫助他們摒棄陋習,重新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初中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現狀
我從四所實驗校中分別選取20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習習慣、做人習慣和做事習慣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大量數據統計結果反映出以下現狀:本區域初中生行為習慣的基本狀況是良好的。特別是在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方面的基本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上,他們不僅繼承了一些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行為習慣,如,尊敬師長、熱愛集體等。而且也有部分社會基本道德行為規范轉化為他們的行為習慣,比如,遵紀守法、講誠信、樂于助人等。同時他們的個人修養和心理素質也是比較健康的,比如,開朗樂觀、積極向上、不氣餒等。另外在他們身上還具有一些有時代氣息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有創新意識、自信、自尊等。這些品質和行為特點說明當前他們的基本道德素質發展是良好的。但是我們也發現了部分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比如,自理能力差、喜歡依賴別人、性格懦弱、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承擔責任、只說不做等。其中還普遍存在著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現象,導致行為失范的現象普遍發生。
二、形成初中生行為習慣現狀的原因
1.社會上錯誤價值觀的引導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人們在開拓進取,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出現了價值觀變異的現象。部分人只顧個人利益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這些都通過各個渠道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學生所接受的社會信息容量越來越大,其中負面影響也大幅度增加。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學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不健康文化信息對道德判斷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腐蝕,商業文化奢靡、急功近利對學生產生誘惑,尤其是一些表現色情暴力的網絡游戲,更是千方百計誘導少年兒童加入其中。一些良莠不齊的“書屋”、電子游戲廳等更有意瞄準青少年,導致學生成長的“惡劣”環境,常使學校、家長束手無策。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
家庭是中學生成長的基本單元,父母是子女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與子女朝夕相處,其言行教誨、品行榜樣都對子女產生直接持久的影響。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會負面影響,抵消了學生正面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禮、貪圖享受;粗暴專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蠻橫、缺乏同情心;修養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語言粗俗、精神空虛、追求低級趣味;而結構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溫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性格。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導致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發育出現障礙,與學校教育不相協調,難以產生正面的教育力量。
三、養成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方法
1.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學生的道德發展、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主體活動息息相關的過程。而傳統德育存在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只把學生當作受教育的客體,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從外在的控制出發,要求學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要改變這一做法,首先需要確立學生是主體的意識。我們可以采用“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和“自我約束”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自我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逆反心理的產生,沒有強迫性,因而更易于讓學生接受。
(1)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是指讓青少年更多地參與到實踐當中去,在實踐中的經歷和產生的豐富情感會促使他們主動進行自我教育。例如,最近熱播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就是通過讓孩子們參與不同的社會實踐,改變孩子們的認識,激發他們潛在的能力,糾正各自身上存在的不足,形成自立、勇敢、敢于擔當的性格。情感體驗是青少年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只有當他們的認識滲透著深厚的情感因素時,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才更深刻,行動起來才更堅持。
(2)自我評價。學生的思想、言行對與錯,他們對身上的優點與缺點能否正確判斷,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因此指導中學生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我評價是學生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客觀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例如,在春季植樹活動結束后,老師在采取了學生專題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在這次植樹活動中的得與失,有哪些同學在這次活動中做了不適宜的行為。在討論中,有的同學提出這次活動對于現在的環境問題很有意義、但在植樹中有的同學追跑打逗撞到了剛種上的小樹、有的同學沒有理解這次活動的意義,將樹苗栽得很淺,在討論中同學們列舉了很多關于植樹的好處,有的同學還動員大家以后帶手絹代替紙巾,為改善環境盡微薄之力。
由于是自我教育,沒有強迫,同學們不僅認識并認同了植樹活動的意義,而且對破壞樹木、破壞環境的一系列行為給予了錯誤的評價。學生們對這樣由認識而產生的改變都比較自覺。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強化自身積極的方面,抑制消極的方面,使學生懂得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從而明確學生的是非觀、善惡觀。endprint
(3)自我約束。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環,它是學生運用意志力自覺掌握和支配自己行為的活動。有沒有自我約束力、自我調控能力是自我教育成敗的關鍵,也是一個學生成熟與否的標志。中學生在完成了上面提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兩個環節后,已經有改變不好行為習慣的動力和意識了,在“自我約束”環節還是需要教師或家長鞭策。只有強化意識,通過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練習、鞏固,才能使道德行為成為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習慣。
2.環境熏陶
“人是環境的產物。”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埃爾維修的這一命題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對于青少年道德行為的形成來說,學校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利用正規課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還通過學校的環境、風氣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其中無意識的獲得經驗,形成良好的道德觀。環境熏陶就是通過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來教育學生的方法,這種“隱性”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感情。
(1)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在學校中,要形成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氣氛,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平和日常的瑣碎矛盾。教師和學生可以從正面積極地看待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在這樣的學校班級里,學生有了思想問題,教師能幫他們解決問題。校園充滿正能量會使學生感到有一種推動力,鼓舞他們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生活。他們會從教師對祖國的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上汲取力量,為形成自己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正確的人生態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2)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校風的重要基礎是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一個班級里,師生之間人格平等、團結互助、教學相長,教師不再是“權威”或“傳道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在這樣的融洽的師生關系下,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處處關心;學生尊重教師,對教師充滿信任,彼此協調一致,互相支持。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學生對未來的美好信念,形成心靈的安詳和寧靜。
(3)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在一個學校中,特別是班級中,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特點,但又不能完全各行其是,必須有一定的紀律來約束。一定的制度、紀律是形成良好校風、班風的基礎。《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集中體現了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學校和班級中,還可以根據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制定出更為細致的規章制度,使學生做每一件事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久而久之,這種按規則行事的行為實踐就會轉化為個體的行為習慣。
3.家校合作
教育的力量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要想讓教育取得成效,光靠學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父母和老師步調一致,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老師和家長間要做到有效溝通。一方面,家長應積極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如家庭發生的重大事件、孩子的身體狀況、心理或學習障礙等;另一方面,家長要向教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學習習慣、興趣愛好、不良傾向等。溝通可以使家長與教師共同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或發展其特長,這比任何單方面的努力都要有效得多。其次,家長與教師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家長要相信教師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助于孩子進步的。這種信任與尊重將無形地傳輸給孩子。學生尊重教師不僅是師生關系的基礎,也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孩子只對他所尊重的人產生崇敬的心理,才會積極學習,認同學校教育。最后,家長要盡可能地參加學校活動,積極和教師探討教育方法。對學校組織的活動要持肯定態度,并盡可能抽空參加。認真聆聽孩子談他參加的學校活動、他對教師的評價,并加以指導,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