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對外貿易大國,長期以來,我國都堅持實施對外貿易多元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規避國際風險。然而,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陷入嚴重滯漲。盡管當前,全球經濟步入緩慢復蘇階段,但世界經濟局勢仍然處于不明朗狀態。面對全新的國際形勢,我國對外貿易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本文通過對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現狀的了解,深入分析了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對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對外貿易大國,進出口貿易在我國GDP中占著極大的比重,特別是長期對外貿易順差更是為我國帶來了高達3.2萬億的外匯儲備。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狀態。08年后,各國政府積極采取各項舉措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全球經濟整體處于穩步復蘇階段,但復蘇腳步緩慢,不確定因素居多。
一、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現狀
歐美債務危機嚴重拖慢世界經濟復蘇腳步,公共債務數額龐大、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失業率居高不下使美國經濟增長缺乏支撐,受地震、海嘯、核泄漏事故的影響,日本經濟也出現了較大的萎縮,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的急劇飆升使得本已處于滯漲狀態的世界經濟趨于惡化。各國經濟的調整和逐步抬頭的保護主義,特別是美國經濟的調整和對中國出口的制裁、逼迫人民幣升值等,使得我國出口增長遭遇滑鐵盧,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更是逐年下降,從2008年的6.7%,下降到2009年的2.2%,再到2010年的1.44%,2011年仍在繼續下降。盡管近幾年來我國進出口總額總體處于不斷增加狀態,但進口增速與出口增速從04年開始,連續5年都呈下降趨勢,2009年更淪為負增長,而進出口差額更是由08年開始就一直處于減少狀態。
當前形勢下,各種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織,中國對外貿易陷入不明朗狀態,機遇與挑戰并重。在國際新局勢下,我國長期以來所采取的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中所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部分政策已不再適應當前環境。為改善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環境,減少國際局勢動蕩所帶來的對外貿易風險,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應對對外貿易市場戰略予以改良和更新,以適應國際新形勢的需要。
二、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1.企業主體地位不夠明確
由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建設階段,市場經濟體系仍處于不完善、不成熟階段。在此不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多元化運作模式也處于模糊狀態,我國企業三類主體:沒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規模小但具有外貿經營權的中小外經貿企業和經營規模較大集生產、金融、外貿為一體的企業集團,由于外貿經營權的企業與中小外貿企業實力有限,無能力承擔開拓國際市場的任務,而大規模企業集團則由于與發達國家大型跨國集團在綜合實力和資金規模上仍存在著較大差距,暫時沒有能力成為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主體,政府承擔起了市場開拓主體的職能身份。政府通過市場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必要的協助。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明確企業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主體地位,逐步提升企業國際影響力和市場開拓能力,通過過建立政府信息搭橋、企業開拓市場的市場多元化戰略運行框架模式,不斷完善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體系,達成市場多元化戰略目標。
2.出口市場地理過于集中
我國作為國際出口大國,“中國制造”可謂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但總的來說,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地區:首先是最大的市場——西方發達國家市場,西方發達國家市場主要包括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市場在我國出口市場中占據了約40%的比例,盡管近幾年來受新興市場興起的影響,增長幅度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出口市場的主體。其次是第二大出口市場——港澳臺地區,港澳臺地區在我國進出口市場中約占15%的比例,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港澳臺地區歷來是我國出口主體市場之一。再次是東盟,近幾年來,隨著東盟經濟體的不斷發展成熟,我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合作不斷加強,東盟逐漸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的主體之一。最后是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獨聯體。獨聯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也使其逐漸成為我國出口市場的主體之一。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盡管近幾年來我國與東盟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的貿易與合作不斷加強,進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但當前我國出口市場仍然主要集中于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出口市場地理過于集中。這在當前國際形勢趨于復雜,世界經濟多級化趨勢加強,國際貿易風險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形勢下,大大增強了我國對外貿易難度和面臨的風險,降低了我國外貿的主動性,對我國國際貿易環境十分不利。
3.主要進出口商品過于集中
我國勞動力低廉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我國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能源資源產品為輔的基本情況。其中制造業長期以來都居于首要地位,制造業中的紡織業和服裝產業、玩具業盡管受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滑坡的影響,出口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主要出口商品,而原油等能源資源商品的出口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升的影響,出口更是有增無減。而在進口方面,受國內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投資、消費需求等的增長的影響,我國能源資源類商品進口在進口商品中繼續獨占鰲頭,消費品和資本品進口也呈逐步擴大趨勢。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盡管在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指導下,我國進出口商品已逐步趨向種類多樣化和結構多層次化,逐步拓充和分散到各個領域,但仍然集中于主要的幾個商品市場。主要進出口商品過于集中的市場結構,盡管有著規模經濟的作用,但在當前新形勢下和在我國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下,這種市場結構使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居于被動局面,貿易風險被擴大,也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三、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戰略發展新對策
1.多元化總體市場格局endprint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規避風險的有效的辦法。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市場也是如此。我們不應僅僅把目光局限在西方發達國家市場上,而應當在鞏固、擴大和發展原有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外貿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推進與港澳臺、東盟和各獨聯體間的貿易與合作。與此同時,新興發展中經濟主體近幾年的發展也令人側目,不斷增長的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的需求也逐漸成為各對外貿易國開拓市場、擴大出口的必爭之地。我國應充分運用自身生產力水平居中的比較優勢和出口大國競爭優勢,加強和擴大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貿與合作,積極開拓新的市場。通過開拓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一方面滿足我國生產和人民生活的不同原材料、能源、消費品等的不同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也有利于改變我國外貿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被動局面和消極影響,降低我國對外貿易市場所面臨的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等。
2.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
我國當前生產力水平偏低、企業綜合實力不夠強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企業無法獨自承擔起多元化對外貿易市場的重任的基本情況,而這種基本情況在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完善之前,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毋庸置疑代替企業成為了開拓市場的主體。但多元化市場的主體最終仍將是企業,政府應通過推進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支持鼓勵大規模、實力雄厚的集團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應扶持和保護中小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一席之地。通過外貿經營主體的多樣化,帶動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合商品市場的多樣化,帶動我國外貿市場朝多元化趨勢發展。
3.豐富外貿經營商品形態
外貿經營商品形態不僅包括商品這種有實物形態的有形商品,還應包括技術和勞務等非實物形態的無形商品。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經營的重點都主要放在了有實物形態的有形商品上,對技術和勞務等無形商品的進出口重視度十分不足。實際上,在我國當前淺層技術產品過剩、勞動力過剩和高級技術產品欠缺的情況下,技術和勞務等無形商品的進出口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豐富我國外貿經營商品形態,擴大技術和勞務進出口比重,一方面解決我國勞動力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將過剩的淺層技術產品出口到對其需求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滿足他們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通過對高科技含量技術產品的進口,進一步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通過外貿經營商品形態的多元化,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改善國際貿易環境,賺取更大外貿收益。
參考文獻:
[1]李金玲.市場多元化的理論分析.商業時代,2008.
[2]李鋼,李俊.邁向貿易強國——中國外經貿戰略的深化與升級,2006.
[3]張小偉.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實證研究.2008.
[4]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2005~2006年中國WTO報告[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6.
[5]崔日明,徐春祥.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
5.7.
作者簡介:劉硯娟(1966- ),女,山東龍口人,在職碩士研究生,現就讀于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工作單位:河南省鶴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