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興+王義芳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七星關區農村沼氣的發展現狀和特點,指出了農村沼氣建設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顯著效益,同時針對農村沼氣發展中出現的認識、發展思路、融資機制、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七星關;農村沼氣技術;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09-2
1 七星關區農村沼氣現狀
1.1 沼氣池保有量增大
20世紀60、70年代七星關區的農村沼氣建設開始起步,但由于認識、技術等原因,未得到大的發展。直到2001年朱■基總理到貴州考察時,明確了從當年起,連續三年,國家每年給貴州5000萬元財政轉移支付發展戶用沼氣池,自此全省掀起了沼氣池建設的熱潮,七星關區也迎來了農村沼氣推廣普及的時機。期間相繼實施了農業基本建設、國債資金、擴大內需、預算內投資等沼氣建設項目,目前全區保有戶用沼氣池3.5萬多座,規模養殖場中小型沼氣工程31座,大型沼氣工程3處,沼氣用戶覆蓋率達11.7%。
1.2 國家項目資金引導,推動了社會投入的擴大,促進了基礎設施的改善
從2001年的投入54萬元到2011年的1500多萬元,國家的資金投入有了極大的提高,目前七星關區農村沼氣建設總投資達2.2億元。國家共投入項目資金5600多萬元,帶動農戶自籌建設資金16250萬元,從而促進了七星關區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沼氣建設的發展。
1.3 農村沼氣建設成效顯著
1.3.1 推廣沼氣技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推廣農村沼氣技術,改變了傳統養殖方式,促進了養殖增收;提供優質沼肥,促進了種植業減支增效,并且使用沼氣,節約了日常生活開支。同時推廣農村沼氣技術,在七星關區形成了清水鋪、生機沿赤水河一線的“畜-沼-果”,小吉場、撒拉溪的“畜-沼-糧”等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帶動了養殖業,調整了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成為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1.3.2 推廣農村沼氣技術,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推動農村文明進步 推廣農村沼氣技術,開發可再生能源,一個8立方米沼氣池年均可產沼氣540.3立方米,可滿足3口之家20個月的日常用能,可節柴3.5噸,相當于0.47公頃薪炭林的年生產量,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每個8~10.3立方米的沼氣池,可提供沼肥16~20.3立方米, 而沼液和沼渣是優質、高效、無污染的有機肥, 可培肥地力,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另外,推廣農村沼氣技術,可改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實現農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潔化;可優化農村生活環境質量,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可改善農民精神面貌,促進農村社會環境進步。
2 制約七星關區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的因素
2.1 認識淺、意識差
農戶和部分干部認為建沼氣池,唯一的好處就是點點燈、煮煮飯,而七星關區煤豐富,且用電方便又便宜,建沼氣沒有必要。而未認識到建設沼氣池,既是完善農戶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農村凈化環境,實現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需要;更未認識到開展“三沼”(即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改善農產品質量,促進種養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目前七星關區“三沼”綜合利用的農戶主動參與率不足35%,絕大部分農戶仍然僅限于點燈、煮飯,沼氣建設的綜合效益未能充分的發揮。
2.2 未形成具有獨立法人的產業主體
七星關區農村沼氣推廣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農村戶用型沼氣池,是一種農民自給自足的形態;二是規模化的沼氣工程,依附于養殖場而成立的,運營和管理處于從屬地位,同時由于勞動力的轉移,沼氣池日常管理不到位,沼液、沼渣廢棄,使“自給自足”的小型沼氣工程受到影響。而且依托于規模養殖場的沼氣工程,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旦養殖場受挫,沼氣工程所有的投資也將落空。這些都不能形成具有獨立法人的產業主體,這是制約沼氣利用的因素之一。
2.3 融資渠道單一,技術服務不到位
沼氣的建設,資金的投入是關鍵。但是長期以來,沼氣建設均采取農戶自籌為主,政府的扶持為輔的模式,缺乏正規的資金籌集體系。目前七星關區的“一池三改”建設單元,需投入8000多元,而國家僅補助2000多元,農民需自籌6000元。而七星關區又是老少邊窮地區,總體經濟水平較低,地方財政無力配套,農民經濟壓力較大,多數農戶只能建池,“三改”工程很難同步到位,沼氣池的綜合效益無法充分發揮;同時農村沼氣建設的工作經費不足,導致各級政府特別是直接服務農民的基層組織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且群眾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依賴性強。另外,全區目前僅設立了縣級農村能源辦,工作人員10人左右,也非專業人員。雖有沼氣生產工107人,但也大部分流失,導致農村沼氣建設技術指導難以到位。近幾年來雖不斷地探索鄉村沼氣服務體系的建立,但由于服務機制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服務網絡,無法走正常的社會化服務之路。融資渠道的單一,技術服務不到位嚴重限制了沼氣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4 沒有形成農村沼氣產業化的環境
要使沼氣推向市場必須有政府或者企業一系列的扶持、引導以及激勵政策,有了政府的政策以及法規作為支撐才能促進農民使用新技術,帶動農民的積極性。只有通過這些措施才能使沼氣得以推廣,將沼氣轉換成電力、熱力,以解決能源危機,使沼氣由“自給自足”走上市場化的“商品”,而這一過程中政策的保障是尤為重要的。
3 加快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的建議
3.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宣傳,擴大農村沼氣建設的知名度
農村沼氣建設不僅僅是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而且關系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農村沼氣建設是一項“功在當前、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要注重對農村沼氣技術、產品和示范項目建設的宣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提高知名度,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農村沼氣事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轉變群眾和干部的觀念,拓寬思路,克服傳統思維的慣性,跳出就農村沼氣抓農村沼氣,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以黨中央和國家開展新農村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決策為契機,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加強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廣農村能源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突出綜合效益功能。
3.2 改變運營模式,使其成為獨立的主體
農村沼氣事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實現沼氣產業化,必須建立沼氣服務公司,采用市場化的模式,進行統一管理。并建立沼氣中心站,統一安裝、統一收費,通過對養殖小區、養殖場的糞便實現區域化的管理,從而形成沼氣產業化市場主體,保證沼氣事業的持續發展。
3.3 建立正規的產業化融資機制,強化技術服務
政府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提供價格、補貼以及稅收等優惠政策,以此吸引企業的參加和投入,使之能與銀行合作,并納入銀行的政策性融資領域,增加資金投入,同時加強農村能源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證農村沼氣建設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世建,張水蘭,陳寶昌.小沼氣托起生態園: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出路對“蒼溪模式”的調查與思考.江西農業學報,2007,19(6):156-158.
[2] 屠云章,吳兆流,張密.借鑒德國經驗推動我國沼氣工程發展[J].中國沼氣,2012,(02):1-2.
[3] 黃振俠,朱軍平,劉艷琴,楊莉仁.新農村沼氣建設的現狀分析和發展對策.江西農業學報,2008,2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