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廣才+李晶
【摘要】 文章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視角提出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路,并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的應用研究,希望依據評價結果確定高職教育財政撥款的模式,以解決校際之間占有政府撥款資源的公平問題,提高政府教育資金的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財政支出; 績效評價;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F812.45;F272.5;G475文獻標識碼:A文一、研究背景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世界各國認識到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增長的重要作用,把發展和改革職業技術教育作為規劃面向21世紀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高等教育大省,高職教育已成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數和在校生數皆位于全國前列,其地位和作用日漸提高。但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露。
(一)高職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不科學
目前,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綜合定額+專項補助”的撥款制度,這種撥款制度以“在校生人員或教職工數”作為撥款的主要依據,沒有全面準確反映高校實際需求,客觀上刺激了部分高校不顧學校實際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或一味爭取編制數,增加教師規模,而不去關注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高,更加不會關注高校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
(二)行政隸屬關系不同的高職院校對財政資源的獲得有著很大差異
以江蘇中部地區某地級市為例,2008年,該市一所省屬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數為13 500人,取得的預算內財政撥款達到8 600萬元,而在同一城市的另兩所市屬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總數為27 000多人,而預算內財政撥款總數只有7 800萬元。不少地方性高等職業院校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向銀行大舉借債,財務狀況不斷惡化,從而導致地方政府的教育責任與其資金供應能力之間出現矛盾,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職教育財政支出與績效考核相脫離,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不高
多年來,雖然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高職教育經費預算的編制和審批有一整套法規制度,但未能在高職院校預算編制和管理過程中采用績效評價方法,忽視了投資績效和辦學成果的實現,甚至盲目投資造成浪費。另外,教育部對各高職院校每三至五年開展一次辦學水平評估,但未能將政府對這些高職院校的撥款與辦學水平評估的結果相聯系,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的現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財政理論界開始對財政效益問題進行廣泛研究和探討,而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從21世紀初才起步。通過文獻檢索,專家學者主要從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必要性、績效評價的原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趙善慶(2013)從完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等九個方面提出了增加江蘇省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的建議。李潔雯(2012)建議應從完善績效評價工作組織機制、制定專門的教育財政專項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健全教育財政支出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將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到預算資金分配管理中等七個方面來完善教育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廖開銳(2011)提出應構建五個方面的核心績效指標,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能力、教學質量、發展潛力和對地方經濟的貢獻。陳俊生、彭宇飛、張燕(2010)指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服務于績效評價目的的實現,而評價目的的確定又來自于高校教育目標的制定。因此,遵循科學性、導向性、可得性和可比性原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由教育資源投入、教育資源耗用、教育產出與效果、高校發展潛力四部分組成,共設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1個。吳凱、梁子婧(2008)認為有效的績效評價與管理可以幫助高職院校的決策層發現學校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措施和目標,使學校得以長足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辦學績效進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全面考核評價,以便找出差距,總結經驗,提高認識,并為高職院校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張曉嵐、吳勛(2007)從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必要性、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界定、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原則、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機制、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體系和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不難看出,目前專家、學者更多地是對本科院校財政撥款支出績效評價進行研究,而很少對高等職業院校績效評價進行研究,反映出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這一領域還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
三、高等職業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的理論依據:委托—代理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20世紀30年代在對企業所有者兼具經營者做法存在問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于是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進一步細化,由于知識、能力等原因,權利的所有者不能更好地行使所有的權利了;另一方面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代理人隨著專業化分工而產生,他們有能力、有精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權利,委托—代理關系便應運而生。在委托—代理的關系當中,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追求目標的差異,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財富的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薪酬、保障、奢侈消費和閑暇時間的最大化,必然導致兩者的利益沖突,加上信息的不對稱,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有可能出現目標的背離。大量的研究表明,解決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目標背離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構建激勵機制,二是建立監督機制,從而激勵代理人完成委托人委托責任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委托人對代理人管理和經營狀況的全過程監督。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的要求,應定期對代理人的管理活動進行績效評價,主要從資金使用者使用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在設計績效評價制度時,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明確界定績效評價的對象、績效評價的主體;二是要規定績效評價的工作流程;三是要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四是要采用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五是要將績效評價結果與財政撥款制度相結合。
四、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各項工作中,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包括高職教育投入績效指標、高職教育產出績效指標、高職發展潛力績效指標和高職教育效果績效指標四個方面。
(一)高職教育投入績效指標(M1)
1.生均財政經費(M1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獲得的財政撥款數。
生均財政經費=年財政經費總額÷在校生人數
2.生均專項撥款(M1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獲得的專項撥款數。
生均專項撥款=年專項撥款總額÷在校生人數
3.生均教育事業收入(M1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獲得的收入數。
生均教育事業收入=全年收入總額÷在校生人數
4.教師人均科研經費(M14)是指平均每位教師(專任和兼任)所發生的科研經費支出數。
教師人均科研經費=科研經費支出÷年均教師人數
(二)高職教育產出績效指標(M2)
1.萬元財政收入培養的學生數(M21)是指平均每萬元財政收入所培養的學生人數。
萬元財政收入培養的學生數=在校生人數÷年財政經費總額(萬元)
2.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M22)是指平均每萬元教育事業收入所培養的學生人數。
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在校生人數÷全年收入總額(萬元)
3.師生比(M23)是指學校教師(專職和兼職)人數與學生人數的比率。
師生比=教師人數÷在校生人數
4.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M24)是指專任教師占學校全體教師的比例。
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專任教師數÷全體教職工人數
5.生均事業支出(M25)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所發生的事業支出數。
生均事業支出=事業支出÷在校生人數
6.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是指學校每萬元財政撥款所培訓的人數。
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年培訓人數÷年財政經費總額(萬元)
7.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是指平均每位專任教師每年發表的論文數。
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年發表論文(教材)數÷專任教師數
(三)高職發展潛力績效指標(M3)
1.生均儀器設備值(M3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儀器設備的價值。
生均儀器設備值=年末儀器設備總值÷在校生人數
2.生均建筑面積(M3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建筑面積。
生均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在校生人數
3.生均固定資產總值(M3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固定資產價值。
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年末固定資產總值÷在校生人數
4.生均藏書量(M34)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圖書數。
生均藏書量=圖書館藏書總數÷在校生人數
5.資產負債率(M35)是指學校資產負債的比例。
資產負債率=年負債總額÷年資產總額
6.資本保值增值率(M36)是指學校資產保值增值的程度。
資本保值增值率=年末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
(四)高職教育效果績效指標(M4)
1.就業率(M41)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就業率。
2.一次就業率(M42)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一次就業率。
3.對口就業率(M43)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對口就業率。
4.通用考試通過率(M44)是指學生參加英語、計算機等省級或國家級通用考試的通過率。
考慮到各個學校數據收集的具體情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培訓人數、科研經費、教師論文等未作單獨統計,通用考試通過率、就業率等指標又難以界定其內涵,因此,在進行評價時可剔除教師人均科研經費(M14)、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對口就業率(M43)、通用考試通過率(M44)五個指標,本研究主要運用生均財政經費(M11)等16個指標。
五、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應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一)收集原始資料
根據績效評價的需要和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筆者收集了部分高職院校績效評價所需要的財務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二)計算績效評價單項指標的實際值
根據相關高職院校的基本情況數據,計算出各院校績效評價指標單項指標的實際值,見表1。為簡化分析,引用了其中5所院校的資料。
(三)確定績效評價標準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標準應根據評價的具體目標、組織實施機構、評價對象來確定。具體來說,應以一定量的有效樣本為基礎,測算出標準樣本數據,用來衡量和評價財政支出的績效水平。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可選用行業標準作為評價標準。績效評價標準值的計算可采用遞進平均法。
1.計算所有測算指標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平均值”。
2.在所有樣本數據中,篩選出大于“平均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這些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良好值”。
3.對樣本數據進行進一步篩選,選出測算指標大于“良好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優秀值”。
同理,按上述方法計算出評價標準值的“較低值”和“較差值”。
按照遞進平均法,計算出江蘇省高職院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值,見表2。
(四)計算各高職院校的績效評分
各高職院校績效評分的計算可采用功效系數法。功效系數法又叫功效函數法,它是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再經過加權平均進行綜合,計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分數。
第一步:采用功效系數法對各高職院校單項指標的實際值進行無量綱轉化。選擇各指標的“優秀值”為“指標滿意值”,選擇“較差值”為“指標不允許值”,計算出單項指標的分數。
某項指標分數=60+(指標實際值-指標不允許值)÷(指標滿意值-指標不允許值)×40
第二步:根據專家調查法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計算出各個高職院校的績效綜合分數。
某院校的綜合分數=∑(某項指標的分數×該指標的權重)
計算結果見表3、表4。
績效總分的高低說明了各院校綜合績效的好壞,反映出該院校財政資金使用綜合效率的高低。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每個院校的綜合得分來分配財政資金,配置財政資源。
六、政策建議
(一)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監督教育資金的運用
隨著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教育財政支出的管理將更加強化,這就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地方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因此,應結合實際,明確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組織方式、工作流程和結果應用等,加強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管理,為開展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礎。地方財政教育投入必須在加大總量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財政撥款的方式來提升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逐步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高績效評價結果的約束力
一是要充分發揮財政部門績效評價機構的作用,不能讓績效評價機構形同虛設。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應當以財政部門為主導,以保證績效評價工作的真實、有效,避免在績效評價中出現極端意見的評估報告。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規定,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資金使用者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同時通過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揭示各高職院校在財務收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三是要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信息庫,為持續、有效的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及時反饋評價結果,為各級政府進行宏觀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三)加大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力度,穩定教育經費來源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一是各級政府要意識到高職教育是政府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二是充分發揮預算的調節功能,從制度上保證并規范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三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科學調整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高職教育財政支出與地方財政支出同步增長。
我們知道,在財政資金的宏觀結構配置趨向合理的條件下,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各具體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內部管理來實現。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僅能為社會經濟資源總量的增加創造條件,而且可以節約財政資金,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因此,財政資金撥付給具體單位后,財政部門應當根據構建的績效評價體系,對單位的管理進行評價,促使單位在具體的資金管理中引入成本核算機制,力爭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進一步促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善慶.促進江蘇省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增加的建議[J].會計之友,2013(3):119-122.
[2] 李潔雯.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會計之友,2012(1):57-58.
[3] 廖開銳.淺談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教育財會研究,2011(8):18-20.
[4] 陳俊生,彭宇飛,張燕.高等學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0(4):44-48.
[5] 吳凱,梁子婧.高職院校辦學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6] “北京市財政局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課題組.北京市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財政研究,2005(12):42-46.章編號:1004-5937(2014)20-0034-06
2.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M22)是指平均每萬元教育事業收入所培養的學生人數。
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在校生人數÷全年收入總額(萬元)
3.師生比(M23)是指學校教師(專職和兼職)人數與學生人數的比率。
師生比=教師人數÷在校生人數
4.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M24)是指專任教師占學校全體教師的比例。
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專任教師數÷全體教職工人數
5.生均事業支出(M25)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所發生的事業支出數。
生均事業支出=事業支出÷在校生人數
6.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是指學校每萬元財政撥款所培訓的人數。
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年培訓人數÷年財政經費總額(萬元)
7.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是指平均每位專任教師每年發表的論文數。
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年發表論文(教材)數÷專任教師數
(三)高職發展潛力績效指標(M3)
1.生均儀器設備值(M3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儀器設備的價值。
生均儀器設備值=年末儀器設備總值÷在校生人數
2.生均建筑面積(M3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建筑面積。
生均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在校生人數
3.生均固定資產總值(M3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固定資產價值。
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年末固定資產總值÷在校生人數
4.生均藏書量(M34)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圖書數。
生均藏書量=圖書館藏書總數÷在校生人數
5.資產負債率(M35)是指學校資產負債的比例。
資產負債率=年負債總額÷年資產總額
6.資本保值增值率(M36)是指學校資產保值增值的程度。
資本保值增值率=年末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
(四)高職教育效果績效指標(M4)
1.就業率(M41)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就業率。
2.一次就業率(M42)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一次就業率。
3.對口就業率(M43)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對口就業率。
4.通用考試通過率(M44)是指學生參加英語、計算機等省級或國家級通用考試的通過率。
考慮到各個學校數據收集的具體情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培訓人數、科研經費、教師論文等未作單獨統計,通用考試通過率、就業率等指標又難以界定其內涵,因此,在進行評價時可剔除教師人均科研經費(M14)、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對口就業率(M43)、通用考試通過率(M44)五個指標,本研究主要運用生均財政經費(M11)等16個指標。
五、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應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一)收集原始資料
根據績效評價的需要和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筆者收集了部分高職院校績效評價所需要的財務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二)計算績效評價單項指標的實際值
根據相關高職院校的基本情況數據,計算出各院校績效評價指標單項指標的實際值,見表1。為簡化分析,引用了其中5所院校的資料。
(三)確定績效評價標準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標準應根據評價的具體目標、組織實施機構、評價對象來確定。具體來說,應以一定量的有效樣本為基礎,測算出標準樣本數據,用來衡量和評價財政支出的績效水平。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可選用行業標準作為評價標準。績效評價標準值的計算可采用遞進平均法。
1.計算所有測算指標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平均值”。
2.在所有樣本數據中,篩選出大于“平均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這些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良好值”。
3.對樣本數據進行進一步篩選,選出測算指標大于“良好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優秀值”。
同理,按上述方法計算出評價標準值的“較低值”和“較差值”。
按照遞進平均法,計算出江蘇省高職院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值,見表2。
(四)計算各高職院校的績效評分
各高職院校績效評分的計算可采用功效系數法。功效系數法又叫功效函數法,它是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再經過加權平均進行綜合,計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分數。
第一步:采用功效系數法對各高職院校單項指標的實際值進行無量綱轉化。選擇各指標的“優秀值”為“指標滿意值”,選擇“較差值”為“指標不允許值”,計算出單項指標的分數。
某項指標分數=60+(指標實際值-指標不允許值)÷(指標滿意值-指標不允許值)×40
第二步:根據專家調查法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計算出各個高職院校的績效綜合分數。
某院校的綜合分數=∑(某項指標的分數×該指標的權重)
計算結果見表3、表4。
績效總分的高低說明了各院校綜合績效的好壞,反映出該院校財政資金使用綜合效率的高低。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每個院校的綜合得分來分配財政資金,配置財政資源。
六、政策建議
(一)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監督教育資金的運用
隨著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教育財政支出的管理將更加強化,這就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地方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因此,應結合實際,明確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組織方式、工作流程和結果應用等,加強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管理,為開展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礎。地方財政教育投入必須在加大總量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財政撥款的方式來提升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逐步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高績效評價結果的約束力
一是要充分發揮財政部門績效評價機構的作用,不能讓績效評價機構形同虛設。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應當以財政部門為主導,以保證績效評價工作的真實、有效,避免在績效評價中出現極端意見的評估報告。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規定,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資金使用者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同時通過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揭示各高職院校在財務收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三是要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信息庫,為持續、有效的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及時反饋評價結果,為各級政府進行宏觀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三)加大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力度,穩定教育經費來源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一是各級政府要意識到高職教育是政府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二是充分發揮預算的調節功能,從制度上保證并規范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三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科學調整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高職教育財政支出與地方財政支出同步增長。
我們知道,在財政資金的宏觀結構配置趨向合理的條件下,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各具體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內部管理來實現。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僅能為社會經濟資源總量的增加創造條件,而且可以節約財政資金,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因此,財政資金撥付給具體單位后,財政部門應當根據構建的績效評價體系,對單位的管理進行評價,促使單位在具體的資金管理中引入成本核算機制,力爭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進一步促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善慶.促進江蘇省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增加的建議[J].會計之友,2013(3):119-122.
[2] 李潔雯.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會計之友,2012(1):57-58.
[3] 廖開銳.淺談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教育財會研究,2011(8):18-20.
[4] 陳俊生,彭宇飛,張燕.高等學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0(4):44-48.
[5] 吳凱,梁子婧.高職院校辦學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6] “北京市財政局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課題組.北京市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財政研究,2005(12):42-46.章編號:1004-5937(2014)20-0034-06
2.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M22)是指平均每萬元教育事業收入所培養的學生人數。
萬元教育事業收入培養的學生數=在校生人數÷全年收入總額(萬元)
3.師生比(M23)是指學校教師(專職和兼職)人數與學生人數的比率。
師生比=教師人數÷在校生人數
4.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M24)是指專任教師占學校全體教師的比例。
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例=專任教師數÷全體教職工人數
5.生均事業支出(M25)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所發生的事業支出數。
生均事業支出=事業支出÷在校生人數
6.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是指學校每萬元財政撥款所培訓的人數。
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年培訓人數÷年財政經費總額(萬元)
7.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是指平均每位專任教師每年發表的論文數。
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年發表論文(教材)數÷專任教師數
(三)高職發展潛力績效指標(M3)
1.生均儀器設備值(M31)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儀器設備的價值。
生均儀器設備值=年末儀器設備總值÷在校生人數
2.生均建筑面積(M32)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建筑面積。
生均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在校生人數
3.生均固定資產總值(M33)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固定資產價值。
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年末固定資產總值÷在校生人數
4.生均藏書量(M34)是指平均每位在校生占有的圖書數。
生均藏書量=圖書館藏書總數÷在校生人數
5.資產負債率(M35)是指學校資產負債的比例。
資產負債率=年負債總額÷年資產總額
6.資本保值增值率(M36)是指學校資產保值增值的程度。
資本保值增值率=年末資產總額÷年初資產總額
(四)高職教育效果績效指標(M4)
1.就業率(M41)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就業率。
2.一次就業率(M42)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一次就業率。
3.對口就業率(M43)是指教育部門正式公布的學校對口就業率。
4.通用考試通過率(M44)是指學生參加英語、計算機等省級或國家級通用考試的通過率。
考慮到各個學校數據收集的具體情況,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培訓人數、科研經費、教師論文等未作單獨統計,通用考試通過率、就業率等指標又難以界定其內涵,因此,在進行評價時可剔除教師人均科研經費(M14)、萬元財政收入培訓的人員數(M26)、教師人均發表的論文(教材)數(M27)、對口就業率(M43)、通用考試通過率(M44)五個指標,本研究主要運用生均財政經費(M11)等16個指標。
五、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應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一)收集原始資料
根據績效評價的需要和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筆者收集了部分高職院校績效評價所需要的財務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二)計算績效評價單項指標的實際值
根據相關高職院校的基本情況數據,計算出各院校績效評價指標單項指標的實際值,見表1。為簡化分析,引用了其中5所院校的資料。
(三)確定績效評價標準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標準應根據評價的具體目標、組織實施機構、評價對象來確定。具體來說,應以一定量的有效樣本為基礎,測算出標準樣本數據,用來衡量和評價財政支出的績效水平。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可選用行業標準作為評價標準。績效評價標準值的計算可采用遞進平均法。
1.計算所有測算指標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平均值”。
2.在所有樣本數據中,篩選出大于“平均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這些樣本數據的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良好值”。
3.對樣本數據進行進一步篩選,選出測算指標大于“良好值”的樣本數據,計算出平均值,并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優秀值”。
同理,按上述方法計算出評價標準值的“較低值”和“較差值”。
按照遞進平均法,計算出江蘇省高職院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值,見表2。
(四)計算各高職院校的績效評分
各高職院校績效評分的計算可采用功效系數法。功效系數法又叫功效函數法,它是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再經過加權平均進行綜合,計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分數。
第一步:采用功效系數法對各高職院校單項指標的實際值進行無量綱轉化。選擇各指標的“優秀值”為“指標滿意值”,選擇“較差值”為“指標不允許值”,計算出單項指標的分數。
某項指標分數=60+(指標實際值-指標不允許值)÷(指標滿意值-指標不允許值)×40
第二步:根據專家調查法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計算出各個高職院校的績效綜合分數。
某院校的綜合分數=∑(某項指標的分數×該指標的權重)
計算結果見表3、表4。
績效總分的高低說明了各院校綜合績效的好壞,反映出該院校財政資金使用綜合效率的高低。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每個院校的綜合得分來分配財政資金,配置財政資源。
六、政策建議
(一)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監督教育資金的運用
隨著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教育財政支出的管理將更加強化,這就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地方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因此,應結合實際,明確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組織方式、工作流程和結果應用等,加強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管理,為開展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礎。地方財政教育投入必須在加大總量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財政撥款的方式來提升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逐步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強化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高績效評價結果的約束力
一是要充分發揮財政部門績效評價機構的作用,不能讓績效評價機構形同虛設。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應當以財政部門為主導,以保證績效評價工作的真實、有效,避免在績效評價中出現極端意見的評估報告。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規定,對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的資金使用者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同時通過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揭示各高職院校在財務收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三是要建立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信息庫,為持續、有效的高職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及時反饋評價結果,為各級政府進行宏觀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三)加大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力度,穩定教育經費來源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一是各級政府要意識到高職教育是政府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二是充分發揮預算的調節功能,從制度上保證并規范地方財政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三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科學調整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高職教育財政支出與地方財政支出同步增長。
我們知道,在財政資金的宏觀結構配置趨向合理的條件下,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各具體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內部管理來實現。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僅能為社會經濟資源總量的增加創造條件,而且可以節約財政資金,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因此,財政資金撥付給具體單位后,財政部門應當根據構建的績效評價體系,對單位的管理進行評價,促使單位在具體的資金管理中引入成本核算機制,力爭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進一步促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善慶.促進江蘇省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增加的建議[J].會計之友,2013(3):119-122.
[2] 李潔雯.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會計之友,2012(1):57-58.
[3] 廖開銳.淺談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教育財會研究,2011(8):18-20.
[4] 陳俊生,彭宇飛,張燕.高等學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0(4):44-48.
[5] 吳凱,梁子婧.高職院校辦學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6] “北京市財政局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課題組.北京市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財政研究,2005(12):42-46.章編號:1004-5937(2014)20-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