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MART”原則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經典原則,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和執行效力。借鑒企業管理中的這一經驗,將這一原則科學改進后運用到化學教學中,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
關鍵詞:“SMART”原則;化學教學;教學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11-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4
企業管理中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績效,它是由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可以實現的)、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ased and efficiency-oriented(即時有效的)首字母縮寫而成。英文單詞“smart”可譯為智能、英明、高明、機靈、帥、棒等,因此“SMART”原則也有人稱它為“聰明法則”。受此啟發,筆者嘗試運用一種適用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來指導、規范、激活化學教學,提升化學教學的效率。
一、用來指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
化學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反思。筆者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的“SMART”原則可直觀地表示為如圖1
二、“SMAR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1. S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S- Specific,即具體、詳細原則。這個原則的運用主要適合于課前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括:解讀課標、了解考綱、制訂目標、了解學生、搜集資源、整合資源、策劃教案、設計學案、創新實驗、準備教具、制作課件等,下面有重點地列舉幾個S原則在這一階段的應用。
(1)解讀課標考綱、制訂學習目標
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根本依據,學習目標是希望達到的學習結果,教師只有在研究并吃透課標、了解考綱的基礎上,才可以活用教材、組織教材、細化學習目標、巧妙構思教學設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性質的學習目標,如認知性的、技能性的、體驗性的,進而有相應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平時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課時學習目標,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因此,解讀課標考綱要細致、制訂學習目標要詳細,充分體現具體原則。
(2)了解學生學情、實行因材施教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教學也是如此,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如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習慣等。只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才可以作出詳細而又周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實行因材施教。
(3)精心預設問題、應對動態生成
一個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設計,能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并精心預設解決的預案。這樣的設計,教師才可以大膽地把“半張講臺”讓給學生。在課堂中會促使更多的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可以促使更多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促進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頭腦風暴”中來,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并對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質疑,分析其現實可行性和合理性[1]。對于這種課堂的駕馭,就不是一般的教師所能做到的,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并尋找知識的生長點,按照思維發展的邏輯性、規律性、發散性、特殊性預測更多的生成,并準備應對預案,以便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相關問題進行以學定教,讓預設不成為教師事先鋪設的一個軌道,而是真正服務于課堂的動態生成。比如在進行原電池原理的教學時,在學生做完銅、鋅、稀硫酸這個簡單原電池實驗后,究竟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好呢?還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好呢?如果由教師提出問題,雖然也有學生的探究、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但這思維還是在教師所畫的圓內進行。如果由學生提問,相當于將圓的半徑放大,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學生會提出一些超出預設的問題,如銅片上的氣泡是否是鋅片上的氣泡移過去的?為什么鋅片上先有氣泡,銅片上后有氣泡?為什么銅片與鋅片靠近電流會變大?為什么在硫酸溶液中加水后電流會變小?這就能將課堂教學演繹為精彩的動態生成,會出現許多亮點,充分展示在S原則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魅力。
2. M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M-Motivate:即激勵、鼓勵原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勵藝術和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教師應以積極的、正面的心態看待學生,學生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就要加以肯定,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品嘗獲得成功的滋味。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求知欲,產生自信的動力,對后續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各個環節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進步以及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失敗,進而維護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優良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要色彩鮮明,即使是表達相同的內容也應嘗試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激勵性的語言要真切、靈活、準確、適度,使學生不致感到單調乏味且從中獲得正能量。如“不要怕!相信你能做好。”“你有進步,但答案還有問題,再試試!”“哪個同學有勇氣來試一試。”“你的錯有代表性,可以警示其他同學,你也有貢獻。”在課堂上老師表示贊賞和表揚時,如果總是局限于說“好”或“非常好”,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說:“絕妙”“太好了”“你是非常聰明的”“大家給予掌聲鼓勵一下”等,使學生明白評價的等級差異。這樣可以使M原則在教學中發揮出“催化劑”的作用。
3. A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A- Activity:即活動原則。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教法的缺點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是繼承前人知識的人,更要求在掌握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因此,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探索知識,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因為學生只有參與到活動中去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設計的活動必須緊扣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這樣就有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每個活動都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不僅要起到溫故知新,更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活動的模式不能單一,要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以利于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學生活動的幾個基本要素:1.要有指導活動的方案,一般以學案的方式呈現。2.要有問題,不僅要有老師事先設置的問題,還要有學生活動中生成的問題,這樣可使問題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使問題更有靈性。3.要貼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知識的自然增長和擴展。4.力求結合實際,學以致用。5.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啟迪智慧、分享智慧并增強攻堅克難的信心。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把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面向全體與兼顧兩頭、課堂節奏與學生思維、課堂紀律與師生和諧、教學進度與靈活機動等幾個方面處理得當[2],課堂教學活動定會生機盎然、效率倍增。
4. R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R-Reflect:即反思原則。《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3]。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2]。教師在上課后,要及時回顧、思考、分析和透視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不斷地豐富自我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反思應著重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5. 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T- Trust:即信任原則。《學記》中“親其師,信其道”
這一中國教育的古訓,至今任然閃耀著她的光芒。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建立平等、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了學校領域內師生交往的一種最佳形式,見右圖2。在這種形式中。教師成為交互中心,并且促使交往成員雙向交流,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信任是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是實現情感態度這個教學目標的基石之一。只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才能減輕學生的內心的緊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才可通過“兵教兵”達到“兵練兵”、“兵強兵”的效果,課堂效率也容易達到最優化。因此,T原則是實施高效教學的基本要素。
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運用“SMART”原則,可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使課程理念進一步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頭腦風暴法(頭腦激蕩)[J]. 華東科技,2008,(9):72-73
[2]李志軍. 芻議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7):119
[3]吳偉豐. SMART原則應用于化學教學目標設計的探索[J]. 化學教學,2013,(1):22-24
endprint
摘要:“SMART”原則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經典原則,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和執行效力。借鑒企業管理中的這一經驗,將這一原則科學改進后運用到化學教學中,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
關鍵詞:“SMART”原則;化學教學;教學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11-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4
企業管理中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績效,它是由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可以實現的)、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ased and efficiency-oriented(即時有效的)首字母縮寫而成。英文單詞“smart”可譯為智能、英明、高明、機靈、帥、棒等,因此“SMART”原則也有人稱它為“聰明法則”。受此啟發,筆者嘗試運用一種適用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來指導、規范、激活化學教學,提升化學教學的效率。
一、用來指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
化學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反思。筆者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的“SMART”原則可直觀地表示為如圖1
二、“SMAR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1. S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S- Specific,即具體、詳細原則。這個原則的運用主要適合于課前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括:解讀課標、了解考綱、制訂目標、了解學生、搜集資源、整合資源、策劃教案、設計學案、創新實驗、準備教具、制作課件等,下面有重點地列舉幾個S原則在這一階段的應用。
(1)解讀課標考綱、制訂學習目標
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根本依據,學習目標是希望達到的學習結果,教師只有在研究并吃透課標、了解考綱的基礎上,才可以活用教材、組織教材、細化學習目標、巧妙構思教學設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性質的學習目標,如認知性的、技能性的、體驗性的,進而有相應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平時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課時學習目標,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因此,解讀課標考綱要細致、制訂學習目標要詳細,充分體現具體原則。
(2)了解學生學情、實行因材施教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教學也是如此,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如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習慣等。只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才可以作出詳細而又周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實行因材施教。
(3)精心預設問題、應對動態生成
一個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設計,能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并精心預設解決的預案。這樣的設計,教師才可以大膽地把“半張講臺”讓給學生。在課堂中會促使更多的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可以促使更多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促進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頭腦風暴”中來,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并對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質疑,分析其現實可行性和合理性[1]。對于這種課堂的駕馭,就不是一般的教師所能做到的,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并尋找知識的生長點,按照思維發展的邏輯性、規律性、發散性、特殊性預測更多的生成,并準備應對預案,以便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相關問題進行以學定教,讓預設不成為教師事先鋪設的一個軌道,而是真正服務于課堂的動態生成。比如在進行原電池原理的教學時,在學生做完銅、鋅、稀硫酸這個簡單原電池實驗后,究竟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好呢?還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好呢?如果由教師提出問題,雖然也有學生的探究、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但這思維還是在教師所畫的圓內進行。如果由學生提問,相當于將圓的半徑放大,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學生會提出一些超出預設的問題,如銅片上的氣泡是否是鋅片上的氣泡移過去的?為什么鋅片上先有氣泡,銅片上后有氣泡?為什么銅片與鋅片靠近電流會變大?為什么在硫酸溶液中加水后電流會變小?這就能將課堂教學演繹為精彩的動態生成,會出現許多亮點,充分展示在S原則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魅力。
2. M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M-Motivate:即激勵、鼓勵原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勵藝術和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教師應以積極的、正面的心態看待學生,學生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就要加以肯定,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品嘗獲得成功的滋味。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求知欲,產生自信的動力,對后續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各個環節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進步以及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失敗,進而維護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優良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要色彩鮮明,即使是表達相同的內容也應嘗試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激勵性的語言要真切、靈活、準確、適度,使學生不致感到單調乏味且從中獲得正能量。如“不要怕!相信你能做好。”“你有進步,但答案還有問題,再試試!”“哪個同學有勇氣來試一試。”“你的錯有代表性,可以警示其他同學,你也有貢獻。”在課堂上老師表示贊賞和表揚時,如果總是局限于說“好”或“非常好”,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說:“絕妙”“太好了”“你是非常聰明的”“大家給予掌聲鼓勵一下”等,使學生明白評價的等級差異。這樣可以使M原則在教學中發揮出“催化劑”的作用。
3. A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A- Activity:即活動原則。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教法的缺點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是繼承前人知識的人,更要求在掌握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因此,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探索知識,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因為學生只有參與到活動中去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設計的活動必須緊扣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這樣就有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每個活動都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不僅要起到溫故知新,更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活動的模式不能單一,要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以利于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學生活動的幾個基本要素:1.要有指導活動的方案,一般以學案的方式呈現。2.要有問題,不僅要有老師事先設置的問題,還要有學生活動中生成的問題,這樣可使問題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使問題更有靈性。3.要貼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知識的自然增長和擴展。4.力求結合實際,學以致用。5.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啟迪智慧、分享智慧并增強攻堅克難的信心。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把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面向全體與兼顧兩頭、課堂節奏與學生思維、課堂紀律與師生和諧、教學進度與靈活機動等幾個方面處理得當[2],課堂教學活動定會生機盎然、效率倍增。
4. R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R-Reflect:即反思原則。《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3]。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2]。教師在上課后,要及時回顧、思考、分析和透視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不斷地豐富自我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反思應著重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5. 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T- Trust:即信任原則。《學記》中“親其師,信其道”
這一中國教育的古訓,至今任然閃耀著她的光芒。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建立平等、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了學校領域內師生交往的一種最佳形式,見右圖2。在這種形式中。教師成為交互中心,并且促使交往成員雙向交流,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信任是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是實現情感態度這個教學目標的基石之一。只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才能減輕學生的內心的緊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才可通過“兵教兵”達到“兵練兵”、“兵強兵”的效果,課堂效率也容易達到最優化。因此,T原則是實施高效教學的基本要素。
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運用“SMART”原則,可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使課程理念進一步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頭腦風暴法(頭腦激蕩)[J]. 華東科技,2008,(9):72-73
[2]李志軍. 芻議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7):119
[3]吳偉豐. SMART原則應用于化學教學目標設計的探索[J]. 化學教學,2013,(1):22-24
endprint
摘要:“SMART”原則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經典原則,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和執行效力。借鑒企業管理中的這一經驗,將這一原則科學改進后運用到化學教學中,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
關鍵詞:“SMART”原則;化學教學;教學效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11-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4
企業管理中運用“SMART”原則進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績效,它是由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可以實現的)、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ased and efficiency-oriented(即時有效的)首字母縮寫而成。英文單詞“smart”可譯為智能、英明、高明、機靈、帥、棒等,因此“SMART”原則也有人稱它為“聰明法則”。受此啟發,筆者嘗試運用一種適用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來指導、規范、激活化學教學,提升化學教學的效率。
一、用來指導化學教學的“SMART”原則
化學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反思。筆者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的“SMART”原則可直觀地表示為如圖1
二、“SMAR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1. S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S- Specific,即具體、詳細原則。這個原則的運用主要適合于課前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括:解讀課標、了解考綱、制訂目標、了解學生、搜集資源、整合資源、策劃教案、設計學案、創新實驗、準備教具、制作課件等,下面有重點地列舉幾個S原則在這一階段的應用。
(1)解讀課標考綱、制訂學習目標
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根本依據,學習目標是希望達到的學習結果,教師只有在研究并吃透課標、了解考綱的基礎上,才可以活用教材、組織教材、細化學習目標、巧妙構思教學設計。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性質的學習目標,如認知性的、技能性的、體驗性的,進而有相應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平時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課時學習目標,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因此,解讀課標考綱要細致、制訂學習目標要詳細,充分體現具體原則。
(2)了解學生學情、實行因材施教
《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教學也是如此,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如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習慣等。只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才可以作出詳細而又周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實行因材施教。
(3)精心預設問題、應對動態生成
一個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設計,能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并精心預設解決的預案。這樣的設計,教師才可以大膽地把“半張講臺”讓給學生。在課堂中會促使更多的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可以促使更多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促進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頭腦風暴”中來,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并對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質疑,分析其現實可行性和合理性[1]。對于這種課堂的駕馭,就不是一般的教師所能做到的,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并尋找知識的生長點,按照思維發展的邏輯性、規律性、發散性、特殊性預測更多的生成,并準備應對預案,以便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相關問題進行以學定教,讓預設不成為教師事先鋪設的一個軌道,而是真正服務于課堂的動態生成。比如在進行原電池原理的教學時,在學生做完銅、鋅、稀硫酸這個簡單原電池實驗后,究竟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好呢?還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好呢?如果由教師提出問題,雖然也有學生的探究、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但這思維還是在教師所畫的圓內進行。如果由學生提問,相當于將圓的半徑放大,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學生會提出一些超出預設的問題,如銅片上的氣泡是否是鋅片上的氣泡移過去的?為什么鋅片上先有氣泡,銅片上后有氣泡?為什么銅片與鋅片靠近電流會變大?為什么在硫酸溶液中加水后電流會變小?這就能將課堂教學演繹為精彩的動態生成,會出現許多亮點,充分展示在S原則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魅力。
2. M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M-Motivate:即激勵、鼓勵原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勵藝術和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教師應以積極的、正面的心態看待學生,學生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就要加以肯定,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品嘗獲得成功的滋味。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求知欲,產生自信的動力,對后續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各個環節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進步以及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失敗,進而維護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優良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要色彩鮮明,即使是表達相同的內容也應嘗試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激勵性的語言要真切、靈活、準確、適度,使學生不致感到單調乏味且從中獲得正能量。如“不要怕!相信你能做好。”“你有進步,但答案還有問題,再試試!”“哪個同學有勇氣來試一試。”“你的錯有代表性,可以警示其他同學,你也有貢獻。”在課堂上老師表示贊賞和表揚時,如果總是局限于說“好”或“非常好”,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程度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說:“絕妙”“太好了”“你是非常聰明的”“大家給予掌聲鼓勵一下”等,使學生明白評價的等級差異。這樣可以使M原則在教學中發揮出“催化劑”的作用。
3. A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A- Activity:即活動原則。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教法的缺點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是繼承前人知識的人,更要求在掌握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因此,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探索知識,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因為學生只有參與到活動中去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設計的活動必須緊扣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這樣就有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每個活動都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不僅要起到溫故知新,更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活動的模式不能單一,要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以利于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學生活動的幾個基本要素:1.要有指導活動的方案,一般以學案的方式呈現。2.要有問題,不僅要有老師事先設置的問題,還要有學生活動中生成的問題,這樣可使問題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使問題更有靈性。3.要貼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知識的自然增長和擴展。4.力求結合實際,學以致用。5.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啟迪智慧、分享智慧并增強攻堅克難的信心。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把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面向全體與兼顧兩頭、課堂節奏與學生思維、課堂紀律與師生和諧、教學進度與靈活機動等幾個方面處理得當[2],課堂教學活動定會生機盎然、效率倍增。
4. R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R-Reflect:即反思原則。《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3]。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2]。教師在上課后,要及時回顧、思考、分析和透視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不斷地豐富自我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反思應著重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5. T原則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T- Trust:即信任原則。《學記》中“親其師,信其道”
這一中國教育的古訓,至今任然閃耀著她的光芒。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建立平等、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了學校領域內師生交往的一種最佳形式,見右圖2。在這種形式中。教師成為交互中心,并且促使交往成員雙向交流,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信任是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是實現情感態度這個教學目標的基石之一。只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才能減輕學生的內心的緊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才可通過“兵教兵”達到“兵練兵”、“兵強兵”的效果,課堂效率也容易達到最優化。因此,T原則是實施高效教學的基本要素。
實踐證明,化學教學中運用“SMART”原則,可使化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高效,使課程理念進一步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頭腦風暴法(頭腦激蕩)[J]. 華東科技,2008,(9):72-73
[2]李志軍. 芻議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7):119
[3]吳偉豐. SMART原則應用于化學教學目標設計的探索[J]. 化學教學,2013,(1):22-2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