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蘭
摘要:本文從瑞安市陶山鎮生態公益林的現狀出發,介紹了生態公益林建設和管護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陶山鎮;生態公益林;現狀;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73-1
1 陶山鎮生態公益林現狀
陶山鎮地處瑞安市中西部,下轄122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全鎮總人口13.2萬人,全鎮土地面積204661畝,其中林地面積97501畝,森林覆蓋率30.42%,林木綠化32.86%。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28669畝,分布在社下村,河山頭村,榮祥村等20個村,2005年該鎮與20個相關村簽訂重點公益林管護責任書,面積約28669畝。實行林業監管員分村包干,層層抓責任落實,護林員分片管護。嚴格生態公益林資金使用管理,對生態公益林做到專款專用,嚴格控制生態公益林費用支出,生態公益林管護成效良好,在生態公益林區內沒有發生嚴重的森林火災、亂砍濫伐、森林病蟲害現象。
2 管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公益林管護隊伍薄弱
生態公益林主要采取一家一戶的管護方式,沒有一支專業護林員隊伍,管護難度大,難以達到嚴管林的效果。基層鄉鎮林業站人員少,力量薄弱,不能適應林業分類經營管理的需要。陶山鎮現在編的林業人員為7名,真正管理的林業人員僅為4名,村級護林員32個,年工資僅為6000元。護林員的積極性不高,后備力量薄弱。
2.2 監管員和護林員素質不高
管護人員是從當地老百姓中選拔出來的。村級護林員多為小學畢業,文化水平低且年齡偏大,難以勝任高難度的管護工作。加之受教育程度和生活閱歷不同,導致個人素質參差不齊。2.3 監管員和護林員對林業政策、法律、法規認識不夠
監管人員缺少林業法規政策和林業技術知識學習,有的監管員應對突發事件束手無策,面對矛盾糾紛、違法案件時,不能做出正確的處理,僅憑個人感覺和經驗處理突發事件。
3 如何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3.1 加強公益林管護隊伍的建設
提高林業從業人員工資福利待遇,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業務水平,使護林員都能掌握病蟲害踏查、調查等基本常識及森林調查的基本方法、森林火情監測及撲救、濫砍盜伐現場保護和偵破處理基本作法,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
3.2 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科學管理對提高造林保存率、提高生態效益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技術層面講,主要是抓好病蟲防治、肥水管理、防曬防凍,建立技術規程,搞好技術培訓普及等;從監護層面講,重點是社會公益林的管理責任制的落實,獎懲激勵機制的建立,宣傳警示標志的設置等,要逐一到位,不可疏漏;從法制保障層面講,在抓好相關法律宣傳基礎上,充分發揮森林公安的主體作用,抓好森林防火、林權糾紛處理和傷樹毀林、盜砍盜伐等案件的偵查、懲辦。
3.3 加大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
提高廣大群眾對林業的防護意識,加大對生態林業區巡山護林工作,及時發現和制止濫砍濫伐、毀林開墾的違規行為。積極開展林業政策、法律、法規以及防火宣傳工作,協助管理人員做好責任區內森林病蟲害防治,保護好責任區內古樹名木和野生動植物。而且還要加大管護力度,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護林防火,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禁止在生態公益林地開墾、采石、筑墳、挖沙和取土等活動。
3.4 調整生態公益林
任何資源都存在保護與利用的矛盾,生態公益林的保護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使生態公益林得到保護,也要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的因素,如果山區農民強烈要求做出經濟發展的調整,而該生態區位的重要性又不是太強,則可以將生態公益林調整為商品林,避免挫傷林農植樹發展林業積極性,這樣既可保證其穩定性,又能減輕管護工作的壓力。將公益性較為重要、森林質量較好的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保證生態公益林整體面積得到保持穩定或增加。
3.5 加大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力度
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為主,避免人畜干擾和破壞。對于公益性較為重要的生態區域,且交通便利,可以實行人工造林的區域,通過人工種植優良鄉土闊葉樹種,實施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質量。加大對生態公益林建設投入,擴大生態公益林面積及提高生態效益。
4 結語
生態公益林對于生態環境平衡,滿足人類生態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要加大生態公益林建設力度,著重解決管護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取各種強有力的措施,從而保證當地的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 謝家冬.清流縣生態公益林管護模式改革的實踐與建議[J].林業經濟問題,2011,(04).
[2] 王靜波,孫立明.生態公益林管護的問題以及對策分析[J].綠色科技,2011,(07).
[3] 韓鄲.貴州省公益林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12,(03).
[4] 金萬俊,方春子,趙慶春,陳興加,郭述銘,周長生,張洪彬,孟凡華.淺談生態公益林建設[J].吉林林業科技,20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