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峰
摘要:不同版本教科書在編寫理念、知識順序、實驗類型、表圖選錄以及探究活動設計等各具特色,可以通過直接使用或消化吸收等方式相互借鑒,為教學設計創新提供寶貴資源。
關鍵詞:不同版本;教學設計;借鑒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6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24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改革、設計創新、提高效益,業已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主要話題。九年級化學教師的學生屆屆在變,但一本教科書,年年不變,課堂設計也少有變化,為此大家都在尋找課堂教學設計創新的新出路。
我們地區初中化學使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在觀摩省市優秀課評比中,欣賞到其他版本(如上教版、魯教版)的精彩課例,同一課題,同一知識點,但呈現的材料或實驗不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帶著好奇通讀了上教版和魯教版等義務教育教材,仿佛進入了另一番天地。 “一標多本”是我國課程標準實施的一個新特點,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都遵循國家課程標準,但在編寫理念特色、知識安排順序、實驗安排類型、表格圖示選錄以及教學情境選擇等都各具特色。常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因為如此,不同版本間為教學創新設計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資源。
二、借鑒與運用例證
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的編寫理念、知識順序等各具特色,但借鑒的方法應該根據教與學的實情而區別對待,有的可以用“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有的需經過改編重組才能利用,還有的需要認真學習感悟,領會精髓才能發揮作用。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例舉一些借鑒做法。
1. 直接拿來素材資源,提升課堂活力
不同教材版本上都大量選用了有關化學史實、生活實例、實驗操作、物質性質、科技成果、微觀表征等的插圖,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導學活動設計上都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既投機取了巧,有提升了課堂活力。
為了凸顯教學目標,教師常常為尋找真實的情景素材而苦惱,翻閱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就有許多很好的高附加值的教學情景素材可借鑒。例如在魯教版上冊的第15頁有一張“實驗室中的錯誤行為”圖(圖1),很有情趣,我將其直接拿來設計為實驗課的情境創設,在上課伊始,將圖投影到白板上。
師:“同學們,請看這幅圖,他們也許就是你們將要在實驗室中的真實寫照,這八位學生的行為有錯誤嗎?請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學生錯誤的實驗行為?!?/p>
學生迅速進入狀態,且激情高漲,討論熱烈,發言踴躍。
師:“同學找出的錯誤實驗行為對嗎?也許同學們還無法完全發現其中的錯誤,因為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在在化學實驗室里卻是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實驗操作規則和實驗要求,相信通過學習后我們一定能找到他們的錯誤行為?!?/p>
通過以上情境創設導入,學生學習實驗原則以及技能操作的專注度有了很大提高。
2.消化吸收編寫理念,突破教學難點
編寫理念是指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所體現的指導思想、觀念或方法,其隱藏在課本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中,或隱或現呈現在教材章節里,對教師導學具有統領作用。但是不同教科書凸顯的編寫理念差異較大,需要教師認真學習體會,并借鑒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化學用語是化學啟蒙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個分化點。人教版中將初中化學重要的化學用語“三兄弟”(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分散在第三、四、五等章節中集中學習,重點突破,體現了漸進原則,但在實際教學中,感覺化學用語應該讓學生盡早接觸,再在教學中逐步提升為好,怎么辦?上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上教版第一章第三節中的“化學學習需要使用化學符號”課題中就將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符號表達式以及化學方程式一一做了介紹,并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彼此間的聯系以及化學反應的本質。在教學中,我將此部分課本內容進行了重新編寫,并設計了滲透元素觀、守恒觀的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且在以后教學中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下面同步呈現物質的化學式,甚至寫出化學方程式,一直到正式學習“化學方程式”章節為止,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且不斷生長”的教學設計目的。
化學用語的符號系統具有簡明、嚴密、國際化的特點,且其隱含著的微觀的微粒構成、宏觀的化學事實以及相應的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涵義,這是導致學生學習化學用語困難的主要原因,表現為學習枯燥乏味、無法理解,不能聯系等,例如學生無法理解諸如“2O”與“O2” 等符號間的關系,常常無法表述兩者間的異同點,其實質是不知化學符號隱含的涵義,沒有建立化學學科所特有的微觀、宏觀和符號間的“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
如何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最具“三重表征”編寫思想的魯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學習范例。
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學習,是各種版本都采用的教學思想,如人教版上共有20處關于微觀表征的圖示,而魯教版上共有32處,且在建立化學概念或化學觀念的上冊中就有25處,并在第6頁就出現了微觀表征的圖示?!叭乇碚鳌辈牧吓c思維訓練的多次反復呈現,正如成語“三人成虎”所隱喻的效果那樣,學生自然就會接受一個微觀世界,并易與宏觀通過符號形成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學習模式。
再如:“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為了更全面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思考,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請學生認真分析下列表(見表2)中三部分材料中“宏觀事實”與“微觀圖示”內容,完成相關填空并思考: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活動安排: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討論交流,后教師導學提升,共同完善表格內容。
通過以上多層次分析,相信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實質有了更深刻理解。
事實證明,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對形成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運用“三重表征”教學思想,不斷滲透建模方法,直到學生形成“三重表征”學習思維模式,對化解化學學習困難,提高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大有裨益。
當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間還有許多方面可以借鑒,如化學實驗、習題試題、科技資源、學習方式、數字化手持實驗技術運用以及探究類欄目設置、活動方式、活動內容、評價方法等,有待今后繼續努力。
三、借鑒中的一些反思
1. 借鑒其他版本教科書的優點,但不要輕視手中現用的教科書,若認真挖掘,同樣有許多特色和長處,只緣身在其中,沒有比較缺少發現而已。
2. 依據課程標準,不能過多的借鑒,例如上教版下冊第96頁,關于能量轉化時所涉及的有關“原電池知識”,就不能“拿來”,防止過度拓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困難。
總之,教材各有千秋,精華可以互取,不同教科書猶如座座寶山,有挖掘不盡的寶玉,在教學實踐中要立足自我版本,再登他山之巔,攬他山之勝,學他山之髓,在“有利于學生學”的前提下借鑒教學資源,并精心雕琢,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借他山之石,構建教學創新設計新大廈,這需要我們教師且行且努力。
參考文獻
[1] 陸軍.教師課程實施中的忠實與創生——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5):67~71
[2] 陸向華.科學嚴謹 服務學生——讀新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有感[J].化學教與學,2013,(1):63~64
[3] 魯向陽.上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修訂解讀[J].化學教學,2013,(1):11~13
[4]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教科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 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畢華林,盧巍等.義務教育教科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不同版本教科書在編寫理念、知識順序、實驗類型、表圖選錄以及探究活動設計等各具特色,可以通過直接使用或消化吸收等方式相互借鑒,為教學設計創新提供寶貴資源。
關鍵詞:不同版本;教學設計;借鑒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6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24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改革、設計創新、提高效益,業已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主要話題。九年級化學教師的學生屆屆在變,但一本教科書,年年不變,課堂設計也少有變化,為此大家都在尋找課堂教學設計創新的新出路。
我們地區初中化學使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在觀摩省市優秀課評比中,欣賞到其他版本(如上教版、魯教版)的精彩課例,同一課題,同一知識點,但呈現的材料或實驗不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帶著好奇通讀了上教版和魯教版等義務教育教材,仿佛進入了另一番天地。 “一標多本”是我國課程標準實施的一個新特點,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都遵循國家課程標準,但在編寫理念特色、知識安排順序、實驗安排類型、表格圖示選錄以及教學情境選擇等都各具特色。常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因為如此,不同版本間為教學創新設計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資源。
二、借鑒與運用例證
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的編寫理念、知識順序等各具特色,但借鑒的方法應該根據教與學的實情而區別對待,有的可以用“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有的需經過改編重組才能利用,還有的需要認真學習感悟,領會精髓才能發揮作用。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例舉一些借鑒做法。
1. 直接拿來素材資源,提升課堂活力
不同教材版本上都大量選用了有關化學史實、生活實例、實驗操作、物質性質、科技成果、微觀表征等的插圖,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導學活動設計上都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既投機取了巧,有提升了課堂活力。
為了凸顯教學目標,教師常常為尋找真實的情景素材而苦惱,翻閱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就有許多很好的高附加值的教學情景素材可借鑒。例如在魯教版上冊的第15頁有一張“實驗室中的錯誤行為”圖(圖1),很有情趣,我將其直接拿來設計為實驗課的情境創設,在上課伊始,將圖投影到白板上。
師:“同學們,請看這幅圖,他們也許就是你們將要在實驗室中的真實寫照,這八位學生的行為有錯誤嗎?請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學生錯誤的實驗行為?!?/p>
學生迅速進入狀態,且激情高漲,討論熱烈,發言踴躍。
師:“同學找出的錯誤實驗行為對嗎?也許同學們還無法完全發現其中的錯誤,因為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在在化學實驗室里卻是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實驗操作規則和實驗要求,相信通過學習后我們一定能找到他們的錯誤行為?!?/p>
通過以上情境創設導入,學生學習實驗原則以及技能操作的專注度有了很大提高。
2.消化吸收編寫理念,突破教學難點
編寫理念是指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所體現的指導思想、觀念或方法,其隱藏在課本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中,或隱或現呈現在教材章節里,對教師導學具有統領作用。但是不同教科書凸顯的編寫理念差異較大,需要教師認真學習體會,并借鑒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化學用語是化學啟蒙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個分化點。人教版中將初中化學重要的化學用語“三兄弟”(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分散在第三、四、五等章節中集中學習,重點突破,體現了漸進原則,但在實際教學中,感覺化學用語應該讓學生盡早接觸,再在教學中逐步提升為好,怎么辦?上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上教版第一章第三節中的“化學學習需要使用化學符號”課題中就將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符號表達式以及化學方程式一一做了介紹,并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彼此間的聯系以及化學反應的本質。在教學中,我將此部分課本內容進行了重新編寫,并設計了滲透元素觀、守恒觀的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且在以后教學中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下面同步呈現物質的化學式,甚至寫出化學方程式,一直到正式學習“化學方程式”章節為止,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且不斷生長”的教學設計目的。
化學用語的符號系統具有簡明、嚴密、國際化的特點,且其隱含著的微觀的微粒構成、宏觀的化學事實以及相應的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涵義,這是導致學生學習化學用語困難的主要原因,表現為學習枯燥乏味、無法理解,不能聯系等,例如學生無法理解諸如“2O”與“O2” 等符號間的關系,常常無法表述兩者間的異同點,其實質是不知化學符號隱含的涵義,沒有建立化學學科所特有的微觀、宏觀和符號間的“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
如何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最具“三重表征”編寫思想的魯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學習范例。
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學習,是各種版本都采用的教學思想,如人教版上共有20處關于微觀表征的圖示,而魯教版上共有32處,且在建立化學概念或化學觀念的上冊中就有25處,并在第6頁就出現了微觀表征的圖示?!叭乇碚鳌辈牧吓c思維訓練的多次反復呈現,正如成語“三人成虎”所隱喻的效果那樣,學生自然就會接受一個微觀世界,并易與宏觀通過符號形成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學習模式。
再如:“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為了更全面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思考,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請學生認真分析下列表(見表2)中三部分材料中“宏觀事實”與“微觀圖示”內容,完成相關填空并思考: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活動安排: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討論交流,后教師導學提升,共同完善表格內容。
通過以上多層次分析,相信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實質有了更深刻理解。
事實證明,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對形成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運用“三重表征”教學思想,不斷滲透建模方法,直到學生形成“三重表征”學習思維模式,對化解化學學習困難,提高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大有裨益。
當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間還有許多方面可以借鑒,如化學實驗、習題試題、科技資源、學習方式、數字化手持實驗技術運用以及探究類欄目設置、活動方式、活動內容、評價方法等,有待今后繼續努力。
三、借鑒中的一些反思
1. 借鑒其他版本教科書的優點,但不要輕視手中現用的教科書,若認真挖掘,同樣有許多特色和長處,只緣身在其中,沒有比較缺少發現而已。
2. 依據課程標準,不能過多的借鑒,例如上教版下冊第96頁,關于能量轉化時所涉及的有關“原電池知識”,就不能“拿來”,防止過度拓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困難。
總之,教材各有千秋,精華可以互取,不同教科書猶如座座寶山,有挖掘不盡的寶玉,在教學實踐中要立足自我版本,再登他山之巔,攬他山之勝,學他山之髓,在“有利于學生學”的前提下借鑒教學資源,并精心雕琢,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借他山之石,構建教學創新設計新大廈,這需要我們教師且行且努力。
參考文獻
[1] 陸軍.教師課程實施中的忠實與創生——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5):67~71
[2] 陸向華.科學嚴謹 服務學生——讀新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有感[J].化學教與學,2013,(1):63~64
[3] 魯向陽.上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修訂解讀[J].化學教學,2013,(1):11~13
[4]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教科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 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畢華林,盧巍等.義務教育教科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不同版本教科書在編寫理念、知識順序、實驗類型、表圖選錄以及探究活動設計等各具特色,可以通過直接使用或消化吸收等方式相互借鑒,為教學設計創新提供寶貴資源。
關鍵詞:不同版本;教學設計;借鑒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6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24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改革、設計創新、提高效益,業已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主要話題。九年級化學教師的學生屆屆在變,但一本教科書,年年不變,課堂設計也少有變化,為此大家都在尋找課堂教學設計創新的新出路。
我們地區初中化學使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在觀摩省市優秀課評比中,欣賞到其他版本(如上教版、魯教版)的精彩課例,同一課題,同一知識點,但呈現的材料或實驗不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帶著好奇通讀了上教版和魯教版等義務教育教材,仿佛進入了另一番天地。 “一標多本”是我國課程標準實施的一個新特點,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都遵循國家課程標準,但在編寫理念特色、知識安排順序、實驗安排類型、表格圖示選錄以及教學情境選擇等都各具特色。常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因為如此,不同版本間為教學創新設計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資源。
二、借鑒與運用例證
雖然不同版本教科書的編寫理念、知識順序等各具特色,但借鑒的方法應該根據教與學的實情而區別對待,有的可以用“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有的需經過改編重組才能利用,還有的需要認真學習感悟,領會精髓才能發揮作用。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例舉一些借鑒做法。
1. 直接拿來素材資源,提升課堂活力
不同教材版本上都大量選用了有關化學史實、生活實例、實驗操作、物質性質、科技成果、微觀表征等的插圖,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導學活動設計上都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既投機取了巧,有提升了課堂活力。
為了凸顯教學目標,教師常常為尋找真實的情景素材而苦惱,翻閱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就有許多很好的高附加值的教學情景素材可借鑒。例如在魯教版上冊的第15頁有一張“實驗室中的錯誤行為”圖(圖1),很有情趣,我將其直接拿來設計為實驗課的情境創設,在上課伊始,將圖投影到白板上。
師:“同學們,請看這幅圖,他們也許就是你們將要在實驗室中的真實寫照,這八位學生的行為有錯誤嗎?請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學生錯誤的實驗行為?!?/p>
學生迅速進入狀態,且激情高漲,討論熱烈,發言踴躍。
師:“同學找出的錯誤實驗行為對嗎?也許同學們還無法完全發現其中的錯誤,因為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在在化學實驗室里卻是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實驗操作規則和實驗要求,相信通過學習后我們一定能找到他們的錯誤行為?!?/p>
通過以上情境創設導入,學生學習實驗原則以及技能操作的專注度有了很大提高。
2.消化吸收編寫理念,突破教學難點
編寫理念是指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所體現的指導思想、觀念或方法,其隱藏在課本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中,或隱或現呈現在教材章節里,對教師導學具有統領作用。但是不同教科書凸顯的編寫理念差異較大,需要教師認真學習體會,并借鑒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化學用語是化學啟蒙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個分化點。人教版中將初中化學重要的化學用語“三兄弟”(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分散在第三、四、五等章節中集中學習,重點突破,體現了漸進原則,但在實際教學中,感覺化學用語應該讓學生盡早接觸,再在教學中逐步提升為好,怎么辦?上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上教版第一章第三節中的“化學學習需要使用化學符號”課題中就將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符號表達式以及化學方程式一一做了介紹,并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彼此間的聯系以及化學反應的本質。在教學中,我將此部分課本內容進行了重新編寫,并設計了滲透元素觀、守恒觀的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且在以后教學中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下面同步呈現物質的化學式,甚至寫出化學方程式,一直到正式學習“化學方程式”章節為止,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且不斷生長”的教學設計目的。
化學用語的符號系統具有簡明、嚴密、國際化的特點,且其隱含著的微觀的微粒構成、宏觀的化學事實以及相應的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涵義,這是導致學生學習化學用語困難的主要原因,表現為學習枯燥乏味、無法理解,不能聯系等,例如學生無法理解諸如“2O”與“O2” 等符號間的關系,常常無法表述兩者間的異同點,其實質是不知化學符號隱含的涵義,沒有建立化學學科所特有的微觀、宏觀和符號間的“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
如何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思維模式?最具“三重表征”編寫思想的魯教版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學習范例。
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學習,是各種版本都采用的教學思想,如人教版上共有20處關于微觀表征的圖示,而魯教版上共有32處,且在建立化學概念或化學觀念的上冊中就有25處,并在第6頁就出現了微觀表征的圖示?!叭乇碚鳌辈牧吓c思維訓練的多次反復呈現,正如成語“三人成虎”所隱喻的效果那樣,學生自然就會接受一個微觀世界,并易與宏觀通過符號形成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三重表征”的學習模式。
再如:“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為了更全面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運用”三重表征“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思考,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請學生認真分析下列表(見表2)中三部分材料中“宏觀事實”與“微觀圖示”內容,完成相關填空并思考: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活動安排: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討論交流,后教師導學提升,共同完善表格內容。
通過以上多層次分析,相信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實質有了更深刻理解。
事實證明,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對形成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運用“三重表征”教學思想,不斷滲透建模方法,直到學生形成“三重表征”學習思維模式,對化解化學學習困難,提高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大有裨益。
當然,不同版本教科書間還有許多方面可以借鑒,如化學實驗、習題試題、科技資源、學習方式、數字化手持實驗技術運用以及探究類欄目設置、活動方式、活動內容、評價方法等,有待今后繼續努力。
三、借鑒中的一些反思
1. 借鑒其他版本教科書的優點,但不要輕視手中現用的教科書,若認真挖掘,同樣有許多特色和長處,只緣身在其中,沒有比較缺少發現而已。
2. 依據課程標準,不能過多的借鑒,例如上教版下冊第96頁,關于能量轉化時所涉及的有關“原電池知識”,就不能“拿來”,防止過度拓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困難。
總之,教材各有千秋,精華可以互取,不同教科書猶如座座寶山,有挖掘不盡的寶玉,在教學實踐中要立足自我版本,再登他山之巔,攬他山之勝,學他山之髓,在“有利于學生學”的前提下借鑒教學資源,并精心雕琢,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借他山之石,構建教學創新設計新大廈,這需要我們教師且行且努力。
參考文獻
[1] 陸軍.教師課程實施中的忠實與創生——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5):67~71
[2] 陸向華.科學嚴謹 服務學生——讀新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有感[J].化學教與學,2013,(1):63~64
[3] 魯向陽.上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修訂解讀[J].化學教學,2013,(1):11~13
[4]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教科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 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畢華林,盧巍等.義務教育教科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