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艷
內容摘要:大學英語公共課跨文化意識培養非常重要,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要樹立語言平等觀和文化平等觀,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在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第一,轉變觀念,增強教師跨文化意識。第二,拓展方法,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第三,優化課程,提升學生文化學習興趣。第四,加強引導,培養學生文化閱讀興趣。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意識 原則
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作為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概念,在大學英語授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7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因此,在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一種具體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的普遍規律,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非語言交際的知識和技能。
一.跨文化意識的發展淵源
跨文化意識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含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層面。美國學者Jennett & Dantini對跨文化意識培養作了較為全面而具體的闡述,他們認為跨文化意識包含三成含義:超越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賞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夠在一個或多個文化環境中恰當表現的能力。劉玉綱認為人際間的交流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的,一是言語行為,二是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包括所有人際互動中所交換的各種行為信息,美國學者 Fayes 博士認為,人們的跨文化意識的文化內涵包括:直接文化(immediacy)、性別文化(gender)與權力差異文化(power distance)。
所以,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要針對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最大,最能導致交際失誤的非言語行為,即身勢語(kinesics)和體距語(proxemics)進行重點分析,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時空觀。大學生在此基礎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群體,掌握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普遍規律,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原則
(一)建立語言平等觀和文化平等觀
在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文化差異導致兩種文化接觸時產生碰撞和誤解是正常的。在教學中,要強調平等意識,參與交流的各方在對話過程中都應享有平等地位;都應反對片面的權威或對真理的獨占;都不應該固執己見或差強人意。要教育學生重視西方文化,但不應該唯西方文化是從。東西方文化交流本著彼此尊重的原則,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和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比較中鑒別,在互動中發展。
(二)培養文化自覺意識
費孝通先生對文化自覺定義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首先要弄清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對比、導入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自豪,并學會怎樣用英語表達,把優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積極主動地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精華,讓學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國;并通過英語教學,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由于人們對本族文化大都處于一種潛意識接受的狀態,不經過有意識的引導和刺激,人們很少會對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進行反思,即使偶爾有這樣的沖動,因為文化因素紛繁復雜,常常也無從下手。文化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增強學生對自己本族文化的意識和理解,這樣有利于消除或減弱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客觀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從而培養一種開放、靈活的思維方式。
三.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方式
對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來說,對英語的文化學習早已被語言學領域的各個流派所認可,很大程度上,英語教學的過程既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又是一個語言使用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學習的過程。
第一,轉變觀念,增強教師跨文化意識。在目前的大學英語公共課課堂,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要求授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把文化教學應該成為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應該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培養相結合,把社會文化知識內容貫穿到語言教學的全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既擁有了用英語獲取信息的能力,又獲得了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能夠對文化差異正確理解,養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只有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提高了,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二,拓展方法,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體而言,可在大學英語公共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一是對比法。即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二是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三是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首先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自由女神像的歷史淵源和象征意義等。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四是討論法。即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強化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第三,優化課程,提升學生文化學習興趣。要構建“基礎英語教學+文化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學框架,在新的理論框架指導下,外語教學將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欣賞和使用語言的能力,成為具有多元文化意識的跨文化人。外語教學并不是要求學生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價值取向而去接受另一種文化價值,而是要把學生置于兩種文化之中,要學生懂得如何去做,如何去溝通,在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互相作用下,既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又能用目的語解釋中國的社會文化現象,成為兩種文化的溝通者。
第四,加強引導,培養學生文化閱讀興趣。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好的文學作品能生動、具體、全面地反映一個時代的風俗文化、價值取向。同時,讀文學作品時,很容易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氛圍,親身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意識中就能最好地汲取文化營養。同時要定期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語影視或音樂欣賞會,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去欣賞。
參考文獻:
[1]Byram, M.1999.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Hall, E.T. 1996.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
[3]劉玉綱.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