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珍
內容摘要:不管是教文科還是教理科,不管是教漢語還是教外語,也不管是教文化課還是教音體美或勞技課,作為教師,都應有經常動筆的職業自覺,因為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寫作能促使教師反思、提升,能帶動教師閱讀、借鑒,長此以往,視野就會擴大,水平自然提高。
關鍵詞:寫作 教師 專業成長
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首屆名教師曹津源校長給他指導的弟子說:上一堂好課不容易,上完了一扔太可惜,把上課的所思所感寫下來,一定是一篇好文章。著名特級教師程翔呼吁教師經常動筆,將自己的“課堂作品”積累下來。他說:“遺憾的是,很多教師不重視積累課堂作品,隨教隨扔,退休時盤點教學人生,沒有留下什么東西。這是職業意識不覺醒的表現。我建議,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要進行職業意識的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所從事職業的重要性,意識到課堂作品的重要性。教師職業的覺醒既是自信的表現,也是教育教學的幸事,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其實很多教師的論文就是由課堂的點滴感受起步,慢慢地入軌上路,寫出材料豐實、立論深刻的佳作。在此基礎上再作努力,進行系統研究,就有可能寫出更有分量的專著來。一名教師只有擁有教學和教研這兩扇大翼,他的事業才能真正飛翔。
孔子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么,“寫”然后知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寫然后知讀書的重要。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結合,自古皆然。所有的寫作者都是書迷和學癡,動筆的教師總會在教學研究中自覺閱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開闊視野,夯實底蘊,提高素養,完善自我,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能動地、高效地駕馭課堂,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也使他們寫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
從盧梭、蘇霍姆林斯基到布魯納、杜威,從陶行知、葉圣陶、夏丏尊到于漪、錢夢龍、魏書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一不是著作等身的寫作者,是寫作讓他們不斷積累、成長、超越,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影響他人,澤被后世。蘇霍姆林斯基記錄教育案例,30多年如一日;魏書生寫的教育日記,摞起來有一人高。曾發表了數百篇文章,并相繼出版了《愛心與教育》《花開的聲音》等24部著作的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有這樣的肺腑之言:“對教育的愛大家都是一樣的,對教育的執著大家也是一樣的;我和大家不一樣的地方,僅僅是對這份愛與執著多了一點思考并用筆將其記錄下來了。僅此而已。的確,在同樣有著豐富實踐基礎的前提下,也許恰恰是寫作使我現在擁有了有的老師所羨慕的所謂‘成功……不能設想,如果我的教育事業離開了寫作會是什么樣子(同樣,我們也不能設想,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寫文章,其教學生活會是怎樣的狀況)我絕不僅僅是為了發表而寫……(其實,我參加工作以來所寫的文章大多數都沒有發表)”
除了教學隨筆和論文寫作,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還應該嘗試文學創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增光添彩。例如劉心武和楊紅櫻,都曾經是一線教師,但他們在教學之余筆耕不輟,成長為有杰出貢獻的著名作家。雖然他們后來離開了教育崗位,但他們豐碩的精神產品在滋養一代又一代的人,培育著無數的靈魂走向高潔和博大。還有我非常尊敬的吳非(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先生,雖然是著名雜文家,但他數十年堅守南京師大附中的一方教臺直到退休,通過口授和筆耕,讓無數學子和教師受益。還有張麗鈞,既是優秀教師,又是杰出作家,還是睿智的校長,職業生涯多姿多彩、如詩如畫……是寫作,讓他們的教育生命如此多嬌。
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一個再差的老師也不可能每節課都一無是處,一個再好的老師也不可能每節課都完美無缺,及時記錄自己課堂上的得與失,就會將轉瞬即逝的課堂火花保留下來,以便不斷積累、提升;也會將過后即忘的課堂缺憾定格下來,以便以后戒鑒、反思。從報刊圖書上我們看到,很多優質的教學隨筆,記錄下的既有成功的嘗試,也有失敗的體驗,但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都會成為今后成長的財富和動力。不動筆當然也可以思考,然而這種思考總是片段的、零碎的,不清晰,不系統,很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也很難產生穩定而持久的效力。同時,經常動筆,發表或者出書,才能讓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成果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成為別人評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老師,請您動筆,請您用一支靈動的彩筆與您的教育生命共舞。竹的每一次成長,都以一次總結為階梯;人的每一點成長,同樣離不開對既往經驗的反思和歸納整理。教而優則“書”:讓靈感化為您筆下潺潺的小溪,讓思想變成您鍵上跳動的音符。善于專業寫作的教師,注定比筆頭懶惰者多了一面遠航的風帆。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安川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