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池
摘 要: 開展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首先要研究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特點,明確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內容,采取必要的積極有效的措施,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與研討活動,發展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生物課堂 有效教學 課題研究
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進人發展的事業,所以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學是我們事業的需要。通過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為學校贏得更好的聲譽。研究初中生物學有效教學是現實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究竟應該如何回應素質教育的新理念,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進行了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一、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特點
課題研究試圖從教學生命性的視角審視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內容的開發、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組織、教學評價的實施等,通過研究與實踐,探討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有效課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構策略,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從而真正體現生物課程的價值。
課題研究主要是探索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策略,告別以往的枯燥的、沉重的“題海戰術”、“重復練習”,有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應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科學素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二、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內容
1.分析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存在的低效或無效現象原因,認真反思,針對中學生物學科教學實際,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構建并完善“問題導引、合作探究、分層指導、交流提升”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檢測與評估方式,徹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低效或無效現象。
2.探索新的課堂教學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使學生學會并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扭轉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整體人格與個體差異發展,忽視學生科學素養和各種能力的培養的不良現象。
3.探索有效備課機制與有效教學策略,如有效教學板書、有效教學提問、有效課堂教學方法、有效教學語言、有效課堂管理、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反饋的形成和運用,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措施
1.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理論為先導。加強學習,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資料準備。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有效教學理論,做好業務學習筆記,寫心得體會,從理論上武裝自己,用理論指導實踐;繼續深入學習《生物課程標準》,深刻領會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總目標和課程的具體目標,為課題研究的進一步實施奠定基礎。
2.強化輿論宣傳,轉變思想認識,更新教學理念。強化輿論宣傳,采取動員、學習、座談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威海市教研中心相關文件,重點學習課題實施方案,提高對開展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確保宣傳的效果,強化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意識。讓教師從思想上統一認識,認識到課題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參與這項研究活動。
3.查找無效教學環節與反思。開展問卷調查,查找無效教學環節,并統計數據,整理調查報告,進行學情分析,抓住幾個中心環節,如:關于課堂導入、課堂設問及評價、多媒體教學、課堂小結等,深刻反思和改進。有效探究課堂設問及評價,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研究,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小組討論,促進交流互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進而樹立學習信心。
4.有效備課。深入研究了生物學科的特點,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融于備課和教學中,并在習題設置中對應用能力提高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以求在教學上有所突破。立足于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對應用能力的訓練,提高科學素養。從不同角度入手,分別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審題和解題能力、聯系實際的能力,為生物學科的有效教學提供新的思路,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學得更好。
5.開展實驗實踐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為此,要求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評課,評出值得自己學習的優點和改進建議,在課堂上借鑒運用,通過再上、再聽、再評、再研、再修改,使同備課組教師在反復講、聽、評、研討活動中,打造不同課型的精品課,使老師也在聽、評、講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把握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功打造有效課堂。同時樹立反思的意識,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與研討活動。
6.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積極撰寫教科研論文。隨著課題研究的開展,要不斷培養專業意識、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快速把握新課程理念,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課題組的老師在課題研究工作期間,撰寫了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或評獎,積累了豐富的教科研經驗。
總之,開展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特點,明確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內容,采取必要的研究措施;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轉變思想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查找無效教學環節與反思,有效備課,開辟新路;開展實驗實踐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康華發.生物課程教學實踐與體會[J].北京教育,2009-05.
[2]萬貴妃.生物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河北教育,2010-05.
[3]華泰如.生物教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J].山東教育,2009-09.
[4]鐘祖榮.生物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王玉婷.了解和掌握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特點[J].河南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