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華
摘 要: 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對教材的突破,創造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初中語文課堂更有趣、更有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構建方式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活動。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質,迎接新課程的挑戰,構建高效的課堂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為此,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就應該在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中得到落實,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指導下的新課堂。我從以下方面,談談對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認識。
一、利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與養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習興趣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個人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表現出注意的傾向。特別是對生性好動、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學生來說,多媒體課件絢麗的色彩,逼真的畫面,可愛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鐵般吸引好動活潑的小學生。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語文學習能力密切聯系。學生對語文越感興趣,語文能力就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質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積極主動地學習。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二、精心設計提問,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想,科學得體的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手段。要使課堂提問達到預期目的,必須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設計提問時,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內容。設計課堂提問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描寫的事物和交代的事件都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展開的,都有特定的思想內容。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明確提問的目的,體現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一環緊扣一環,環環有所側重。二是課堂提問要體現啟發性。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隱藏在課文內容之中,因此,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科學合理、難易得當,啟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同時,教師提問的語氣要熱情,態度要和藹,使語言交際渠道暢通,為激發學生情感營造和諧、民主的氣氛。三是注意提問效果。提問是為了激發學生思想感情,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提問后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要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通過分析對比,得出正確的思想認識。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1)看一看邱少云在山溝里是怎樣潛伏的?周圍情況怎樣?(2)想一想邱少云為什么能隱蔽得那么好?(3)看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多長時間?(4)想一想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他為什么能一動不動?(5)談談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各抒己見,決心學習邱少云不惜犧牲、嚴守紀律的精神。
三、評價時間靈活化,注重成效
評價是一種潛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為了充分調動每一位在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學生的發言總是及時給予評價。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即時評價確實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但教師權威性的評價,常常是“蓋棺論定”、“一錘定音”,容易挫傷學生深入探究的積極性,助長其學習依賴性。延時評價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研討的問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參與學生的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發現、分析、論證。
延時評價是一種寬厚和關愛,是一種信任和期待,是一種點撥和啟發。它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
四、尋求課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要開放教學觀念,采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s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點燃其創新之火,迸射其天賦之花。在完成一個活動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融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五、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語文課來說,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的設計基本采用“兩個導學、互動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一是導學,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感知課文語言。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再細讀課文,理解課文語言。二是導學,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于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師生及教材之間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項由觀念到行動,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作,需要教師付出開創性的努力。我們已經邁出開創性的第一步,但是研究還相對滯后,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語文老師要不斷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