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斌
摘 要: 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生存危機的拷問與轉化,生命意識培養,生態環保理念的樹立與貫徹,等等,這些是當前快節奏社會所面臨的現實課題與迫切任務。那么,如何從學科教學的角度破解這些難題,尋找培育“四生”意識的有效突破口,從而不斷促進并保持生產平穩較快發展,努力提升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加大化解生存危機的力度,優化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大環境;同時提升平面生命意識向立體生命意識的培育轉換強度;促進生態環保理念的有效樹立,構建從小生態意識向大生態意識培養的有機轉化銜接體系。以培育“四生”意識為重要抓手,努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發揮學生“四生”意識培養的積極性、實效性與自覺性。
關鍵詞: 政治課教學 四生意識 教學滲透
一、從物質資料生產與生產方式的相關知識點教學入手,不斷培養學生的生產發展意識。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大基本因素,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是決定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物質力量,生產關系功能的有效發揮會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正常健康、積極向上的發展;而落后的,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等為標志的生產關系會比較嚴重地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據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營造一種良好氛圍,該學生親身直接體驗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內在辯證關系的恰切情景,感受馬克思名言的內涵所在。(即一個民族若停止勞動生產即刻就會滅亡;人類首先必須解決好吃穿喝、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面問題,才有可能存在發展下去。)讓學生感知生產發展知識點的力量與重要性,內化為平常生活的覺悟性行為,恒念一絲一縷的艱辛;將心比心,體會勞動人民的辛勤血汗,從而不斷培育學生從小熱愛勞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美好人生的生產發展意識與理念,提升政治課教學的德育效能。
二、從生活與消費的內在關系角度,培養中學生積極提升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樂觀生活的重要意識。
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講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充盈豐富,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物質前提。而從經濟生活必修1的教學可以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改善與居民的消費水平密切相關。衡量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恩格爾系數,即居民食品開支占居民所有總支出的比例關系,該系數越高,說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該系數越低,居民生活平越高。根據該經濟學原理,我們可以創設讓學生直接體驗的恩格爾系數數據關系結構圖,識圖分析比較,加大對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理解力度,重視有效降低恩格爾系數,優化食品支出結構,基本滿足與充實生存型資料消費,不斷豐富與提高發展型資料消費,積極改善享受型生活資料消費,從而自覺內化與實現對學生三步走發展戰略的認識與接受程度,基本告別溫飽型生活(指沿海發達地區,不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等),不斷實現小康生活,提前感受富裕型生活,構建中學生初步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的發展意識體系。讓中學生在積極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時,奉獻發展愛心,履行社會責任,強化對整個社會生活水平提高與改善的認識力度,用自己的雙手與頭腦,兼具國家相關優惠政策的扶持,不斷創造美好和諧的幸福人生。
三、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以人為本的教學角度與人權觀點的解讀中,不斷培養中學生的生命意識(當然還有其他視角)。
科學發展觀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它的本質與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物質權益,即生存權,若我們連基本的生存權益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談何更進一步發展權益的保護與維持。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以人為本就是要切實保障公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人權,而人權的保障又是生命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落實與生命意識的有效培養是一致的。人權的保障與主權至高無上的維護可以有效降低眾多輕視生命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個體為代價的不良社會生態現象。重視對生存權的維護與發展權(包括公民的受教育權益保障)的完善,促進每個心態成熟公民積極性的發揮,強化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有效調節程度,積極提高心理素養,加快平和的、健康的、淡定的個體和社會心理心態的構建,提升和諧社會所必備的生命幸福指數,加大平面的、靜態的、個體的生命向立體的、動態的、豐盈的整體生命的轉化力度,提高生命意識培養成熟的實踐效能。
生命意識培養的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維度是必須保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具備物質資料的滿足,還必須重視發展精神財富,實現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這里主要是指文化與政治,精神上的發展。根據文化生活的重要原理,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和政治。因此,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生命意識的培育與成熟,必須依賴于文化的有效發展,政治的積極參與,精神上的寬松愉悅,以及心態上的健全平和。這是提升生命意識培養與構建的強度、力度、信度與效度的重要保證。
四、從課堂教學要素資源的小生態平衡到自然界、社會、人生的大生態平衡的發展教學角度,培養中學生理性的生態平衡意識。
生態平衡意識培養是促進中學生樹立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內容。這里的生態和諧價值觀意識培養,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的小生態平衡價值觀和諧觀構建,同時包含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科學發展、關注安全發展、關注跨越發展、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大生態價值觀意識培養。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揮,從經濟學原理上講必須充分發揮與實現各種教學資源要素(含預知、已知和未可知即難以預測知道的)的最優化、最合理配置,促進課堂教學生態平衡價值觀意識的構建。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學情境創設、備教學教具的有效制作與使用、備學力、備學智、備課堂教學良性互動的有效發揮、備課堂教學雙向思維的激發與培養,等等,這些都是優化和諧課堂教學生態的必備要素。
關注課堂、關注人生,是構建大生態平衡價值觀的必然追求與重要方向,同時是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有效貫徹與實施。我們不能培養“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癡與書呆,而應該積極培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能肩負社會責任感與具備社會慈善情懷自覺激發能力的大寫人物和立體豐盈的高尚人物。
構建大生態平衡價值觀意識必須正確處理自然資源利用開發,社會發展的飽和度與可持續發展程度,以及創造豐富積極人生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把握大生態平衡價值觀培養的內涵與關鍵,提高中學生學習生活哲學的積極性與興趣,全面辯證地分析自己,認識自己,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積極對待人生,這是培養中學生“五生”意識的最終落腳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