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巧旋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學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本文針對高一學生遇到的主要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總結出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樹立學生信心,轉變教學模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良性發展,而學生的這種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內在保障。
關鍵詞: 高一地理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滲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責任。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尋找教學內容中那些心理學知識,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
一、高一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高一學生正處于由初中向高中知識轉化的階段,兩階段知識的跨度比較大,學習內容過難,學習負擔過重,再加上頻繁的考試和成績排名,導致學生壓力劇增,使學生陷入無休止的緊張焦慮狀態。經常聽到學生反映:“地理難學,考不好,有些知識老師課堂上講過了,自己也認真聽了,但還是搞不懂,理不清。”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高一學生學地理確實是遇到困難,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學生學習上的挫折需要老師的及時疏導和幫助。因此,地理老師意識到,只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才能為他們在高中更好地學習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地理教學的整合
1.樹立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高爾基指出:“只有滿懷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地理學習中,雖然學生現在遇到一點困難,但一定要鼓勵他們有學好它的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些成績差的學生也許在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比其他學生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彌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難而進”和“畏難而退”對于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重視地理學法指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
地理教學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徑。地理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還包括學習方法的掌握。掃除學習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如何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學好地理,減輕心理壓力,克服挫折感,已經成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的主要策略有:
首先,教會學生使用地圖。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養成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如在講氣候的形成和變化的時候,重點讓學生認識“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傳授洋流運動的時候,重點讓學生認識“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在講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時,熟練找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位置等。
其次,上好每一節地理課。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維,把教師講的概念、原理融會貫通,如有不懂的地方,應及時提問,每堂課的內容要及時消化,課后做適當的練習加以鞏固。
最后,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引導學生構建地理學科的邏輯結構體系,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干,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便于理解記憶。思維導圖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3.和諧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基礎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強有力的促進。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師的角色,努力營造和諧、寬松、民主、愉快的教學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使學生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獲取知識。這不僅是教師角色轉變的表現形式,而且是提高心理輔導和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正如德國一位教育家所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例如: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格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當某學生舉手發言、提出疑難問題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培養學生思維的興趣與習慣;要經常使用“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你真行”、“非常精彩”等語言,進行心理暗示,當學生回答不準確甚至錯誤時,老師應當給予“高一格”的評價,或者運用“蹬門檻效應”,給學生提供保證能回答正確的機會。這樣通過教師的啟示、激勵、引導及營造一系列科學的教學程序和學習氛圍,可逐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4.激發學生興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學生學習的優劣,不僅與他的智力因素有關,還與他的學習動機水平密切相關。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并且興趣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只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首先,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正確而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如在講旅游資源的欣賞的時候,課前先讓學生伴隨著歌曲《我想去桂林》,欣賞桂林風景圖片,使學生產生一種想親臨其境的感覺。在講文化擴散這部分的時候問他們“芙蓉姐姐之所以呢家喻戶曉,原因是什么呢”。每節課盡可能地聯系實際,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其次,利用作業批改中的簡短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的簡短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的方式,它的特點是篇幅較小,針對性強。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巧妙運用簡短評語,使學生清楚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短短的幾字評語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如“方法太好了,可要有信心呀”、“你肯定有高招”、“你準行,老師相信你”,這些帶感情色彩的簡短評語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真切的關愛,從而對學習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
5.教師良好的狀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
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發展學生的健康心理,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學會心理調試,保持心理健康。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說,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言語、表情、動作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認識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關系到培養健康人才的關鍵問題。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各位任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明書.教師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澄,主編.地理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