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
摘要:互動合作學習是目前英語寫作課程的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更好地發揮它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探討、嘗試和研究。
關鍵詞:教學 雙邊關系 合作教學 模式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認真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發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高職高專教育學生來源多樣化的趨勢,要研究制定適應不同生源實際狀況的培養方案,或在同一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生源的實際需要。
現代教學策略構建所追求的目標是:改革課程中存在的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問題,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合作學習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社會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主體的過程。強調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礎上,通過多樣、豐富的交往活動,不僅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和諧的教育環境,而且要使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通過學習,在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如強化學生社會交往意識和社會角色規范,培養學生的任務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及團隊合作精神,并獲得一定的社會經驗。而且提倡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分型小組圍繞某個教學任務或中心問題相互合作、相互啟發。一方面,合作式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汲所長,互補所短,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有效的課堂環境。在有效的課堂里,學生輕松愉快地置身于有助于教學的人際關系中,有利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合作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個別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
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于合作學習創意獨特、理論科學、對于彌補班級教學和個別學習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被公認為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的內涵主要表現為: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是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展開的;是以各個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為主要獎勵依據;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的。
二、教師的角色意識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能力是關鍵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意識應體現在協調意識、激發意識、參與和監控意識等方面。幫助學生確立新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是朋友的關系,是合作的關系。教師飽滿、振奮的精神狀態能很好得感染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愉悅的求知環境;學生的踴躍參與,能夠活躍思維,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誘導、啟發學生,幫助學生確立新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得學習的推動力,并盡量使學生感受到成功、進步和發展。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良好的情感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敢于積極發言,無拘無束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在這種緊張而又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既能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融洽師生關系,又能夠增強教學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學習英語創造一個嚴肅認真、寬松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自我入門主動學習,并使他們愿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過程中來,是十分重要的。
三、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合作交往中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過程是學生知識的主動構造過程。學生在合作學習模式中通過群體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觀察、思考、探索,在教師指導下憑借原有的認識結構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處理。學生正式在合作式操作活動過程中,發現和掌握客體的特征和關系,并借助詞語將它們加以區分和概括,從而活動的理性認識。
同時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技巧,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深刻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感性知識,并通過語言指導,啟發學生思考,從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性知識。而且,通過學生注意參與和合作學習,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凝結在精神文化中的社會道德準則,形成內在的價值目標,從而實現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培養良好的個性。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是保障
傳統的教育教學制度使得大部分人把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限制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已不適應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現狀,英語教學評估應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益監控。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反映教學的長處和短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考試)相結合的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已成為必然。通過小組活動(課內、課外)進行合作學習則為教師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方面、多形式的評價提供可操作的條件。改革評價體制,注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評價,而非注重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達到組內合作精神更強烈,組際競爭更激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形成性評價可包括教師評價(教師通過記錄學生平時的課堂討論、值日生報告、對話表演、小測驗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合作精神、參與意識、學習態度等進行客觀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建立學生學習檔案以進行自我評價。學習檔案包括日常學習記錄和不定期的任務記錄,在期末舉行學習檔案評選)和學生互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增進學生彼此間的了解,也為他們之間互評提供了條件。小組成員之間對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等進行評價)。
總之,在互動合作學習中,應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小組的團隊意識,激發學生的集體觀念,這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知識運用學習中的教學目標之一。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