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菊萍
[摘 要]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各自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包括學困生。那么如何根據不同情況對學困生進行引導呢?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簡單闡述。對待學困生,一定要有耐心,用愛對待每一個孩子。
[關鍵詞] 學困生 轉化 愛心 表揚 開花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各自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興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也都參差不齊,這就需要老師細心地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的班級生活多姿多彩。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增高,所授知識內容的增加, 老師會發現班級中存在的一些學困生。如何讓這些學困生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習有興趣成為許多老師的難題。
所謂學困生,就是那些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他們大多學習成績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喜歡自由、有時懶惰貪玩、孤芳自賞、甚至狂傲不羈。其主要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應付。
那么,該如何轉化這些學困生,讓他們逐漸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呢?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可見表揚、鼓勵的威力。
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首先應該承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充分了解和尊重他們,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從心底里真正關心他們。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這孩子,所以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少責備學生,用愛澆灌遲開的花蕾,以真誠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礙。只有這樣,學困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教育,去爭取成功。
其次,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會注重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通過多種游戲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聽、說、讀、寫、唱、游、演、畫、做等多種活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還會使用多重道具,創設比較真是的情景,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樂在其中,讓他們“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避免了大量枯燥的機械重復,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每個學生在英語課上都能抬起頭來,都能看到他們可愛的笑臉。從而促進英語教學。
對于后進生的轉化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小總結:
一、以愛心作為教育的出發點
1. 開始,讓學困生敢于開口
對于剛剛開設英語的班級,學生其實對英語充滿了好奇心,只是有些學生比較害羞,怕犯錯誤,從而不敢開口。我會盡量多運用有趣生動的圖片教授知識,讓學生積極發言,只要回答,都會受到老師的表揚,鼓勵他們不要怕犯錯,多讓學生讓學生說幾句他們會說的英語:Hello, Goodbye, Yes... 老師便趁機告訴他們只要想學,一定能學好,并告訴一些學習的方法。
對于已學過一兩個學期英語的同學,對于英語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使是學困生,也學會了用簡單的英語來表達,只是他們中大多孩子存在自卑感,怕說錯被老師責罵,怕被同學嘲笑。這時候,我會多開設一些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言,并予以表揚。我會多用激勵的語言激勵孩子:你們在我眼里都非常棒,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都能成為最出色的孩子。
對于一節課的開始,課前熱身必不可少,怎樣巧妙地引出自己要教授的內容是大多數老師必修的課程。我在每節課熱身部分會多運用一些輕松愉悅的手段來調起學生的積極性,如song、chant……
2.過程,讓學生體驗參與感
興趣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盡可能讓學困生有說、表演的機會。
首先,讓優等生帶動學困生,如在新授單詞之后,老師叫個別同學操練時,便可以先叫優等生;然后用開火車的形式讓學困生也跟著讀,一方面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他們體現一下自身價值。又如在操練句型時,老師利用舊句換新詞的方法,如句型 I have...,只替換最后一個詞,學困生也會期積極地來試一試,說得好,及時表揚,說得不太好,鼓勵他。
其次,讓學生參與到英語游戲中。在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想挑戰嗎”游戲,老師要求任何一位后進生都可以選一位優秀生,與他比背單詞。比的不只是正確率,更重要的是比聲音,比氣勢,比勇氣,比唯我天下第一的決心。這種做法極大的刺激了后進生,課堂氣氛達到極至,教學效率極高。這個游戲常被我用于對單詞的學習和掌握,并在組與組之間進行競爭,給予表揚。又如:我在上 What's he /she doing? 句型時,請一個學困生上臺做動作,其余學生猜 What's he doing? 對猜對者和表演者均進行獎勵,學生覺得既簡單又有趣。
3.結果,讓學困生擁有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很多事情用心去完成后得到的巨大成就感,能促進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對于后進生來說,成功對于他們似乎遙不可及,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后進生一旦成功,成就感相對于優等生來說會強出很多,帶來的喜悅不言而喻,從而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使教學充滿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氣氛。同時,在教學時,要創設多重類多層次的情景,讓學生自由選擇。比如我在教學過程中,會設置不同層次的任務要求,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要完成的任務,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帶來的愉悅。每次學生完成任務,老師都應給與肯定和鼓勵。
二、注重個體,巧用方法
1.考慮學生個別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教師神圣的職責。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通過其學習和考試來淘汰一部分不適合學習英語的人,而是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英語語言素養。因此,作為教師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充分考慮到基礎差的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覺得一堂課下來有所收獲。endprint
首先,教師要把視點放在培養全體學生的主題性上。培養學生的自力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其次,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對于因材施教的實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室首先要先把學生分層,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和定位。其次要把教學目標分層,學生不同,教學目標也應不同。最重要的是要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分層,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例如對于英語學困生我在提問題時,會考慮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小組活動,像 Practice in pairs,Practice in groups 等,在這種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我又非常注意學生座位的安排,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交錯安排,并設立“英語小組長”,負責任務的安排,學習的指導。待到交流的時候,我的評價主要以“組”為單位。因此,各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極具團隊精神,這樣對于英語學困生無論是在“習得語言”方面,還是在培養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恰當運用教育藝術,化“陷阱”為“洞天”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英語教學同樣要講究“教育藝術”,即講究方法和技巧,“運用教育技巧,解決具體問題”。
把巧妙的教育方法稱為“教育藝術”,是一種形象的比擬。藝術重視細節,而教育技巧則是在教育細節中體現的;藝術強調感性經驗和形象思維,而教育技巧具體運用則多于敏銳的感覺和形象思維相聯系;藝術重視個性,而教育技巧也重視特殊性和個性。
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學困生,他們不承認自己是學困生,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這時候,就考驗教室的應對能力了。曾有這樣的一個案例:一位學生英語成績很糟糕,而英語教師卻并不刻意幫他補課,而是常“偷懶”,讓學生幫他做英語教學卡片,學生則因為教師在課堂上當眾采用他做的英語卡片而洋洋得意,長此下去,教師對他的各種“差遣”在他心目中變為了特別優待,從而有了學習的動力,最終在英語學習上取得了成功,并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位聰明的教師帶領學生在知識的山林輕松愉快地漫游,然后把學生引進一個蓄意設置的陷阱,而學生在其中卻驚喜地發現別有洞天,這不就是教育藝術的魅力嗎!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是老師們要記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一批人才。”面對學困生,我們要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待他們,要用一顆溫暖而博大的心去包容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尊重他們的人格,與他們真誠相待,我相信,只要用愛澆灌,遲開的花蕾也會開花。
參考文獻:
[1] 范才生、鐘志賢.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的使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
[2] 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81
[4] 韓永昌主編.心理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