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波
摘 要: 作者通過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的點滴體會,總結得出“真實性”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數學味”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發展性”是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而“吸引力”則是保證情境創設發揮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結合四個方面要求創設情境,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 數學學習 興趣培養 創設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為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從“外在化”到“內在化”
某些老師把“創設情境”僅僅看做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忽視“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通過情境設計、媒體使用、活動組織、物質刺激等外在手段實現目標。這種“外在化”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暫、膚淺的。只有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持久。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教師不宜再采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應提升情境創設的層面,側重有助于學生持續發展的如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交流、學會深層挖掘教材的情境創設,用數學的魅力征服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滿足,從內化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創設情境方面,應變“外在化”為“內在化”,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平移》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設計了“小金魚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征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盡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最終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
二、要有“數學味”,從“生活化”到“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么共同點,并組織討論、交流,概括角的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要有“發展性”,從“接受化”到“創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大相徑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敏捷,不斷迸射出火花,特別是小學生,其抽象思維還較差,創新思維潛力有待挖掘。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進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我認為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首先指導學生用湊十法,然后用語言描述使用湊十法的過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討“9+2”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8+3”、“7+4”、“6+5”等同類題目。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四、要有“真實性”,從“虛擬化”到“邏輯化”
真實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探索并解決問題。有些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有些教師為了創設情境而隨意編造出來的。如教學“幾和第幾”時,我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境,結果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學生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得最快,應該是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境,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生活邏輯。
以上是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的點滴體會,“真實性”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數學味”是情境創設的本質保證,“發展性”是情境創設的價值導向,而“吸引力”則是保證情境創設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動力機制,結合四個方面要求創設情境,才能創設出符合兒童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實,只要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自主學習、主動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學情境。總之,教師要不斷積累課堂情境知識,創設出適宜學生領悟的、真正為數學教學服務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