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俊
摘 要:“沒有預習不上課”,這是許多教師從事教學多年獲得的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但也有不少教師認為,當前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重,上課連做作業(yè)都來不及,哪有時間預習呢?其實這些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就如何指導學生預習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預習;時間;方法;要求
從學習的心理看,學生預習后,他們就會帶著解決問題的希望來參與學習,思維也更加活躍。從學習的結構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因為學的需要而存在。教師應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便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培養(yǎng)。從學習的過程看,學生預習的過程就是自身認識矛盾的過程,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認真讀書、獨立思考的習慣。我的做法是:
一、確定預習時間
一般來說,預習宜安排在課內進行。因為在課內,(1)有明確的目標;(2)有時間的保證;(3)有教師的指導。實踐中發(fā)現,課內預習,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使教學更具針對性,保證了教師的教符合學生學的要求。促使學生人人動口、動腦、動手,有利于普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獨立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才執(zhí)教,為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二、教給預習方法
課外預習,優(yōu)生認真,學困生放松,且無人指導,學生不易掌握
預習方法,難以形成自學能力。課內預習,教師雖可及時督促、輔導,防止了預習自流之弊,但卻難以避免學生的兩極分化。因此,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尤為關鍵。就優(yōu)生而言,他們在課內學得的預習方法,養(yǎng)成的自學習慣,還能自然而然地遷移到課外,有時不需要教師布置安排,也會主動預習,功效之大,自不待言。學困生由于知識的淺陋,能力的不足,容易在預習過程中變成“落伍者”。因此,我采取了“補預習”的方法幫助他們,效果明顯。“補預習”指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指導他們完成預習作業(yè),了解問題答案,掌握自學方法等。有了預習的基礎,學困生聽課質量提高了,課后作業(yè)速度加快了,也就有了時間、信心進行下一次的預習了,自學能力無形中得到培養(yǎng)。
三、規(guī)范預習要求
就高年級閱讀課而言,一般可以規(guī)范下列預習要求:(1)弄清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語句。(2)劃出經過自己努力而解決不了的疑詞難句。(3)督促學生把生字查好,分好段落,寫好段意,概括出中心思想,甚至把課后練習做完,未免要求過高,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可見,規(guī)范好預習要求,既容易操作又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