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旦陽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大力發展英語第二課堂,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挖掘學生潛力成為實現教學最優化的必經之路。而在信息時代的新形勢下,網絡第二課堂與有效的、傳統的第二課堂相結合,即融多主題英語實踐活動、校園英文廣播和網絡學習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才是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建構能力、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第二課堂;自主學習;網絡課堂;混合教學;建構能力
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第二課堂因其內容的豐富性、形勢的多樣性、組織的靈活性、過程的實踐性、主體的主動性等特點占據重要地位。高校教育對第二課堂的探索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整體而言,缺乏英語系統性訓練及英語氛圍的構建。”“在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具有發散和批判思維,善于獲取信息并懂得分析和加工,懂得建立并維持聯系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高校的當務之急。”要實現此目標,只有將傳統第二課堂中的精華與網絡課堂有效結合起來,采用混合式教學。
一、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理論支撐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此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皮亞杰就被試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發展了“認知結構說”,斯騰伯格和卡茨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之后,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個體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社會可以對個人起到支持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點有:(1)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任務。“建構主義者認為,不應只教給學生基本技能和提供過分簡單化的問題。應鼓勵學生將其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世界的真實任務與活動以及多種情境之中”。(2)強調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形成并捍衛自己觀點的能力,同時能與他人共同協商與合作,共同建構意義。(3)多種方式表征學習內容。用多種方式幫助理解知識,當他們運用于不同情境時達到具體多樣。(4)理解知識結構過程。學習者對自己的認知過程有意識和能調控。(5)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情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相符,將學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放在中心地位。
二、傳統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實踐
為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綜合素質,高校持續探索第二課堂,究其形式如下:
(一)成立英語協會,定期組織活動。內容涉及英語詩、英文歌曲、英文戲劇、英文節日等,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開展“英語角”,營造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學生為主體,邀請外教和英語教師互動,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展開,同時進行具有娛樂性的小游戲。
(三)建設校園英語廣播,大幅度、大范圍傳播英文信息和文化。
(四)舉辦英語文化節,交流和展示英語學習心得和成果。在一定的時間分主題單元向全校做一個英語學習成果的匯報。
(五)進行相關主題的英語競賽。擬定主題,以個人或集體為單元進行評比交流。
大學第二課堂在振奮學生熱情和開闊視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與第一課堂不同程度地脫節,缺乏個性分析,存在激勵效果不佳等問題。
三、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探索
針對傳統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特點,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要真正發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力,有效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相支撐,實現教學最優化,就需將傳統精華與現代技術結合。具體可分為三方面:多主題英語實踐活動、英文廣播、網絡自主學習。
(一)英語實踐系列活動。英語實踐系列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他們不再是語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語言的使用者,活動的積極策劃者和參與者。學生在真正的語言情境中自主交際,了解接納他人意見,維護發展自己的觀點。克拉申的情感過濾理論認為:“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學形式、課本內容、課堂氣氛等環境的制約,學生的情感過濾層容易升高,而使他們處于焦慮緊張、害怕逃避的心理狀態之中,沒有更多空間接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通過以任務為中心的活動,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社會群體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所知語言技能自如交流。
在2013~2014學年中,我們每周一次的英語實踐系列活動分別以英文歌曲、詞匯競猜、風采展示、萬圣節、家鄉旅游文化、英語學習交流會、趣味口語、英文故事、經典戲劇等主題展開,根據內容采取討論、協商、展示、游戲活動、競賽、節日模擬等相應形式,刺激學生的交流欲,使他們主動搜集資料,開闊文化視野,發展組織、創新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系列活動結束以后,通過訪談,100%的受訪者表示學習興趣受到激發,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主動搜索資料,建構知識達71%,89%的學生表示日后會更注重積累與交際。
(二)英文廣播。英文廣播在時間和空間的操作上具有靈活性,因其不受教室的限制,具有全校的覆蓋性。本校的廣播內容大致分為三類:時事新聞類、文化類和娛樂類。時事新聞類以VOA standard,BBC,ABC,China Daily news為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等領域,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國際、國內新聞,了解不同的解讀視角。文化類以演講、美文和訪談為主,學生通過廣播深入英語語境,這對提高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有重要作用。娛樂類以音樂和電影為主,傳承經典,傳播最新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和文化意識。這些廣播利用學生的空暇時間,在輕松的氛圍下傳達知識和信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探索和進一步加工,構建新的知識文化體系。
(三)網絡第二課堂。網絡第二課堂因其內在要求自主學習而更具個性化。學生按需學習,這種主動性使得他們的熱情高漲,效率提高。學習過程也是他們反省與認知的過程:用自己的信念和經驗打造關于世界的知識,形成個人的思維和學習方法。網絡課堂有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它通過多媒體將圖片、聲音、文字和視頻以動態、多樣的方式呈現,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學習器官。這對構建模擬語言環境、促進學習者自主性因素、培養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理念等方面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利用教學專網優勢,以網絡為平臺開展新型課外活動,擴大課外活動對學員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學校開設每周四個學時的網絡自主學習,搭建了21世紀英語、新視野、視聽說拓展等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訓練,安排學習進度,總結提煉,提高學習語言的能力。在學期末的調查問卷中,無一例認為網絡第二課堂無效。
黃源深認為,“課外學習的質量之優劣以及所花精力之多寡,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外語學習的成敗。課外學習在整個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會過分。”在大學英語改革的過程中,英語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愈加顯然。但是在信息時代背景的今天,只有將傳統第二課堂的精華部分發揚光大,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第二課堂,采用形成混合式教學,才能發掘學生潛力構建知識,從而實現英語教育的最優化,培養出綜合素質高、交際力強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立鶴.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創新模式之理論與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90-92.
[2]鐘秉林.中國大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3]徐斌艷,吳剛,高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13.
[4]郭繼東.當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8(1):38-40.
[5]Horwitz,E.,Horwitz, M.and J.Cope.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70):125-132.
[6]陶麗君.網絡第二課堂下實現英語學習理念轉變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8):33-34.
[7]楊柳群,侯俊霞.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創新實踐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2):19-21.
[8]黃源深.英語學習的功夫主要在于課外-英語教學談之三[J].外語界,2007(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