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摘 要: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陣地。怎樣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作為一線物理教師,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以下體會。
關鍵詞:高效課堂 物理教學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60-01
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提出: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每一個學生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以生為本,研究“高效課堂”,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具有較強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1 關注物理知識的文化取向
新課程改革也強調改革課程功能,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學應從學術形態深入到教育形態,即在重視物理知識的科學內核的同時,還要注意挖掘它的文化底蘊,提升物理教學的文化品位。
2 拓展物理課程的學科視域
物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把物理比喻成一顆結滿果實的蘋果樹,那么樹上的果實就是顯而易見的物理學科知識。但是如果只注意到果實,不去注重支撐果實的樹枝、樹干,那么他的視域就不夠開闊。支撐果實的樹干就相當于物理中的科學思維,離開了思維層面的知識,知識層面是散亂的,沒有聯系的。而大樹的生長必須扎根于土壤,而土壤就是我們物理的文化層面。作為物理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雙基”,更應該讓學生學會方法、科學思想,啟迪學生思維,如果還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物理文化,那么這樣的教師就是明師、人師。
3 把握物理學習的認知特點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高效課堂如何能“高效”,前提就是了解物理學習的認知特點。奧蘇貝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因此進行教學。”
比如說,在八年級物理中,對斜面上靜止的木塊的“受力分析”的教學,這是力學的一重點知識,對于不同的教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以老師為中心,正面來講解,分析木塊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讓學生一步到位。這樣做法雖然縮短學生的學習的進程,但卻事與愿違,學生在做作業時做的一塌糊涂。如果基于“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分析受力情況,學生會答出很多的力,有重力、摩擦力、支持力,有的同學會講到還受壓力、下滑力、浮力等。這樣經過充分的自主發言,暴露了同學們隱藏的一些錯誤的理解,如果此時教師再來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力是不是都符合題目的要求,有沒有錯誤。經過大家的討論,會獲得一些共識。壓力是指壓在斜面上的,不能作在木塊上,下滑的原因其實是由于重力存在的原因,浮力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計,最后回歸到物理只受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這樣的做法,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程度,加深了學生的映像,看上去慢,實際上是快,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體現“高效”的地方。
4 擬合物理知識的發生過程
教學重演律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對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這樣的教學發生原理:“我們應該讓孩子重蹈人類思想發展中的那種最關鍵的步子”。因此,在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重演物理知識的發生過程。即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揭示并感受物理知識發生的原因、物理知識形成的經過、以及物理知識發展的方向。如,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要還原稀釋、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要延遲判斷、物理實驗的設計過程要滲透方法、物理問題的解決要注重過程。
如何重演知識的形成過程?一是注重問題導引,傳統的教學是知識呈現,即教師講解傳授知識,教的是結論,學的技能,把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沒問題,從而培養合格的考生。新的教學方式是問題引導式,由師生互動、激活思維,教的是思維,收獲的是智慧,把沒問題的學生教的有問題,從而培養有創新思想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盡量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比如,在“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教學時,比較物體運動快慢辦法很簡單,有相同時間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時間,如果加上問題:我們平常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夠答出來。但如果我們在教室內創設一種類似體育比賽的情境,比如開展一個傳遞接力棒的游戲,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比較快慢的辦法,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更好一些。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把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將問題融合于情境之中,讓知識“溶解”在情境中。學生在學習時在物理情境中思考問題,在思考問題中掌握知識,讓知識在學生思考中“結晶”。一堂“高效”課應該是一連串的有價值的問題引導下的學生積極思考的課堂,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是活潑的,高效的。
二是以實驗為基礎,以思考為中心。物理知識不總是“好玩”,它需要事實證據、理性思維。比如“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經過進一步的邏輯推理得出的。如果僅有事實而沒有推理思考,得不這條定律;如果只有理性思維沒有事實基礎也無法得出這個定律。教師要發揮物理學科的特點,用物理知識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最根本之舉。三是要優化物理教學的結構。高效的教學首先是框架清晰,前后有序的。首先,是教材知識序,教師要把握教材知識演化發展順序;其次,是思維序,教師要把握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序;最后,是教學序,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流程的時空序。其實知識序反映的是學科邏輯,思維序反映的學生的認知邏輯,教學序反映的教師的教學邏輯。高效的課堂應該是三序合一,統一三種邏輯,具體就是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邏輯把學科邏輯轉化為學生的認知邏輯。
綜合上述,要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要開拓物理視域,要把握物理的認知規律和學生心理特點,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達到學生學會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教師科學教學、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師生雙贏局面。高效課堂,不僅要讓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發展,而且還要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精當有效,使教師樂教,教得輕松,愉快,有效。要營造一種師生雙邊都樂在其中的氛圍,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與學生在學校教育這個場域中和諧共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介鎖.利用生活經驗 促進數學學習[J].江蘇教育,2011(10):36-37.
[2] 尚建軍.如何使小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J].學周刊,2011(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