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男
摘 要:每年的高考題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鮮明的特色,正是有了這些“與眾不同”,才吸引我們廣大教師反復研究高考,深刻領悟高考題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和啟示,并以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向高考致敬。本文通過認真品味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I卷經濟生活的四道選擇題,總結出四種類型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和解題方法,進而指導我們的高考復習。
關鍵詞:選擇題 高考 命題特點 解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86-02
高考政治《考試說明》提出要考查學生的四種能力目標即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以及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與廣大師生研究和品位高考試題是分不開的。我們就以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經濟生活的四道選擇題為例,總結出四種類型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和解題方法,進而指導我們的高考復習,提升考生的四種能力。
1 圖表類選擇題
例1:(2013新課標全國卷I-12題)2012年,某縣農民種植的土豆產量增大,但市場沒有相應的擴充,農民不得不低價銷售,收入不增反降。圖1的①②③④中,能夠反映這種“豐產不豐收”經濟現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從中尋找關鍵信息,產量增大,低價銷售,收入下降。“豐產不豐收”是因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基本穩定的,所以即使農民低價銷售,需求量也不會實質性的增加多少。這涉及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較小的知識點。因為是低價銷售,所以變化之后的價格下降,①和③顯示的是變化后的價格上升,排除①和③。④不合題意,材料講得不是需求量的變化,答案選B。
考點定位:價格變動的影響,價格與供求的關系,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較小等知識點。
命題立意: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1.1 命題特點
(1)以圖表的方式呈現出題干中所表述的現象和主題,并體現命題意圖。
(2)圍繞核心知識點和考點設計圖表,呈現信息點。
(3)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原理來回答或判斷出相應的圖表。
1.2 解題方法
(1)仔細審視圖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文字信息、橫向縱向對比、注釋等內容和要求,提煉出有用信息。如果有兩個及以上多個圖表,則需搞清楚圖表之間的聯系。
(2)認真分析和判斷出題者的意圖,弄清楚圖表的中心思想和所體現的考點。
(3)在對題干和圖表的綜合分析基礎上,找到問題與圖表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根據所學原理對圖表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選出正確答案。
2 材料類選擇題
例2:(2013新課標全國卷I-14題)2012年3月,中國某集團公司收購了4個在美國的風電場。美國政府于9曰28日以安全為由簽發行政命令禁止該項目的收購。在多次申訴無效之后,該公司根據美國法律向美國聯邦提起訴訟,這一案例表明:
A.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面臨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B.向投資國司法部門提起訴訟時投資者維護自身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C.對外直接投資取代商品出口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D.跨國并購是企業強強聯合的主要表現形式
答案:A
解析:本題比較簡單。A項正確符合題意,在題干中提到我國企業并購美國企業,受到美國政府的阻擾,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B說法錯誤,“最有效手段”不切實際,應該是利用規則維護;C說法錯誤,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有對外投資辦廠,對外承攬業務和對外勞務輸出,出口不屬于走出去;D跨國并購不等于企業的強強聯合,強強聯合是建立在大企業相互合作的基礎上的合并,不存在剝奪另外企業法人資格之說,也就是聯合之后仍是共同發展。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對外貿易,中國企業走出去等相關知識點。
命題立意: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1 命題特點
(1)材料選取多為體現時政熱點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內容。
(2)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即運用所學原理對材料中所體現的現象或問題進行概括、分析和評論。
(3)此類題型有時一則材料對應一個設問,有時一則材料對應多個設問,而且設問中會出現“說明、表明、體現”等高頻詞匯。
2.2 解題方法
(1)認真閱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中心思想,找出材料與各個選項之間的關系,掌握材料的核心內容。
(2)排查各個選項與材料的對應關系,以材料的指向為重點確定答案。
3 組合類選擇題
例3:(2013新課標全國卷I-15題)2011年我們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35.2萬億元,人均儲蓄25548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6%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根據上述事實可以推斷出:
①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增加了人們儲蓄意愿
②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隨GDP的增長而增長
③我國居民高效理財的渠道比較狹窄、品種較少
④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城鄉居民高額儲蓄說明了什么。①說法錯誤,是因為我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人們才會增加儲蓄意愿;②不合題意,材料中說的是儲蓄率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而不是儲蓄率隨著GDP的增長而增長,儲蓄率是反映一國(或地區)儲蓄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是指儲蓄存款的增加額占城鄉居民、單位職工貨幣收入的百分比,材料中只提到儲蓄增長率,而沒有涉及到儲蓄率;③說法正確反映了我國目前的現實,確實投資理財渠道比較單一;④因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儲蓄增加必然帶來消費支出減少,所以我們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答案選D。
考點定位:投資與理財,恩格爾系數。
命題立意: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1 命題特點
(1)此類題型在高考政治卷中以四選二或四選三的組合最為常見。
(2)此類題型的突出特點是涉及的考點多、知識容量大、答案迷惑性較強。
(3)此類試題偏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因而難度稍大。
3.2 解題方法
(1)此類題型最佳解題方法是排除法。
(2)解題原則“題干決定題肢,題肢反映題干”。
(3)排除錯誤題肢和無關題肢,結合題干具體分析、宏觀把握最終做出選擇。
4 計算類選擇題
例4:(2013新課標全國卷I-13題)中國H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服裝出口合同,約定服裝單價為24美元,一年后交貨。H公司生產一件服裝的成本是144人民幣元。簽訂合同的同時匯率為1美元=6.32人民幣元,交貨時為1美元=6.27人民幣元。在不考慮其他條件的情況下,H公司交貨時的利潤率比簽約時的利潤率:
A.下降0.83% 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
答案:A
解析:首先要明確:利潤率=利潤÷成本,其次要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計算過程如下:24×(6.27-6.32)÷144=24×-0.55÷144=2×-0.05/12=-0.05÷6≈-0.0083,換成百分比是下降0.83%。所以A正確。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利潤率的計算公式,匯率的知識。
命題立意: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數學計算的能力。
4.1 命題特點
(1)實用性強,與實際聯系密切。
(2)重視基礎知識,突出能力要求。
(3)運用數學思維。
4.2 解題方法
(1)消除畏懼心理,沉著冷靜,樹立信心。
(2)夯實基礎。
(3)明確高考計算題的類型。
(4)加強計算題的專項練習,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充分利用經典習題,尋找、發現自己的問題,提高解題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再精準適用的方法也需要我們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解題實踐中去,方能大顯身手。
參考文獻
[1]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卷I)[Z].
[2] 2014年高考考試說明,教育部考試中心[Z].
[3]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Z].教育部考試中心.
[4] 吳明哲.細品味.穩中有變 不乏新意 深領悟·整體把握·收放自如——2012年河北省高考文綜試卷(全國卷)政治試題賞析與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