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遠
摘 要: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大陸政府批準設立的首個自由貿易園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的一個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園區是從保稅港區或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演變而來的,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特點是在貿易、投資、金融、行政管理等領域的改革試點。本文就兩者的概況、功能定位以及經濟影響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分析上海自貿區的優勢所在。
關鍵詞: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上海自貿區;比較
一、概念比較
綜合保稅區是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海關參照有關規定對綜合保稅區進行管理,執行特殊的稅收和外匯政策,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等功能于一身,可以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
自由貿易區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獨立的監管、 自由地進出、發達的離岸金融和高效的物流是自貿區的主要特征。
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州航空港區)與上海自貿區主要差異比較
(一)概況比較。上海自貿區,全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Shanghai Pilot FreeTrade Zone),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在上海浦東新區掛牌成立,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集進出口貿易,保稅倉儲,轉口,離岸貿易,混合加工為一體的復合多功能型的自由貿易區。試驗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千米,相當于上海市面積的1/226。目前,上海綜保區的經濟快速增長,據海關初步統計,2014年1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出口總值
595.6億元,環比增長2.4%。其中出口150.5億元,環比增長
5.2%;進口445.1億元,環比增長1.5%。
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州航空港區)簡稱新鄭綜保區,
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2011年11月4日正式運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是圍繞著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逐漸發展起來的區域,位于鄭州市的東南部,距鄭州中心城區20公里。三個區域的總面積達138平方公里,是鄭州都市區“六城十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之一,也是河南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其空間發展規劃為:一體兩翼、兩縱三橫、一脈兩心。
2013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8.9億元,同比增長
158.6%其中進出口總值161.1億美元,同比增長1191.4%,總量占全市的76%,占全省的47.1%,其中出口87.6億美元,同比增長601.8%。在綜保區2012年進出口200億美元的帶動下,預計可帶動鄭州市經濟外向度由20.5%提升至近30%,大幅提升鄭州市建設國際化城市步伐。
(二)功能定位。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州航空港)地處我國內陸腹地,空域條件較好,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線,適宜銜接東西南北航線,開展聯程聯運,有利于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經濟區,具有發展航空運輸的獨特優勢。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無水港優勢互補的多式聯運體系,帶動現代物流業發展。主要規劃有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口岸作業和綜合服務四大功能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展示、保稅研發、保稅維修、國際貿易、離岸結算等產業。建設競爭力強的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高端航空港經濟產業體系,建設綠色智慧航空都市,建設內陸開放型航空港區。力爭把綜合保稅區建設成為拉動中原、輻射中部、國內一流的綜合保稅區。
根據國務院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精神,將建立上海自貿區的總體目標確定為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徑,更好地服務全國。根據這一目標,上海自貿區的功能定位主要在貿易模式、投資開放、金融制度、政府職能以及法制領域的試點改革。主要任務是“力爭經過兩年至三年的改革試驗,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積極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將清單以外的投資領域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并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諸多創新舉措。
(三)經濟影響。從區域的角度來看,成立上海自貿區無疑會帶來上海經濟的繁榮發展。通過放寬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貿易的交易范圍和交易量,同時也會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及金融機構入駐。貿易的發展也會帶來產業鏈的延伸,促進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由于自貿區本身位于上海港口與機場附近,為貨物航運中海空聯運的實現創造了條件,特殊的海關監管政策也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進而促進上海發展成為中轉世界貨物的國際物流樞紐中心。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是圍繞新鄭機場逐步發展起來的,為貨物航運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進而促進鄭州成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帶動鄭州經濟發展,進而輻射到周邊。就區域影響來說,上海自貿區影響范圍更廣、更深。
從全國而言,上海自貿區建設是國家戰略,通過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提升軟實力,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資源配置,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因此建立上海自貿區不僅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中國面向全球的競爭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在國際舞臺上的經濟增長的新空間。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一個立足中原,輻射周邊,連接世界的現代化國際航空樞紐。相比較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上海自貿區示范作用、戰略意義比較大。
三、上海自由貿易區較之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的優勢
“保稅區”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實物商品開展保稅倉儲、出口加工、轉口貿易等,還無法實現高度自由從而高度發達的國際間貿易。而“自由貿易區”還意味著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還必須實現金融和服務貿易的高度發展。上海自由貿易區可在普通商品貿易基礎上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在商品貿易基礎上發展服務貿易,在實物交易基礎上發展各種金融和權益交易,在即期交易的基礎上發展遠期、衍生品交易,從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種新形式,是處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的一種新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應成為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一個增長引擎。
相比于以上經濟功能,更重要的是上海自由貿易區還被賦予了“中國改革風向標”的期望。上海自由貿易區通過改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進政府對市場的服務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市場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法治環境,實現區內貿易和投資的極大發展;同時,在“特區內”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政府管理機制和法制體系的探索和形成,又可為“特區外”廣大地區的改革實踐提供借鑒和樣板。綜上所述,上海自由貿易區不僅是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一個全新的增長點,而且還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試驗區”,因此,它實際上承擔著“經濟升級”和“推進改革”兩方面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張學敏 王瑒.淺析上海自由貿易區. 財經界,2013.
[2] 黃添.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及其前景探析. 西部論壇,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