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蘭
摘 要:進入新世紀以來,物流業作為地方政府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支柱產業,其重要性日益顯現。營里鎮作為壽光鎮域物流業發展的典型示范區,其成功經驗,對于目前縣域物流業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鎮域物流業;實踐;啟示
物流業作為現代經濟的“加速器”和“強引擎”,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第三產業繁榮的重要途徑,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壽光營里鎮為更好地加快物流業發展,實現鎮域物流產業的戰略性提升,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一、營里鎮發展鎮域物流業的實踐
近年來,營里鎮把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狠抓規劃布局、資源整合、政策扶持、組織領導等關鍵環節,探索實施了“四力聯動”工作模式,成功打造了鎮域物流業這一新支點,有力地撬動了鎮域經濟和地方財政收入雙增長。去年,全鎮完成物流總量4.2億噸,物流行業增加經營收入1.2億元,新增地方稅收500多萬元。
(一)立長遠拉框架,以園區化布局增強發展內生力。行動快人一拍就是機遇,該鎮充分發揮位于“藍黃”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節點的位置優勢,針對壽北羊口港、國華電廠、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園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的機遇,把鎮域物流業作為互補式推進壽北開發的支柱產業來做,高標準規劃了總投資10億元、占地1000畝的“四大物流園區板塊”,分別是占地200畝以港口服務為主的物流園、占地300畝以貨物運輸為主的物流園、占地300畝以貨物配送為主的物流園、占地200畝以貨物倉儲為主的沿公路物流園。通過科學配置,組團開發,實現了四大物流板塊的錯位發展、相互聯動,初步形成了“高標準、大流通、大物流”的現代化物流格局。
(二)建平臺打基礎,以標準化設施增強物流承載力。優質的平臺、良好的環境,是物流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根本,重點搭建了“兩大平臺”:一是土地平臺。去年以來,該鎮以土地確權發證為契機,著力盤活存量資源,摸清區內閑置廠房、土地底數,對可利用土地出臺“爭、收”政策,廣泛推行“零”地招商、“騰鳥換鳳”,轉讓閑置土地、廠房10多處,土地1000余畝,為全鎮物流業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二是設施平臺。該鎮先后籌資1.5億元對新老物流聚集區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標準化改造,為園區統一配套了電網和水網,完善了“七縱八橫”路網,物流承載平臺不斷優化。高標準的設施配套,吸引了東營、青州、濱海等周邊地區物流企業來投資,本地個體運輸隊也轉型升級成立公司,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三)抓整合培龍頭,以規模化優勢增強產業集聚力。該鎮通過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等方式,整合物流資源,培強做大一批龍頭企業,并輻射帶動鎮域物流經濟發展。目前,重點培育了乘達、恒豐、富民、通達、鑫順等5家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全鎮新增商戶100余家,促進了附近農貿、農機配件等一批專業市場的發展,流通服務業占三產的比例由1.8%增加到3.6%,實現了翻番。全鎮物流企業整合后,龍頭物流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比例已占整個物流行業的90%,年內可實現地方財政1000萬元以上。
(四)強領導優政策,以長效化機制增強服務保障力。加快物流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引進與服務并重,服務與實效并重。該鎮做到了“三個到位”:一是領導到位。該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物流業發展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組織協調、具體人員包靠企業的工作機制,每周召開物流業發展專題分析會,形式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機制。二是政策到位。制定實施了《鼓勵物流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進入規劃園區內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首先考慮其用地需求,在土地供應上保障其發展;對物流企業實行財稅優惠,前三年對物流企業地方稅收,每年返還50%進行扶持,三年后,企業年納稅額地方留成部分在3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新增部分按 5%比例返還,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按7%比例返還,500萬元以上的按10%返還。三是獎懲到位。堅持物流項目進度考核機制,對項目推進實行掛圖作戰,進度緩慢的,包靠干部限期整改,加快推進;對項目建設無進度的,調離崗位、取消年度評先樹優資格,真正以嚴明的考核推進物流業快速發展。
二、營里鎮突破物流業發展的啟示
營里鎮推行的“四力聯動”發展物流模式,找準了鎮域物流發展的切入點,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其主要經驗做法是:準確把握自身優勢,明晰物流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園區化、標準化、規模化、長效化,靠壯大物流促進轉調,靠提升物流增強財力,形成了符合實際、錯位發展、獨具特色的鎮域物流發展格局。該鎮的做法,對全市加快物流業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一)發展鎮域物流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關鍵要在培植財源上下功夫。營里鎮立足自身優勢,抓住物流業占地少、無污染、見效快的特點,堅持提質擴量并重,向物流業發展要財源,物流業營業收入在高基數上實現了高幅增長。今年5月剛剛組建的占地60畝的乘達物流公司,僅半年時間實現地方稅收300多萬元,年內可突破500萬元,成為新的財源增長點,而最大的工業企業僅為1100萬元左右。各鎮街區把做大做強物流業擺上重要位置,堅持鎮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并重,找準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與財源增收的最佳結合點,將物流產業打造成一項名副其實的“財源工程”,為鎮域經濟發展創出一條新路徑。
(二)發展鎮域物流業必須培育龍頭、政策引導,關鍵要在高效集約上下功夫。營里鎮在引領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抓住資金、土地等關鍵環節,堅持集約化項目建設思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先后整合拆遷土地1000畝,以乘達物流、恒豐物流、富民物流、通達物流等企業為主體,規劃了四大物流園區,實現了企業由分散經營向園區集中經營發展的轉變。各鎮街區要積極探索物流園區開發建設及整合模式,引導物流企業向園區聚集,盡快培育像農產品物流園、稻田瓜果市場等具有競爭優勢的骨干企業、物流園區,并發揮其帶動示范作用和對中小物流企業資源的整合功能,努力形成科學合理的物流產業布局。
(三)發展鎮域物流業必須因地制宜、錯位發展,關鍵要在彰顯特色上下功夫。營里鎮全面分析鎮域發展條件,在工業園區建設、高端農業發展沒有先決優勢、增長財源困難的環境下,深入挖掘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搶抓壽北開發戰略機遇,瞄準現代物流這一“朝陽產業”,建設物流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港口裝卸、貨物運輸和大型企業轉水業務為主的現代化物流產業,成為了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各鎮街區要按照“資源整合、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原則,充分挖掘本地產業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科學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集成的農產品物流、臨港物流、商貿物流和產業物流集聚區,建設一批國內一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物流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