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霞
摘 要:“興趣本天成”,興趣是每個孩子生來都有的東西,怎樣才能讓興趣持久,并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值得深思。當今社會條件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的學習興趣的養成已經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引導必須由家長、老師雙方共同去完成,這樣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長久,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激發興趣;家校合作;呵護;引導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他就可以做到廢寢忘食,可以為之付出所有的心力去完成而不會覺得苦,這股興趣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可以激發出一個人的潛能,發揮出無限的力量。李開復博士在其《照亮年輕的路》中也這樣說過:“興趣有多大,天賦就有多大!很多優秀的人都是沒有天賦的,他們之所以成就斐然,是因為他們的興趣。”
可見興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
而對于學生,則更是如此!我們的學生,風華正茂,精力充沛,充滿智慧和幻想,他們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是我們民族的未來!而我們,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肩負著教育民族未來的重擔,責任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面對如今教育現狀,我們卻又不得不感慨,興趣的培養是我們教育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其實,興趣本天成!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其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曾說過:興趣是每個孩子生來都有的東西!呱呱墜地的寶寶最感興趣的是吃飽睡好;咿呀學語的娃娃感興趣的東西就多了:吃的,喝的,玩的,一粒石子,一片落葉……娃娃慢慢長大,感興趣的東西也開始改變:一本書翻來覆去,有模有樣,河里抓魚,林中爬樹……帶著對未知的向往,孩子們開始探索世界;入學了,可以說剛開始大部分學生對學校,對學習還是有興趣的,背著書包,早早來到學校,在課堂坐得筆直,小手舉得高高……
可為什么經過一段時間很多孩子學習興趣就沒有了呢?現在“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的現象在每個學校都有,從小學到初高中,屢見不鮮。是老師的講課不精彩,引不起他的興趣嗎?還是學習任務過重,太累呢?可能這兩個原因都存在,但是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我們的課堂有新授課,有習題課,就現狀來講,老師可以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但很難說老師的每一堂課都能結合趣味性,那么在上這樣課的時候,學生就提不起興趣了,責任在老師嗎?我認為不是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的學習興趣的養成已經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引導必須由家長、老師雙方共同去完成,這樣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長久,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而激發引導學生養成對學習的興趣,我認為不僅僅是手段那么簡單。下面我就激發引導學生養成學習的興趣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學習興趣養成,需要家長小心呵護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后天的培養。以語文閱讀為例,每個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是愛讀書的,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小娃娃拿著書一本正經地翻著,哪怕有時候書拿倒了,小嘴里也常常念念有詞,也總是喜歡聽大人講故事,故事內容總是那么容易就引起他們的興趣,聽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閃爍著光芒。可是為什么長大了,孩子們卻變了,很多孩子不愛閱讀,也不愛語文課,覺得這是一件無比厭煩的事情呢?我覺得這和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和家長也是分不開的。
我曾經親眼看到這樣一幕:在本市的某一個電玩城,有很多大人小孩甚至還有長者在里面玩,打球的、賽車的等等,項目不錯,大家玩得都很開心。我注意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位約摸6歲左右的男孩兒在里面玩,玩的是一種類似于打地鼠升級版之類的游戲,這種游戲訓練的是孩子手眼協調能力,這個孩子一開始打得挺有興趣,有的打到了,有的沒打到,成功和失敗讓孩子的心情忽高忽低,反而興趣盎然起來。可旁邊的媽媽卻按捺不住了,孩子邊玩她在旁邊邊指導、提醒,告訴孩子手應該怎樣,眼睛應該怎么看等等,弄得孩子簡單的玩耍變得一下子緊張起來,游戲結束,孩子不想選擇這一項了,選擇另外一項,可媽媽在旁邊不同意了,倒也沒有繼續要求孩子還玩打地鼠,卻“指導”孩子選擇了一項在媽媽看來有助于學習的游戲類型,孩子沒有了選擇的自由,知道這個游戲不是游戲,而是學習的附屬品,微妙間,媽媽就把“學習”和“游戲”對立了。如果再多幾次這樣的事情發生,試問這個男孩兒還能對學習很感興趣嗎?學習是什么,在他看來學習是他在玩得興趣盎然的時候跳出來阻礙他的東西。我很想說,教之無痕,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孩子天生的學習欲望卻被一些功利的語言扼殺了。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
二、學習興趣養成,需要老師用心引導
孩子入學了,背上書包來到學校,老師怎樣去激發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呢?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做一個優秀的“引導者”是每一位老師需要努力的方向,怎樣才能做到呢?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并努力詮釋著這個角色:
1.尊重孩子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的個性、接受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極大尊重孩子,不隨意批評,更不能辱罵諷刺,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更應慎用這種影響力。
2.賞識教育很重要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與欣賞。在學科學習上,我們對學生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勵,少泄氣;多贊揚,少叱責。多賞識孩子,哪怕他的學習成績還達不到理想的程度,我們也總可以找到賞識的理由。
3.創設多樣化環境使學生的興趣持久
學生正處于不斷認識世界的階段,對于新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心,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很容易對一些東西失去興趣。如果我們教授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總是那樣單調、就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疲勞,從而失去興趣。
在家長,老師的共同呵護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保護,獲得引導,學生樂學,我認為這就是教育上最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李開復.照亮年輕的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
[2]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家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金雞湖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