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根本道路。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史實踐證明,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民族的團結平等繁榮進步,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民族地區;實踐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003-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11回答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如何實現現代化這個根本問題。受自然、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內陸及沿海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如何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落后的局面,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實現經濟社會的跳躍式發展,創造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條件;以及選擇何種道路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便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探索與實踐內容。
一、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探索的起點和源頭。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3。這是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黨的十三大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面對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形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依據新的實踐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了“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
總之,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這一道路還必然會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我國的民族地區是指以少數民族人民為主聚集生活的地區。由于受民族人口、居住格局、傳統文化、自然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程度不高,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與其他生產力水平發展相對較高的內陸和沿海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均處于劣勢。新中國建立初期,很多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或封建地主制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嚴重落后,不平衡。黨和國家領導人根據民族地區民族多、民族關系復雜等實際,通過采取開展民族調查、識別,掌握各民族的現狀;積極推薦民族區域自治的基礎上,在探索中形成了因地制宜、穩中求進的改造方針,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階級剝削和壓迫逐步被取締,實現了民族的解放,民族地區的人民獲得了法律賦予的民族平等權利地位,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政治前提。同時。黨和國家政府結合民族地區的發展現狀,積極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逐步縮小各民族之間的差距,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全面落實民族政策,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鄧小平指出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工作上要把民族平等和團結作為民族政策的出發點,把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前提條件。這就是要通過事實,使少數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經濟上,他們的生活會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會得到提高。”[3]161-171“少數民族的事應該由他們自己當家,這是他們的政治權利。”[4]186“我們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不僅表現在政治上,而且要以法律制度加以保障少數民族的自治權。”[2]246-24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固定下來,開啟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進入法制化建設的新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采取對民族8省的定額補助費數額每年遞增10%。對民族貧困地區減免農業稅、民族地區的企業、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給予減稅的照顧。為了加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還實施了東西互補互濟的對口支持和經濟技術協作的協調發展戰略。1999年,黨中央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富民興邊等行動,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同時,在民族地區擴大對外開放,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利用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社會條件。例如,1987年,《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民族工作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報告》提出,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區和其他10個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優越地理條件,又有豐富的地下、地上資源和獨特的旅游資源,進一步搞好改革開放,就能把某些劣勢變為優勢,加快經濟發展。endprint
四、實現各民族地區共同繁榮發展,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和發展。經濟上,近年來,又出臺了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普遍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基本實現了從大面積貧困到總體小康的跨越。據中國行業研究網統計,2013年我國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取得了新成就,民族地區主要經濟指標比上年都有較大幅度提高,民族8省區GDP國內生產總值總計64 533億元,增速為10.7%。其中,民族8省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云南、貴州、青海3個省。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414元增加到2013年的22 699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168元增加到2013年的6 579元。政治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各民族居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機關、政府機關首長均由自治主體民族的公民擔任,并且確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權力機關、行政機關的領導成員和工作人員中民族干部的配置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將民族區域自治以及民族區域的合法權確立下來,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民族地區合法權益的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在文化教育事業方面,一是積極發展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使得民族文化呈現多元多樣趨勢。民族地區按照“發揮優勢、注重特色、做實做深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思路,充分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積極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例如云南成功打造了《云南映象》《印象麗江雪山》等演藝精品。還結合地區特點形成了一批云南民族民間手工藝品文化產業集群。二是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各民族群眾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做到規劃優先、投入優先和資源配置優先;切實增加教育投入,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全面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行動計劃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援智”工作,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雙語教學”,實施西部“兩基”對口支援機制,全面實行對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援教機制等。2008年,民族地區的各類學校共72 711所,專任教師183.7萬人,在校學生達3 450.3萬人,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人數為115.35萬人,比1950年增長了886倍。也使得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得到廣泛使用,各民族的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得到發展。在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和發展方面,民族地區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政策、法規和民族團結宣傳,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探索并不斷完善民族團結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進一步維護了祖國邊疆的繁榮穩定。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成功探索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文選: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