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國
【摘 要】高校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發展而言,是幫助其培養一批批在今后為社會建設發展而付出努力的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哲理滲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能夠幫助其促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思想意識觀念。文章首先對“以人為本”哲理理念的價值蘊含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說明,對其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滲透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幫助高校推動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校思政教育 影響滲透
前言
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工作核心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以人為本”對其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及作用。對人的價值尊嚴進行充分重視,對道德人格信念進行不斷的追尋,對自由、平等等理念價值進行呼喚均是表現了以人為本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作用。
1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哲理的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蘊含的情感以及功能是能夠突破一切阻礙的,包括宗教。換言之,在中國文化中,神本主義始終不占主導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義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國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1]。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可以與天地進行“相參”。在對事物的考察分析中,需對其上揆、下察以及中考之人,由此表明人對于事物價值衡量的重要主體性。在社會的逐步建設發展中,所謂的先進文化則是指具有科學合理性,符合人們根本需求的文化。一個科學的文化對于人們思想政治觀念意識的正確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人為本”正是這樣一種先進的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儒、道兩大家思想組成,其核心思想則是“倫理本位”的文化。而宋明理學家所宣揚的“存理去欲”則更為看重人們的道德修養,可以稱為一種道德修養的人本主義。道德的人本主義主要是將人放置在一種既定的倫理關系中,對其進行相應的考察,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良性互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哲理思想,主要是將人們有關道德方面的實踐放置在第一位,能夠幫助大學生的思想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個體道德意識,促進其正確思想的形成發展。
2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哲理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與滲透
2.1 “以人為本”哲理影響著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以人為本”哲理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性作用。將學生作為進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根本,運用一種較為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促使大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激發,是符合整個發展形勢的需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人,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對大學生個體的發展抱有充分的重視度。一個社會的建設發展,是無法脫離社會中人的整體素質進行的。因此,以人為本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人為本,就要以人的成長發展為教育思想觀念的形成,乃至教育方法的實踐和探索,都必須服務于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切實發揮其主體性作用[2]。
一個良好健康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意識。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體往往是高校中的黨政干部以及班主任。那么,作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體,應將自身的整體思想素質進行有效提升,運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促使自我發展,從而幫助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正確發展。
思政教育的接收主體是學生,尊重其主體性,“以人為本”則是要將其切實需要放置在第一位,并且將其作為整個工作順利進行的“主角”,發揮其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之下,幫助學生自主地進行思政教育的組織以及行動,提升其思想學習水準。
2.2 滲透“以人為本”哲理應轉變其教育方式手段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應將原有的枯燥教學方式進行轉變,運用各種現實實例以及故事等方式將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予以激發。與此同時,開設一些相應的專屬性網站,將一些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享上傳,再運用微博等信息傳播交流方式與大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了解掌握大學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又或者是與社會上的一些團體機構進行聯系合作,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實踐,從學生的本體出發,將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融入各種相關的社會實踐中。
3 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發展而言,是幫助其培養一批批在今后為社會建設發展而付出努力的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其今后的發展尤為重要。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滲透“以人為本”的哲理,能夠幫助其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正確思想觀念意識的樹立。
【參考文獻】
[1]江毅.論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哲理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審美滲透[J].未來與發展,2009(08):83-86.
[2]仉媛.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以人為本”[J].改革與開放,2010(04):12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