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
【摘 要】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要認真研究新課程,全面開展高效課堂的構建。只有把握新課改的特點,才能在新課改中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針對小學數學動態生成高效課堂的構建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 小學數學 動態 高效課堂 構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念得以自然回歸,廣大數學教師越來越呼喚和重視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構建”。“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生成性的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氣息,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展現課堂教學的真實性,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表現數學學科自身動態生成的特點。那么,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動態生成的高效課堂呢?
一、解讀教材,動態生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深入解讀教材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吃透教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要做到這些,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2. 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3. 充分了解學情。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學習資源開發的客體和對象。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分析,如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從而為學習目標的制定提供參考。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節內容時,我在考慮到有的學生可能已經知道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課前的精心預設:對于計算公式已知的學生,著力引導其進一步確認并追溯公式的來源;對計算公式未知的學生,重點引導其自主探索。
二、彈性預設,巧妙生成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這種“預設”不是預設教學過程的全部細節(如每一環節的時間分配、探究的具體步驟等),而是從整體上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學的預設,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預留“彈性空間”,為即時生成提供廣闊的舞臺。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課前教學設計的研究力度,自覺“預設”師生、生生、生本多邊對話,并事先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形成彈性化方案,即方案應是一個粗放型的結構,不要過于具體和詳細,要給學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預留“彈性空間”。
例如,在對“圓的周長”一課進行預設時,如果僅僅考慮教材設計的活動,教師往往會假設學生對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是一無所知的,一旦課堂上出現了不同聲音,教師也大多選擇置之不理,機械地執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師在備課時能預設兩種可能性:一是學生不知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二是能猜測出兩者的關系。對前者,教師在預設時可設計“對新知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對后者,教師則應在肯定的同時,設計“對猜想的驗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證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一來,不管課堂上遇到哪一種情況,教師都給學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間,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三、抓住契機,靈活調控
在動態變化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原先的預設時,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原先靜態的預設方案靈活調控,從而形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例如,我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出示題目:一個梯形上底是2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正確的列式過程為:(4+6)×2÷2=10(平方米),可一位學生卻將算式列為4+6=10(平方米)。雖然算式結果是正確的,但其計算過程卻是錯誤的。面對這一富有價值的錯誤資源,我沒有立即打斷學生的回答為其糾正,而是鼓勵其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學生“獨特見解”的基礎上,通過師生討論,學生認識到:應用題中的列式是不能簡略的,因為這樣是不符合題意的,但在具體計算時是可以簡便運算的,從而及時、深刻地糾正了學生在應用題解答中的這一“錯誤”概念。捕捉教學契機,并根據教學境遇調整教學行為,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智慧,面對教學情境能做出正確的調整決策,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創見和變動著的有價值的信息,將其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
四、合理評價,導向生成
在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關注學生的發現與生成。我們所倡導的過程性評價既包括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評價。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趣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養成了反思自己解決問題過程的習慣。過程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實行統一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以分層評價為主的方法。對于優等學生的評價,重在引導他們創新,引導他們勇于挑戰教師、挑戰書本,勇于超越自我。對于相對后進的學生,則要千方百計抓住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發現,都要及時加以表揚。
綜上所述,促成課堂動態生成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靈活調控課堂教學、合理評價等方面有機的結合。我們一定要在教學中注意合理使用各種教學策略,賦予課堂更多的真實性、動態性、生成性和創造性,使沉悶的課堂教學變成一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