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幼師生頂崗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較多,主要是學生對教學工作適應慢、心理壓力大、不會組織教學、講解能力弱等。對實習生的表現進行觀察記錄,歸納總結出存在的問題,為今后培養和提高合格幼教工作者提供依據。
關鍵詞:教學設計;虛擬教室;銜接
幼師院校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未來人才質量取決于我們現在培養的幼兒教師的質量。當學生登上講臺、站在幼兒面前,他們的專業思想、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就融化在一起,成為傳遞幼兒知識、意識的橋梁和紐帶。為使幼師生能“零距離”上崗,提高幼師院校培養人才質量,深入研究實習生實習存在的不適和不足是幼師院校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
一、觀察目的
了解幼師實習生在教學崗位上的適應和不適應,從容和困惑。為今后幼師生教學技能的培養提供思考、改進的依據。從而縮短畢業生角色轉換的進程,從根本上解決實習生困惑多、進入角色慢的不足以及畢業生重新“回爐”的現象。
二、觀察對象
10級五年制幼師生;12級三年制幼師生。
三、方法
現場觀察法 座談法 交流法 對比法
四、觀察內容及過程:
(一)觀察內容:在學生實習過程中跟蹤觀察記錄,對學生的課堂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材的分析和講解能力、教具制作和使用能力、板書設計書寫能力以及教態等方面做觀察。
(二)觀察過程:
1、觀察記錄:2014年3月15日——2014年6月2日;2014年6月9日——2014年11月17日。選取各隊不同層次學生50名進行觀察。通過學生課堂教學的聽課記錄、教案、教學實際狀況、班級秩序、區角活動及游戲活動的組織等進行觀察和記錄;召開座談會交流感受;與所在幼兒園教師及在職教師作對比,分析歸納。
2、進行分析整理、歸納,發現問題。
3、找出原因,提出建議。
五、觀察結果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組織能力
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一節課,教學環節的安排與組織可以按教學設計進行,雙邊活動較好,這部分占70%。有3名同學組織能力較強,能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思路跟得很緊,雙邊活動多,溜號現象少。另外有20%的學生感到緊張,不知如何調動幼兒,語言生硬、有命令意味,如:“再不發言,我點名了!”。課堂沉悶,雙邊活動開展不起來,對幼兒溜號現象也無暇顧及。
(二)口語表達能力
大多數同學語言表達清晰、具體、明確,為幼兒理解提供了幫助,幼兒回應時,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但少數同學詞不達意,且語速快,環節進行的也快,出現部分空堂現象。教學過程顯得僵硬、松散、冷場較多。這樣的學生占20%,并以高專學生居多。重點的地方也不加強調,沒有語音語調的變化,不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能力
學生在備課時,教材看得挺認真,但對整體內容的分析、提煉、整理不夠,比較膚淺。一次活動組織下來,知識點較明確,但無深度、沒延伸,聽起來無趣,更談不上引起幼兒的興趣。這個問題很普遍,占實習學生的52.5%。
(四)教具制作及使用能力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依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很多時候都要使用教具。在實習中,發現實習生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能力欠佳。如講認識時間時,學生做的時鐘圖卡,將指針走過的時間涂黑,使幼兒弄不清指針的位置;做實驗時,實習生自己經過許多次實驗才成功,其實就是大氣壓力將雞蛋壓進沒有了空氣的瓶子中。再如,字卡的拼搭使用,自己做起來就很吃力,孩子還要來等待老師。
(五)板書設計、書寫能力
板書是學習內容的綱,知識點和脈絡都在這。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形式。在實習中,學生都寫板書,但有一半的學生不注意板書的作用,設計不合理。重點不突出;缺少條理性;筆順不對或不規范;寫錯別字等等。
六、分析及建議
(一)分析
1、不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經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幼兒的生活及幼兒本身了解少,不知道什么速度、什么方式便于他們理解和學習,應該注意什么。
2、主觀態度不端正,輕視幼兒園教學。有學生這樣說,“那點兒東西誰不會”。可上了講臺,一樣語無倫次。不知道如何架起輸送知識的橋梁。
3、缺乏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首先,基本功不夠扎實,語不達意、方法生硬。其次,缺乏教學技能。有40%的學生不會組織集體活動秩序。組織集體活動秩序不是教師的機械施教行為,而是師幼在教學活動中多種心理能力的協同作戰,實現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動心弦,以語言啟動思維,但許多實習生口語表達不清楚、提問不具體、說話沒底氣;對幼兒的回答沒評價或不恰當。
4、知識面狹窄、缺乏對與幼兒學習內容相關知識的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教材以外的相關知識時,顯得力不從心。對科學常識、自然現象等的了解少,講起來勉強,做起來笨拙。
(二)建議
1、加強學生與幼兒園的聯系、見實習有機銜接。
增加見習、實習次數,并將見習和實習連在一起,如見習一周接著實習一周。因為學生在見習時一定想自己也試試,給他這個機會他一定感受頗深,記憶猶心。回到學校一定想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我們的教學好教了,他們也真正關心與幼兒園工作有關的問題了。那么角色轉換的步伐就快了。最好結成一對一的見實習對子。如見習期間學生在哪個幼兒班,實習就上那個班,這樣他對幼兒園、班級、幼兒都比較了解,不僅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開展其他活動。
2、加強學校的教學設計指導,培養整體教學的分析和設計能力
教會學生進行整體教學的分析和設計。師生可以共同分析幼兒園一次集體活動,包括閱讀了解、找重難點、定課時、確定每課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雙邊活動安排、練習的設計、板書的設計、相關材料的搜集、使用的教具等等方面。大家共同商討、獻計獻策。總結產生幾個優秀的教學設計方案。然后請設計較好的一兩名同學試著講一講,大家評一評,糾正講授、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不當。這樣對整體內容的把握情況就會好轉,提高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水平。
3、建“虛擬實習教室”,提高學生自我反思、實際操作的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優勢,設計、制作“虛擬實習教室”,為教育實習搭建平臺。通過話筒、鼠標,實習生就可以在課堂氛圍中完成一次課堂教學,能夠實施從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組織到媒體使用、課件播放等一系列教學技能的訓練,而且教學實況可拷錄回放,供教師評講或講課者自我評析,進行修改完善。學生感受更深、更有觸動作用。
4、增強科學的幼教意識,加強基本功訓練
幼兒階段是奠定人生綜合基礎教育階段。而且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告訴我們,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性,教師就是他們人生成長的主要模仿對象。實習教師的一言一行也在幼兒的“監督”和模仿中。所以,幼師實習生有著比其他專業學生更重的責任。首先,要有科學的幼教意識、精神,不能輕視幼兒教育活動的作用。其次,自己必須做好以身示范的準備。面對幼兒,口語交流能力、組織能力、書寫的規范性都顯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嚴格各專業基本功訓練,杜絕對付、代替等現象。
參考文獻:
1.課堂教學藝術.孫菊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2.黃甫全.小學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伍新春.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王玉榮(1969-),女,漢,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教育學學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