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摘 要:針對網絡環境下的新課堂改革,本文進行了嘗試與探索,認為在新課改實施中,學習者可利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圖文并茂的視覺畫面,在平等、合作、和諧的環境中獲取知識,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及個性的發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使學生學習效益提高。
關鍵詞:網絡環境 新課改 學習效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000-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11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中小學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技術,正搭建起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學平臺,使新課改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的實施,產生了較大的效益。
1 日臻成熟的網絡平臺為新課程改革增添羽翼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教育環境平臺,又是一個學習集成工具,極大地改善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及思維方式,它是人類文明史、語言文學、印刷術后的又一次教育革命,它給新課改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現如下幾方面:第一,網絡環境的有著更新這是速度快的特點,不僅可以使學習者能有及時掌握并了解新的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質;有助于培養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第二,能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有助于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課堂與社會連成一體,為學習者提供交流和應用創新成果的土壤,使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大大超出他們所能直接體驗的生存環境;第三,能做到圖文并茂,再現迅速,情境創設,感染力強,能突破時空限制,呈現內容立體化、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能提高學生的多種感官的感知效能,發揮個體的最大潛能和創造力,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和記憶,也最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第四,網絡環境擁有多重特點,它以獨特的觀點、思路、手段以及方法發揮著其作用,學生只要將網絡打開,便能從中尋找出自身所需要的學習信息以及教學內容,還可以將自己的學習信息輸入網絡中與他人實現共享。這大大方便了教學和學習;第五,網絡環境增加了教學課堂的容量。讓網絡走進課堂,可以使整個學習過程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與短暫的課堂時間局限,向世界的每個角落,知識的每個領域,學生生活的每時每刻滲透和延伸。網絡作為一個強大的紐帶聯系了世界各地,學生通過網絡可以與不同地區的人自由探討問題,其次,網絡作為一個海量的知識倉庫,學生可以輕松地在網上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資料,最重要的是,教師把網絡搬上課堂,學生便可以隨時上網,開展復習,學習,練習。這樣,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便從真正意義上向家庭延伸,從而有效的滿足“消化不良”的學生的要求,同時也有效的解決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與知識信息大量化之間的矛盾。由于網絡的強大優勢,可以使學生在網絡環境學習中,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興奮、愉快、渴求的心理狀態(有趣—樂趣—志趣)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在學生產生這種強烈渴望新知的情況下,產生的學習動機,自然而然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并且自覺、主動的去探索以及掌握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益。例如:教師在講授生物課的“有絲分裂”時,將課本中各期結構變化的特點,利用網絡教學的素材,展示了植物細胞在絲分裂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將課本中的圖文進行了活化,使整個課堂教學內容變成了一個動態、連續、形象的過程,這樣做的好處是極大的觸動了學生的感官系統,讓學生不僅對課本內容有了深層次的了解,還激發出學生更多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感到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完成了教學內容,甚至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2 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給教師提供充足素材,有利于新課改實施
Internet不僅是知識的海洋,可以讓學生無限徜徉在這片學海里,還能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這樣的網站僅我國就有三百余個,例如教育、科技、中國科普、北京科普、中國科普城、中國科普博覽等網站,從內容上有天文地理、下有風土人情;從形式上有圖形、表格、公式、曲線、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從類別上既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又有海洋科學、生命科學等近千小類。還有央視與各省電視臺在網上的節目,其頻道欄目有百家講壇、探索發現、國寶檔案、遠方的家、走遍中國、科技之光、法律講堂、少兒節目、音樂節目、社會與法、健康之路、人與自然、文化大百科、動物傳奇、英語家園、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等。這些豐富的資源魏老師提供了教學上的幫助,教師根據教學的策略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收集和處理,讓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更深層次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作答,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廣闊,思路更為開闊。在這種網絡環境下的教學:(1)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包括加工、評價、處理、分析能力;(2)熟練操作計算機,掌握Internet技術以及其它學習中動手操作能力。
在這種網絡環境中教學有利于創設“任務驅動”情境: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設計理念,學科資源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基本框架如下:
通過對網絡環境在課堂教學的運用,不僅可以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去思考、探索、質疑、交流;還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實施因材施教;面對網絡教學的群體是全體同學,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對自身充滿信息,對未來前途充滿希望從而做到揚長避短;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全體學生人人成才,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思維。
3 圖文并茂的網絡信息,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競爭心理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參與認知的過程,如情感、意志、興趣、性格、動機、抱負、信念、世界觀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誘發、啟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智力活動;激發學生智力活動的創造性,補償學生智力發展中存在的弱點,維持和調節對知識的吸收、加工和處理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穩定飽滿情緒、鍛煉堅強意志、培養良好性格等;有利于促進智力的發展,如激發思維、豐富想象、加強注意、善于觀察、促進記憶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環境作為支點,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網絡的強大優勢的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產生巨大的感染和沖擊,使學生入情入景。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通過創新想象使學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識技能,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化學教學時,播放諾貝爾為發明烈性炸藥—硝化甘油經歷自己被炸傷、弟弟被炸死的場景;在物理教學時,講述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的故事,牛頓本人八歲才會說話,可謂先天不足,后經自己的刻苦努力,發現了有名的物理“三大定律”;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被導師閔科夫斯基罵為“懶坯的學生”,后來研究了著名的相對論,他的偉大業績和精神永遠留給了人類;數學史上最早發現一元三次方程通式解的人,是十六世紀意大利的尼柯洛·馮塔納,馮塔納在十多歲時,被入侵意大利的法國兵砍傷,差點丟了命,和他在一起父親卻遇害身亡。雖然馮塔納撿回了一條命,但舌頭上的傷使馮塔納一輩子咬字不清,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塔爾塔里亞(結巴子)。后來塔爾塔里亞成了他的大號,真名反而沒人記得了;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塊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歌德巴赫猜想”,國際上稱為“陳氏定理”;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第二富保爾·艾倫;第四富艾里森;第八富戴爾等,并非是一流的學生,可他們完全靠興趣進行不懈的努力,才終成大器,通過這些科學家和名人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喚起他們學習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和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網絡教學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平臺,是基于網絡教與學的軟硬件資源和人際關系的組合,是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著力點。
新課程改革內涵,就是要求學生個性的發展,由于每個人的遺傳特征,所處環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主體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個性的差異,從而體現出發展過程中創造性潛能的開發,因為現行教育實行班級授課模式,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另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對學生差異和個性特征重視不夠,既不利于個性特長的培養,又挫傷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而利用網絡涉及教材內容的事物、現象、情景、過程,進行分解或綜合,如實地再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的形聲效果,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改變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對其個性的尊重,對于那些學有余力或者獨創見解的學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利于個性特長發展的內容進行學習,也可以借助于網絡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教師進行交流。對于一般學生能盡其所能,同樣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得到體現和發展。
網絡環境下的新課改教學是一個新的課題。有利于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它的開展需要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它的普及及應用將為新課程改革開拓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佟元之,許文芝.現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何克抗.創造性思維理論:DC模型的建構與論證[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
[3] 胡樹鮮.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態度”與“研究性學習”[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03).
[4] 李芒.現代教育技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 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