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成++劉小文++張敏++袁先友
摘 要:近年來,生物工程專業是就業“紅牌警告”專業,我校為了盤活這個就業紅牌專業,借“十二五”生物工程專業綜合改革的契機,針對專業特點,探尋就業難的原因,“以就業為導向”,從人才培養上多方面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善教學質量、提高綜合素質、結合地方經濟、改變學生就業思想和方式促進就業,使生物工程專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級特色專業,使紅牌專業沒有成為我校就業的后腿,為我校成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增彩。
關鍵詞:生物工程 人才培養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b)-0231-02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困擾高校發展的頭等大事,尤其是作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薄弱,往往以教學為主體,促進就業就是地方高校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專業雖然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但是因各種原因,使生物工程專業近年來成為就業“紅牌警告”專業,面對當前的就業環境,我校借“十二五”生物工程專業綜合改革的契機,針對專業特點,探尋就業難、就業率低的原因,“以就業為導向”,從人才培養上多方面發展促進就業,使生物工程專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級特色專業,使紅牌專業沒有成為我校就業的后腿,為我校成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增彩。
1 生物工程專業就業難的原因
生物工程專業是由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化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相互交叉發展而成的一門復合性學科,被視為21世紀三大前沿學科之一,是培養掌握生物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驗技能、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在生物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管理、教學、新技術研究及新產品開發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然而,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不高,使生物工程專業近年來成為就業“紅牌警告”專業,主要原因有:
1.1 國內生物工程應用型產業發展不夠
國外,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全球生物工程的發展對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國內,生物產業有了大幅的發展,生物行業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發酵行業,已涉足到醫藥、食品、飼料、農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燃料、環境及空間生命支撐系統等各個領域。但是,生物工程技術的開發應用還不夠普遍,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生物產業企業較少,和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生物工程應用型產業還有待發展。產業規模小、新型生物工程應用領域還未發展起來影響了該專業的就業。
1.2 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生物工程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調整時正式設立的,由原來的部分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藥、部分生物化學工程、發酵工程等專業轉化而來。當時,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生物學的熱潮,21世紀也被譽為生物學的世紀,而生物工程因為沾了生物的邊,也被炒得很火,大量學校開辦該專業,相對于未完全發展起來的產業,畢業生已經飽和,而新型產生的生物工程應用領域,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要求較高,一般需要繼續深造學習,要求更高的學歷。加之,生物工程專業口徑很寬,所要求的科目多而不精,各個層次高校開辦該專業情況千差萬別,專業方向也各有不同,專業課設置不是很成熟,生物科學專業課和工科知識學習均深度有限,各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畢業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
2 解決生物工程就業難的對策
針對生物工程專業就業難的現狀和產生的原因,我校“以就業為導向”,從各個方面努力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促進就業。
2.1 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適用就業需求
生物產業在不斷的發展,比如,以前,傳統產品啤酒、醬油、味精等發酵產品的生產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到目前逐漸涉足到醫藥、食品、飼料、農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燃料、環境及空間生命支撐系統等各個領域,并且在就業方面生物發酵方面的崗位越來越少,而新興產生的生物工程領域需求的就業崗位在逐漸增加。為了適用這樣的就業變化,以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方向主要以發酵工程為主,逐漸轉變為生物制藥和發酵工程為主。相應的增加了《實用藥物學基礎》《生物制藥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等配套課程。對于企業需求工程應用型強的人才,我校增加了工科知識學習的課時量和深度,加強了實驗、實踐和實習教學質量,培養企業更認可的應用型人才。
2.2 改善教學質量、提高綜合素質,提高畢業生質量
針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人才質量不高,是學校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在學校“創新立校、人才興校、質量活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我們堅持“基礎實、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著力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高的高質量生物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注重理論知識的改革與更新,積極開展課程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實際應用為主線,行業需求為目標,構建新型課程體系。《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已建設為學校重點建設課程,并建立《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儀器分析》校級精品課程網。根據生物工程行業變化,取消實際應用較少的理論課程,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討論教學內容改革,編寫補充講義,主講教師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增加了現代科學知識內容和實用技術內容,刪除了部分過時的脫離實際生產的內容。及時調整了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結構,使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積極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實踐,鼓勵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推進“雙語”教學的課程建設。這些大大改善了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非常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工作,把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建立了完備的實驗室實驗、社會實踐、校外實習基地實習、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內容不斷改進充實,其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占有實驗課程的比例為88.9%,每個學年還舉行一次實驗綜合設計能力比賽,此外,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科研課題或者在老師指導下主持大學生科研課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部分專業課教學將學生帶到企業參觀,使學生對生物工程行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了解行業現狀、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講授與探討,也讓學生了解企業就業需求,提高學生相應的實踐能力。生物工程專業具有十余個穩定的校內外專業實習基地,并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特色辦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強化畢業設計與論文質量,對各環節嚴格要求,課題應具有工科特色,有科學性和創新性,有一定的工作量,綜合利用所學的理論與專業知識,且必須做到一人一題,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畢業論文與設計。endprint
2.3 結合地方經濟和行業需求,為地方經濟和行業服務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立足于湘南,湘南地區經濟相對較差,生物行業發展較慢,生物工程相關企業較小,但是近年來湘南地區各政府,尤其是永州市為了發展當地農產品、藥材優勢,鼓勵企事業單位開發研究農產品深加工及產業化和生物醫藥項目,支持企業生產實施相關應用技術。同時,生物行業的發展,也不斷涉足醫藥、食品、飼料、保健品、燃料等行業,這給生物工程專業相關人才提出了需求。
為推動地方農業產業化和生物制藥,適用行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我校積極開展相關研究,調整生物工程培養方案,給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培養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湘南地區紅薯、油茶、零陵香等農產品產量較大,我校開展了紅薯釀酒、紅薯制備燃料乙醇、油茶種植育種深加工及其產業化和一些藥用植物零陵香、山蒼籽、南方紅豆杉的種植藥用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并且開設了《釀造酒工藝學》《生物能源》《油茶產業》《植物學》等限選課和任選課,一方面使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課堂,也培養了地方相關產業需求的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助推地方生物產業的發展。為了適用生物制藥的需求,開設了《生物制藥工藝學》《永州藥用植物》等課程,既體現了地方特色,又使生物工程專業向制藥方面傾斜,解決當地對生物制藥人才的需求。這些也對接了生物新興行業領域醫藥、食品、燃料等行業的人才需求。
2.4 改變學生就業思想和方式促進就業
我校力推全校師生促就業,教師人人為學生就業出力,教師從領導到任課老師,都擔負起促就業的責任和義務,協助學生聯系企事業單位,把企業引進來,也把學生推出去,增加雙方的選擇機會。介紹學生拓寬就業渠道,關注網上招聘、人才市場招聘、考公務員、考研等各類信息。讓學生認清就業的形式,就業難是大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所以除了加強自身能力外,還要注意先就業再擇業,不要老想著這樣的工作不適合我,不能叫工作適應個人,而是個人適應工作。對于應屆畢業生,工資待遇普遍不高的想象,引導學生看就業后的發展前景,而不是目前待遇的多少,企業不會把高收入給一個新手,高收入是需要自己去通過努力實干爭取的。
對于新型生物工程應用領域,一般要求更高學歷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我們從新生入學就開始鼓勵大家要盡早認識行業的需要,盡早開始準備考研究生,并且每年為大三大四的學生開考研動員會,對大四的學生進行考研指導、考研科目培訓答疑,對上研究生復試線的學生進行復試指導、調劑幫助,把考研作為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生物工程專業考研上線率和錄取率在我校理科專業中一直是名列前茅。
3 結語
總之,我們根據生物工程專業就業難的原因,根據行業發展“以就業為導向”,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精心設置本專業的課程,培養專業化人才;不斷改善教學質量,加強綜合素質的培育,提高畢業生的質量;結合地方經濟和行業需求、培養市場所需的人才;積極拓寬學生就業方式,減少就業的思想包袱,為我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的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裴倩敏.生物工程專業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8):32-33.
[2] 張守濤,方惠敏,黃進勇.生物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J].教師,2012(5):102-104.
[3] 李源.淺談生物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J].教育與職業,2007(5):180-181.
[4] 劉志強,張大為,李會東,等.生物工程專業建設中教學體系的構建、改革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5):66-68.
[5] 夏金蘭.生物工程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2(4):62-63,66.
[6] 鐘青萍,楊幼慧,王麗,等.生物工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1):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