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晉之交的詩人郭璞一反詩壇上“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主導詩風,敢于且善于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在詩中他遨游于所向往的神仙世界,享受著隱逸生活的樂趣,思考并踐行著養生之道。他通過非情感化的題材,將隱逸和游仙融合,將游仙和抒情言志結合,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對壯志難酬的悲哀以及對時光易逝的深切惋惜。
關鍵詞:郭璞 游仙詩 思想情感
情感特性是詩歌固有的特征,是詩歌富于生命活力不可或缺的一個因子。東晉的玄言詩之所以藝術價值不高,正是因為它們過分注重玄言和哲理的闡發,使詩歌枯燥而無味,缺乏應有的鮮活形象和藝術美感。而郭璞卻以他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散發出獨特而耀眼的光輝。《游仙詩》是郭璞心靈的寫照、靈魂的傳記,是一位以儒家思想為立身準則,以報效國家為使命卻壯志難酬的有志之士的精神縮影。內心渴望自由卻屢遭政治迫害,生活的艱難、內心的痛苦使他的詩中隱含著無法抑制的憤慨。無奈于現實,詩人幻想在神仙的世界里獲得自由,在悟道修行中獲得解脫,同時將陰陽思想純然地貫穿其中。感情真摯,思想深刻,終而造就了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中興詩人”。本文即以文本分析為基礎,重點探討郭璞《游仙詩》的思想情感構成。
一、抒發坎之懷
郭璞寓內心困頓的情懷于《游仙詩》中,給游仙詩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推動了游仙詩的發展。在《游仙詩》中,詩人寄寓著自身對現實的深切不滿和面對國家動亂、人民流離失所,自己卻無法施展抱負改變現狀的無力感。
1.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游仙詩》其七中,詩人首先描寫了山中優美朦朧的景色,富有生命活力的畫面中一位隱士在山中“靜嘯”,輕輕地撥動琴弦,整個山林都彌漫著美妙的琴聲,放縱性情于凌霄之外,忘卻世俗的煩惱,安閑自在。然而詩的結尾,“借問” 二句以反問的語氣將生命短暫的蜉蝣和長壽的龜鶴做對比,實際上是以縱情于山林的隱士的清高反襯朝中小人的不擇手段,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在朝為官陷害忠良的小人的深切厭惡。
《游仙詩》其十四中,詩人感嘆幽蘭因在蓬芭中生長,而堙沒了獨有的光輝。暗含似幽蘭的自己處處受小人壓制,仕途不順,空有滿腹才華和一腔濟世激情,卻始終無法實現抱負的苦悶和憤慨。
2.對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悲哀。《游仙詩》其五,最能代表詩人的內心情感。程千帆分析郭詩,以為“欲明此作真諦,傳世諸制,第五篇乃厥樞機”{1}。面對國家動亂、山河破碎,詩人內心極為痛苦,他的痛苦不僅僅是為自己茍活于亂世的艱難,更是為整個王朝的存亡和百姓的安寧。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成為挽救國家于危亡的志士,帶領無辜百姓遠離戰亂的痛苦。而所有的一切只能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詩人無法改變所有的一切,無奈于此,眼淚忍不住沿著纓帶流落下來。
《游仙詩》其六中詩人通過對無拘無束、美妙自由的神仙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對這一奇幻世界的無限向往,也希望在這樣美輪美奐的世界中釋放自己瀟灑的性情。而最后兩句,兩個否定詞“無”“非”,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清醒認識。感嘆當今悟道修仙者并沒有真正參透修煉的要領,隱含著詩人對使自己無法施展抱負的統治者的諷刺。
《游仙詩》其九充溢著郭璞內心濃烈而真實的情感。這首詩前半部分描寫游仙無拘無束、逍遙任性的愜意心情。“足蹈閶闔開”,詩人心中充滿豪情壯志,自信地踢開雄偉的天宮之門。可是想到讓人痛苦無奈的現實,內心那種軒昂的氣宇、昂揚的自信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詩人黯然神傷,無奈地承受著痛苦的煎熬卻難以解脫。
3. 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感慨。對于詩人來說,生命太過短暫,不可避免終將消逝的形骸,倏忽之間失去的時光,讓時而清醒的詩人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感慨。
《游仙詩》其四,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希望時光倒流,不愿年華老去的真切情感。但詩人始終知道,人的自然之軀和大自然的所有生物一樣,總會有老去的一天,而所有的長生、所有仙人般逍遙永恒的愿望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詩歌最后兩句中的“哀”“悲”都表現了詩人無法挽回時光、讓生命永恒的悲傷。
再如《游仙詩》其十四,詩人靜靜嘆息、默默悲傷于美好年華的倏忽消逝。想到自己的生命像秋葉一樣就要慢慢飄落,詩人內心涌起無盡憂思,同時也渴望有朝一日能夠實現自己的報國志向。
4. 決絕地與世俗決裂。詩人以詩抒發苦悶而復雜的情懷,他渴望游仙,渴望隱逸,渴望超脫現實,獲得內心的自由。所有的情感郁積于心,詩人最終決絕地與世俗世界決裂。
如《游仙詩》其十中詩人首先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昆侖上美輪美奐的神仙世界。詩歌結尾表現了詩人愿意進入神仙世界,付諸實踐潛心修煉。不僅贊同神仙世界的實有,同時表達了修煉成仙的愿望和決心,體現了詩人要決絕地放棄冷落他、壓制他,使他苦悶、痛苦的東晉王朝,離開這個齷齪的世界,超脫現實,任性逍遙。
《游仙詩》其十三中,詩人表示要與痛恨的現實世界決絕地劃清界限,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放浪形骸,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獲得永恒。
郭璞《游仙詩》中,消極情感詞匯出現頻率極高,如“悲”“淚”“哀”等,流露出詩人內心深處更為復雜而難以言表的感受,讓后代的讀者也不禁暗自落淚,由此大大開拓了詩歌的情感空間,使詩歌的情感和形象更為靈動。同時大量對比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詩人情感表達的張力,大大豐富了游仙詩情感表現的內容。“正是這一點造就了郭璞在文學史上重要的地位。”{2}
二、吟詠隱逸之妙
郭璞《游仙詩》傾注大量筆墨描寫了隱逸生活的無盡樂趣,隱含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無盡向往之情。他將這一主題發揮到了極致,在游仙中隱逸,在隱逸中放任性情,表現了他企羨隱逸、超脫現實的情懷。
這在《游仙詩》其一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可以追求功名利祿實現抱負的“京華”和避開喧囂遠離榮華富貴的“山林”之間,詩人選擇了隱居于山林,過平靜的生活;在象征財富、權利的“朱門”和讓人清靜無為、逍遙永恒的“蓬萊”之間,他選擇了到海外仙山潛心歸隱,實現人生價值;在象征隱居的“靈溪”和進入仕途的“云梯”之間,他選擇了在靈溪邊欣賞美好的風景。通過三個對比,詩人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逃避與厭惡。莊子和老萊子求隱而不求仕的典故,讓詩人想到進入仕途之后會遭遇像觸藩之羝一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更加堅定了自己想要離開這個齷齪世俗社會,超脫現實,隱居修行,保持高潔品質的決心。endprint
再分析《游仙詩》其二,詩人描寫了青溪山上奇幻的仙境。隱者居于彌漫的云霧之間,清新的空氣,涼涼的清風,溫和地拂過臉龐,慢慢地溢出窗外,心如此平靜,物我兩忘,萬物歸一。
此外,《游仙詩》其八中 “希”“羨”表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無盡向往,同時體現了詩人希望擺脫一切束縛,釋放性情,在沒有痛苦、無奈、不平,沒有一切雜念的世界里盡情遨游。
郭璞《游仙詩》多表現對隱逸生活的渴望,反襯出對世俗世界的不滿和無奈。他隱逸的目的是與世俗劃清界限,擺脫世俗帶給自己的煩惱。但實際上,郭璞始終未能如愿以償,他畢竟以儒家思想為立身之本,忠君愛國是他畢生的使命,所有超脫世俗的隱逸只能成為無法企及的夢想。
三、闡述養生之道
年華容易老去,生命終將消逝。郭璞在《游仙詩》其四和其十四中都曾幻想能夠像仙人一樣長生不老,卻也清醒地意識到無法改變老之將至的事實。所以他渴望通過修煉延長壽命,并且把這種愿望付諸實踐,研究出許多能夠強身健體、增加壽命的獨特方法。隱士往往與自然為一,為實現生命的長久,就必須修煉,而養生之道就是一種基本的修煉方式。郭璞《游仙詩》中也有不少詩句體現了這一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服食靈藥。《游仙詩》其十五中,詩人在深山之中采摘“五芝”,涉足于清澈的溪水旁邊采摘“六草”,用“玄溜”清洗頭發。這里所指的“五芝”“六草”能夠延長壽命,“玄溜”能夠使頭發保持黑色光澤而不變白。其七中談到圓丘的山上有奇特而珍貴的草藥,鐘山也有神奇的“靈液”,這些都有使人延長壽命的效用。其次,“食氣”的方式也有益于強身健體。慢慢吸進林間純凈的空氣,再將體內污濁的氣息排出體外,通過不斷地呼吸使身體各個經脈得以疏通,身體輕盈,甚至可以飄忽天地之間。再次是 “嘯”,即不斷地撮口呼氣,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
郭璞在實踐中總結的這些養生之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不無科學道理。
郭璞《游仙詩》展現了美輪美奐的神仙世界和神秘的宇宙奧妙。獨特的情感體驗使他卓越于當時一味談論玄言、過分強調哲理的詩壇。在詩中他遨游于所向往的神仙世界,享受著隱逸生活的樂趣,思考并踐行著養生之道。他通過非情感化的題材,將隱逸和游仙融合,將游仙和抒情言志結合,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對壯志難酬的悲哀以及對時光易逝的深切惋惜。所有的情感郁積于心,詩人在失望中決絕地與現實決裂。他抒發的坎之懷,讓人感動,使人震撼,更發人深思。
{1} 程千帆:《郭景純、曹堯賓〈游仙詩〉辨義》,《古詩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7頁。
{2} 王澧華:《郭璞與玄言詩風的變革》,《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羅宗強.魏晉玄學與士人心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 張宏.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作 者:周夢夢,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方向的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