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兵
摘 要:對舊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研模式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走創(chuàng)新的道路。
關鍵詞:舊模式;小學數學;教研模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堂40分鐘的課程顯而易見是多么得重要,基于對新時代下的教學新理念的闡釋,教師更有必要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情感和關懷,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等的培養(yǎng),以身作則,給學生以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上的沖擊,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一、剖析舊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研模式
1.小學數學“滿堂灌”傳統(tǒng)陋習
縱觀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還是存在部分教師對小學生“滿堂灌”的現象。一方面,有些教師覺得自己的教學方法不需要改進和加強,他們的積極性不夠強,熱情度不夠高。另一方面,由于小學數學的課程任務比較繁重,時間比較緊迫,教師沒來得及對教學進行總結與反思。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只是一概地對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卻缺乏考慮學生能否接受和理解每一堂數學課程所學到的知識,這就導致了“滿堂灌”現象。小學階段是每個學生開始對數學世界的探索時期,這個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只是一概地對學生灌注枯燥無味的數學理論知識,將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需要改善
雖然有“嚴師出高徒”之說,但是學生也是有情感的,教師也不是只有義務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建立更友好、更民主的關系。小學是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萌芽階段,他們此時的心靈是很脆弱的,會對老師存在敬畏心理,不敢跟老師交流,這將會影響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教師不僅需要以老師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教育,更需要以一個益友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指導、輔助以及傾入情感的關懷。
3.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到位
在小學數學教研工作中,教師往往只是注重把自己認為適合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授給學生,卻忽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每個學生的領悟能力是因人而異的,學習方法也應該因人而異。這個時候,教師需要設計好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實現課程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能力。
4.小學數學教研工作的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力度不夠
小學數學教研的主體對象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下,一堂40分鐘的數學教程,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留給自己授課和講作業(yè),卻缺少對學生進行將理論知識化為可以實際操作、應用的能力的培養(yǎng)。“學以致用”才是最終目的。例如,在一堂學習三角形性質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先將理論知識大致講完,然后通過將全班進行分小組討論,讓學生用一些材料搭建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支架,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來驗證三角形的穩(wěn)定,就不會總覺得數學知識好抽象,好難學。只有這樣,學生的質疑精神才會得到不斷加強,也能慢慢感受到數學的用處和學習數學的意義。
二、摒棄舊模式,開辟創(chuàng)新新道路
在新時代的新理念要求下,小學數學教研模式需要被不斷地創(chuàng)新以適應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一方面,教師在小學數學教研工作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熱情和情感,把缺乏情感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賦予情感色彩,達到知情融合的效果,并且需要放大數學的魅力和提供一些獎勵,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創(chuàng)造一些情景,讓小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圖形。只有當教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充分去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教研活動的主動性,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對數學產生動力與興趣,才能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教師不應該只是看中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是應該注重他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反應,讓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同步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增強活動的探索性,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可以培養(yǎng)同學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意識,鍛煉他們的膽量,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營造學習氛圍,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顯著增強,還能讓師生之間建立更友好的合作關系,相信他們的數學成績也會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最后,師生間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當教師熱情地、誠懇地幫助學生解決情感、心理等問題時,學生對老師逐漸產生信賴,這能夠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灌注數學知識。
總而言之,社會總是在不斷地進步,教育也要不斷地進步,唯有不斷地研究適合人才發(fā)展的教研模式,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適合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玉鳳.淺談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9(S3).
[2]侯須紅.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關鍵點[J].學周刊,2011(15).
[3]蔡金香.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