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友武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適應新課改,必須重新定位教學主客體,注重教學過程的多樣化。理論結合實踐,從實踐中得出知識,再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實事求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靈活學習。彰顯新課程理念,從而實現新課改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新課改目標;實事求是
一、新課程改革下地理教學呈現出新的特點
1.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主張探究式教學模式,把學生視為小發明家。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
2.教學過程和方法的獨特性
與傳統教學過程相比,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更具開放性和多樣性。從以前的單一模式過渡到現在的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同時注重教學實踐,全面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1.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要善于發掘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地理從書本上帶到生活中來,回歸地理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學有所用。
2.設置具體的三維目標
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是學生學習地理學科最終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地理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新課程改革給地理教學指定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從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入手,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地理教學飛躍式的發展。
三、多樣化和獨特性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模式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重點強調學生主體存在的意義,并注重在多樣性、個別性中把握課程文化建構的意義。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學更加注重科學與人文整合,培養學生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整合優勢。要讓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生命體驗成為課程文化的中心,溝通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聯系,使學生重新成為教育生活的主體。同時也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過程中知識的有效建構,多樣化但又不缺乏結合個別特性來進行地理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學具有多樣性、開放性的特點,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扮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盡可能地保證每一個學生選擇課程內容的潛能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確定具體的三維目標,實現三維一體,層層遞進。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最終學會如何生活。
參考文獻:
馬莉.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J].黑河教育,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