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義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如何理解素質教育中學生的能力。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祖國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祖國的振興離不開創新。而素質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奠基、搭橋、鋪路。
關鍵詞:素質教育;能力培養;語文教學;農村小學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如何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呢?首先教師要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曾經對素質教育做過三個方面的闡述:(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由此可見,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呢?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究,我認為語文素質就是語文能力,具體地說,就是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和運用的能力和現代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一、課堂與生活結合,為培養能力鋪路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作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過什么生活用什么書?!彼?,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與生活聯系緊密的閃光點,學會把書本上抽象的知識和鮮活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打通生活和知識之間的道路,這樣的知識才會生動、鮮活。很多時候學習的過程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對于農村小學來講,就要結合所學內容與我們農村的生活結合起來,可以對他們說割草、摘菜、收玉米等等。此外,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現有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身邊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能力。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鋪路。
二、創建和諧的課堂,為培養能力架橋
1.創建和諧的課堂,為學生打造思維的平臺
摒棄以往“師道尊嚴”的思想,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在一起,和學生交朋友,讓學生吐心聲。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們首先要尊重每一個孩子,讓學生體會存在的價值,讓學生感覺創新的那份甜蜜,以及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以后的那種愉悅。只有帶著成就感,學生的腦細胞才能活躍起來,各種能力就會得到培養。
2.提出問題,獨立學習
每學一篇新課文,先讓學生獨立預習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段、內容就向老師和同學提出來,師生一起解決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只要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完成的,就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探究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給予他們提示幫助解決,這樣教學過程就形成了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使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學習情緒既活躍又輕松,在自由的氛圍中達到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目的。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我們民族振興的關鍵,也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因此,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小學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摸索教學規律,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才能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農村教育戰線的老兵就需更加努力學習新理念,探究新形式、新教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小學起就要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搭建平臺,為學生創新肥沃土壤。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5.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