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京
[摘 要] 在情境化測評模式的背景下,本文通過一節(jié)復習研討會公開課反思了傳統(tǒng)復習教學模式的欠缺,探討了高三政治復習課模式的新思路,即設置問題引領課堂,創(chuàng)設鏈式情境復習知識點,逐步建構綜合運用能力,實現(xiàn)課堂動態(tài)生成。同時結合教學實例分析和總結提高政治教學與復習的實效性和有效路徑。
[關鍵詞] 情境化測評模式 政治復習 有效路徑 動態(tài)生成
一、情境化測評模式提出的背景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試題分析編寫組在對2013年高考政治學科(江蘇卷)的試卷總體分析時,指出2013年高考政治試卷(江蘇卷)有六大特點,其中第四點是強化情境化測評模式。
情境化測評模式是測評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為防止和克服高考中的“死記硬背”、“猜題押題”,使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學生真實的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試卷采用情境化測試模式,力求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運用與遷移能力。試卷把抽象理論知識的考查融入基于具體情境的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生活主題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學科特點與原則,也使試卷充滿了時代和人文氣息。
二、情境化測評模式下的出題路徑
在試題情境的設置中,試卷立足考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引導考生拓寬視野、關注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避免對“生活”的片面和狹隘的理解。這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發(fā)展,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自主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為考生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知識和心理準備。試題所選擇的情境材料全面廣泛,科技與人文、思辨與實證、宏觀與微觀、圖表與漫畫等多種情境素材的運用,既豐富了試卷的考查內容,又活躍了試卷的呈現(xiàn)方式。在情境化試題設計過程中,試卷提高了選擇題題干與選項、主觀題材料與設問及答案的關聯(lián)度,避免情境材料可有可無的狀況。考生必須在新情境中重構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準確認識、分析、評價這些現(xiàn)實問題并提出對策。離開情境材料,選擇正確選項的確定與主觀題答案的合理性都不復存在。
三、情境化測評模式下的應對策略
情境化測評模式為考生搭建了一個公平測試能力的平臺,當考生面對一個個全新的問題情境,“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不會用、“猜題押題”的應考方式不管用,“生搬硬套”的簽題方式不好用,考生真實能力和水平得到充分展現(xiàn)。應對情境化測評模式,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套路”可循。正確的“路徑”和“思路”是切實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努力培養(yǎng)考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到,切實提高理解和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因此,思想政治課必須盡快實現(xiàn)由單純的“傳授”型、“灌輸”型向“體驗”型、“實踐”型的轉變,讓“情境化教學”真正的走進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課堂。只有通過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四、情境化測評模式下教學實例分析與思考
在上學期的無錫市高三復習研討會議上,筆者開設了一堂關于《尋覓社會的真諦》一輪復習公開課。與會的領導和老師結合情境化測評模式幫助筆者做了一些分析與思考。具體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先入為主
導入新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主要是為學生即將進行的新課學習或者復習課做好心理準備,為學生的學習選準切入點。導入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的情景或來一段充滿激情的講演,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也可以提出學生感興趣而又一下子難以解決的問題,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引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還可以從新舊課的聯(lián)系入手,從復習舊知識中,過渡到復習新知識課,為學生復習新知識奠定基礎。無論哪種形式,都應把學生的情緒調到最佳狀態(tài),為新知識的復習做好積極的準備。
[教學片段1]
(ppt呈現(xiàn))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聚焦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
(師)今天我們一起交流的話題是“改革,為了我們希望的生活”說到改革你會想到什么?
(生)……
(師)的確,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讀懂中國改革、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
[教學分析1]本堂課的復習教學知識點主要內容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人民群眾等。這些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離的較遠,所以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改革,為了我們希望的生活”而導入,應該起到了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把學生的情緒調到最佳狀態(tài)的要求,整個課堂學生情緒都比較飽滿。
2.合作探究──共同感悟
這是情境化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參考教材內容精心組織學生情境,即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為目標,以情境為載體,將內容的呈現(xiàn)與展開情境融為一體,也就是真正實現(xiàn)“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化”。讓學生在“問題情境”、“角色扮演”中,開展積極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溝通中,在切身的體驗探究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感、發(fā)展能力、提高覺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用“正確”答案、“規(guī)范”形式去限制學生,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亮點”、靈活解開學生的“盲點”,去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片段2]
(ppt呈現(xiàn))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之----改革的緣由?
(ppt呈現(xiàn))面對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xù)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
(師)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說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的哲學依據(jù)。
(生)……
(ppt呈現(xiàn))近年來,城鄉(xiāng)之間、行業(yè)之間、區(qū)域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成為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師)結合材料,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說明我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據(jù)。
(生)……
(ppt呈現(xiàn))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必須繼續(xù)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敗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師)根據(jù)材料,請你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說明為什么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生)……
[教學分析2]在高三的復習中,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型、“灌輸”型提問,學生會覺得課堂沒有新鮮感、課堂就是“死記硬背”,答題就是“生搬硬套”。而在這樣的情境化過程中將知識點的呈現(xiàn)與展開情境融為一體,也就是真正實現(xiàn)“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化”。高考也正在新情境中重構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準確認識、分析、評價這些現(xiàn)實問題并提出對策。
3.體系構建──合作生成
這是對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情境中產生的知識進行梳理,對教材的回歸。“明理”環(huán)節(jié)緊承“體驗”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相互融合、互相推進。教材沒有枯燥的理論,知識體系也不甚明顯,但每個情境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對話,用人性化的語言,闡述了一定的觀念。這些觀念來自于學生的體驗,但又高于學生的體驗。文本的觀點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可以提升學生的體驗,幫學生建構知識、形成觀念、提高行為動機。
[教學片段3]
(師)剛才我們通過聚焦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讀懂了中國改革的邏輯之----改革的緣由、本義、主體、展望。又運用了所學知識分析了以下幾個問題。
(ppt呈現(xiàn))(1)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說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的哲學依據(jù)。
(2)結合材料,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分析我國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據(jù)。
(3)根據(jù)材料,請你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說明為什么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4)請你談談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改革的性質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從社會歷史的主體角度談談為什么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
(6)結合材料,請你分析如何使改革持續(xù)發(fā)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7)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的角度,談談 “夢想”的實現(xiàn)歷程。
(師)請同學們再一次回顧剛才分析的問題,找到本課的高考考點。
(生)……
(ppt呈現(xiàn))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高考考點的展示
(ppt呈現(xiàn))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高考考點的誤區(qū)
(ppt呈現(xiàn))讀懂中國改革的邏輯——高考考點的拓展
[教學分析3]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做到了對情境中產生的知識進行梳理,對教材的回歸。幫學生建構了知識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解題能力。的確高三復習最重要的是實效,而實效的根基在于知識與能力并舉。有了知識點才能解讀信息,有了知識點才能運用知識,有了知識點才能闡釋事物,有了知識點才能探索問題,有了知識點才能獲得成績。
4.過程完善──殊途同歸
結合學科特點,認真學習相關理論,借鑒先進學校經驗,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初步設想形成以七個步驟為基準的情境化測評模式下高三政治復習的有效路徑圖。具體如下
(1)情景:選取社會熱點或學生關注點,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點為情景。情景素材可以來自各地試卷的材料;也可以自己組織材料。
(2)提取:讓學生提取和解讀情景(材料)信息,主要要理清材料的層次,把握材料的核心。
(3)聯(lián)想:根據(jù)材料信息,圍繞核心展開聯(lián)想。意在復習、鞏固教材基礎知識,生成新的知識體系。對其中學生不熟內容要及時補救,及時鞏固。
(4)篩選:根據(jù)設問要求篩選相關知識。(建議設問盡量打破常規(guī),因為大家都能想到的設問,命題者往往會回避。)
(5)整合:根據(jù)設問從不同角度對篩選知識進行有機整合,以便形成思路清晰的答案,而不是雜亂無章或同一角度不斷重復的答案,同時避免出現(xiàn)觀點與材料“兩層皮”現(xiàn)象。
(6)遷移:采用不同的設問方式進行遷移(以應對陌生問法),也可對同類問題歸類遷移延伸(以應對類似情景或內容)。
(7)拓展:對同一材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拓展:不同主體、不同范圍、不同對象或不同方向(以一例帶多題,以一題帶一片)。該部分也可以用客觀題形式呈現(xiàn),重在幫助學生拓展思路、角度。
在實施上述7個步驟中,一定要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取、想、說、選、合和反思的權利還給學生。千萬要避免從知識到知識,老師一講到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包辦代替”的課堂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興趣和能力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的。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去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吧!愿每一位政治老師都能胸有成竹地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出精彩,使我們的課堂洋溢著創(chuàng)造的激情,彌漫著生命的氣息,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宋文杰.思想政治課堂中情境化教學例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 李吉林.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