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張揚
【摘 要】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融合了發達國家的經驗,是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高等教育新類型,已經進入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一個歷史性階段。積極穩妥推進中外合作辦學,保證質量建構體系已成為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必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浙江省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現狀,根據實踐研究,針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質量保障 實踐
1浙江省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現狀
1.1 中外合作辦學法規與意義
信息技術催動了“網絡社會”的到來,其不僅助推信息經濟的崛起,還改變了社會生態結構。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等無形資本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成為競爭能力的標志。當代經濟全球化推動和加速了教育國際化,近十年來,外國教育機構紛紛踏入中國境內舉辦合作辦學。
2003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為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條例明確指出“ 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對中外合作辦學提出了“ 擴大開放、規范辦學、依法管理、促進發展” 的十六字方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相關教育法規不斷完善,開放力度不斷加大。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第十六章明確指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擴大政府間學歷學位互認。支持中外大學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強中小學、職業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教育部還出臺了《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規劃2010—2015年》,指出:“面對‘走出去戰略,高職院校要做好充分準備,將相關行業產品的國際通用標準融入教學,在各類企業跨出國門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水平較高、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職院校,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高等職業教育。
浙江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教育中長期規劃2010—2020》,浙江省教育廳出臺了《浙江省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2010—2020》。劉希平廳長指出:“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人民對新時期教育的新期盼,是解決我省高等教育深層次矛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各高校要深刻認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增強信心,提高認識,找準著力點,主動承擔起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任。”
要進一步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和任務,根據《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2010—2020)》,到2015年,我省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指標躋身全國前列。到2020年,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省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最為基礎的是外國留學生比例、交流生交換生比例、外國文教專家比例、專任教師訪學三個月以上比例、全外語或雙語課程比例。“十二五”期間,計劃爭取設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7所,其中高水平2—3所,非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5—8所。以此根本改變我省高水平大學缺乏的局面。
國家與省級教育部門的政策法規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開辟新航道,指明方向,保駕護航,對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有著深遠影響。
1.2 浙江省中外合作項目現狀分析
中外合作辦學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高校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尤其是雙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教學質量評估和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師資培養、行政管理規范和能力建設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國際化辦學接軌的有益經驗,在增加教育供給的多樣化、加快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浙江省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129個,其中機構8個,項目121個。
中外合作辦學堅持依法審批,規范管理。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組織專家評審,并經過教育部備案和核準編號,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管理的通知》[浙教外(2006)29號]中強調,“對未經批準擅自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擅自增加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不按審批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非法頒發學歷、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的,將依法追究有關單位領導的責任。”浙江省還編制完成了《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2013)項目實施計劃》。
1.2.1 合作國與地區分布
主要來自于經濟發達、科技及教育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排名前10位的是:澳大利亞(32)、美國(20)、加拿大(6)、英國(6)、香港地區(4)、新加坡(6)、法國(2)、韓國(2)、新西蘭(2)、德國(1)烏克蘭(1)丹麥(1)、瑞典(1)、臺灣地區(1)等(高中項目不算)。
1.2.2 招生與辦學層次
非學歷招收674人,高中、中職招收1016人,其他非學歷培訓4230人次。全省中外合作項目辦學機構和項目招收學生10031人,其中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招收557人,本科生(學士學位)共招收1982人,專科生招收1572人endprint
中外合作辦學還加強招生簡章、招生廣告的統一管理,收費項目和標準,學歷文憑等都要在招生簡章中載明,報省教育廳或省考試院審批備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實施高等教育的,納入浙江省高等學校招生計劃,在學校年度招生規模內按專業招生目錄分列執行,并滿足同地區同批次錄取的要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實施外國教育機構和學歷、學位教育的,其錄取標準應當不低于外國教育機構在其所屬國的錄取標準。
1.3 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1.3.1 層次不高,高學歷教育合作辦學項目數量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項目24個,專科項目97個。
1.3.2 分布不均,合作辦學國別分布不合理。在121個高等學歷辦學項目中,與澳大利亞合作舉辦的有32個,約占26.44%,過于集中一個國家。
1.3.3 生源較差,由于學校對中外合作項目招生有自主招生的“特權”,一些家境殷實而學習成績欠好的學生就進來了,尤其是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授課老師帶來較大困擾。
1.3.4 收費偏低,中外合作辦學成本較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要求引進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占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擔負的專業核心課程和教學時數占全部課程的和全部教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但這類項目申請收費時很難按照項目生均培養成本收費,尤其是高等專科項目,我省的收費標準一般每生每年不超過15000元,不僅影響了引進合作項目的難度,也影響了真正引進國外優質資源的積極性。
2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思考
從中外合作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如何進一步理順市場機制與自身教育規律、經濟效益與學術標準、國際化與本土化、合作方利益與共同發展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新途徑和抓手。
2.1 確立教育國際化理念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維度融合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辦學之中的過程。 擴大開放、融合互補,以獲得可持續發展進步的一個歷史過程,提高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影響力。教育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和教育要素流動的國際化還要求應當實現相互借鑒、相互包容和滲透、既競爭又合作,令其相互依存的程度達到空前的高度。
首先學校領導和管理層、教師、學生要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明確教育國際化內容和目的。
課程的國際化。課程實施是國際化的重要載體,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課程教學、教材建設等。
人員流動的國際化。比如教師、學者和學生的國際流動,參加跨國的培訓和研究,訪問學者、留學生等。
國際合作與技術援助。包括與國際組織、大學、跨國公司的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創辦獨立學校、設立分校、項目的合作等。中外合作辦學便是屬于此類等。
2.2 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
總體戰略思想是通過“一體兩翼,三促四化”,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教育國際化模式。“一體兩翼”指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主體,做好留學生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兩翼;“三促”指促進管理者、教師、學生等教育國際化理念的提升,促進兩岸高職教育國際化合作交流,促進國(境)內外交流生、交換生項目;“四化”指實現教學理念的國際化、專業課程的部分國際化、人員流動的國際化及人才培養方式的國際化。
2.3 中外合作辦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青年人失業率一路攀升,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也引發了對教育的反思,特別是對職業教育的反思。我們將闡明自己的觀點:高職教育要盡快形成特色,必須借鑒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外高職教育先進的辦學經驗,拓展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空間,延伸勞動力就業市場,樹立跨國就業的理念,特別是護理專業人才在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緊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用型國際商務人才的緊缺,我們更應該提高勞動者素質,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創造具有世界意義的新文化,對內增加認同,對外擴大影響,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自覺性。社會越是發展,文化的作用也越凸顯,我們應該從促進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角度去拓展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項目,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是加快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3構建有效的中外合作項目質量保障機制
中外合作辦學應該從項目包裝的源頭抓起,在建構合法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項目申報體系上下功夫,要從領導的觀念轉變,團隊的建設,談判的程序化,協議的中英文規范化,總課程與核心課程的對接與設置上下功夫。做到這些,就需要在內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運作原理,后演繹為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它的關鍵點在于,機制是組織內部關系和作用的方式。
3.1 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
學校成立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領導小組,統一規劃、落實學校“十二五”教育國際化戰略規劃。每個中外合作項目都設立“以我為主”的聯合管理領導小組,負責解決項目運行中的問題。構建合法化、程序化、規范化的中外合作項目申報體系,研討中外合作項目質量保障機制。推動與鼓勵二級學院根據專業實際需求,積極申報項目。按照系統橫向聯系和內部組織之間的關系,完整的高職院校辦學機制包括內部機制、外部機制以及交叉融合機制。
3.2 建立健全財務補償機制
在學校財務賬戶內設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項,統一辦理收支業務,出臺《中外合作辦學經費管理辦法》,依法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財務進行核算與管理。通過成本核算,降低辦學成本,外方成本測算不超40%。一級學院政策向辦學主體二級學院政策傾斜,第一屆學生4∶6比例補償,第二屆開始5∶5比例補償。從經費分配補償上拉動二級學院辦學積極性,形成激勵機制。endprint
3.3 建立健全目標考核機制
學校辦公室、外事辦、國際教育學院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留學生教育、師資培訓、學生交流以及項目內學生就業跟蹤進行評估,列入部門二級學院年度考核目標。2011年列入省級考核指標6項,2012年列入省級考核指標9項,在考核杠桿下,二級學院在壓力中前行,在接觸外教等交流活動中熟悉。2013年考核進入關鍵期。所有二級學院對省教育廳提出的12項教育國際化辦學指標都了然在胸,不需要宣傳要不要教育國際化,而只是在落實怎么做的問題。院辦每年年初出臺文件,對二級學院進行考核,充分利用考核機制來抓指標落實,形成目標考核機制。
3.4 建立健全師資培訓機制
學校人事處、教務處、外事辦聯合篩選專業群教師骨干出國出境進修訪學,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師訪學3—6個月的指標每年遞進,形成一種學術機制。
結語:教育國際化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滿足本土化的需要,而且具有高素質的國際競爭力,他們能夠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浙江省中外合作項目布局布點統籌思考,構建科學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證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成為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呂梅桂.構建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J].高等教育論文,2012(12).
[2]馮晨昱.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
[3]王昆欣,王方.高職教育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4]盧文娟,李桂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組織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9(7).
[5]朱曉江、陳瀛、陸遙.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咸寧學院學報,2009(4).
[6]洪弘,劉芳.江西省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
[7]李坪.構建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廣西城市學院學報,2008(12).
[8]劉敏.加強跨境教育質量監控,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9]佛朝暉.中外高校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建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10]熊志翔.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