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要:音韻優美、造型美觀的古箏是我國傳統樂器中的瑰寶。從古至今,古箏始終是人們最喜愛的傳統樂器之一。近幾年來,隨著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進步,國內外多次掀起了古箏學習熱潮。一些高等藝術院校也相繼開設了古箏教學課程,為古箏藝術傳播和古箏演奏藝術創新提供了良好條件。如何提高古箏教學的有效性,使古箏教學與時俱進,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 教學有效性 問題 策略
群聲之主,眾樂之師,是國人對古箏這一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傳統樂器的贊美。曾幾何時,隨著古箏學習群體的不斷擴增,傳統的古箏教學已難以滿足古箏技藝傳播的需要,高校古箏教學就應運而生。目前,我國高校古箏選修課現狀為:學生心智發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學習熱情高漲,接受能力強;高校古箏教學以基礎藝術史、理論課、指法課為主,關注的是學生的音樂素質。整體來看,高校古箏教學保持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但是,高校古箏教學問題也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
一、高校古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主體意識
絕大多數高校在古箏教學中采取的都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和“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在這種相對單調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已經習慣了按著老師的教學思路走,疏于動腦,不僅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缺乏交流。其后果是,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漸淡化,喪失古箏學習的興趣,缺乏集體意識。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藝術情感養成和身心發展。
(二)重技術輕藝術
受傳統古箏教學思想的影響,我國高校在古箏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誤區:過于重視古箏教學的技術性,而認識不到傳統樂器的整體藝術性。這就造成了高校古箏教師在教學中長期以古箏指法、彈奏技巧為主,并促使學生將絕大多數時間用在演奏技術訓練上,盲目讓學生進行高難度彈奏技巧追求。在技能學習思想作用下,許多古箏學習者疏于基礎文化知識、藝術道德課學習,對古箏發展史、音樂鑒賞、現場表演等知識了解甚少。這些,都會給學生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帶來負面影響。
(三)教學實踐不足
以教為主的教學環境,除了給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帶來了不良影響外,還給古箏藝術文化教學和實踐教學設置了障礙。譬如,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即使能抽出時間進行古箏文化教學,但是也難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同樣,在學生主體地位被嚴重忽略的情況下,學生舞臺實踐需求也難以引起重視。加上教學條件限制,除了小范圍的心得討論、技巧交流外,古箏教學實踐始終難以開展。
二、提高高校古箏教學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
在古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得再好,激不起學生興趣,學生不學,也是枉然。鑒于此,古箏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進行自我定位,以朋友的身份認真傾聽學生心聲;以引導者身份,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真正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構建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彈奏《漁舟唱晚》一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方式給學生展示曲子意境,為學生展開藝術聯想、彈好曲子打下基礎。
(二)創新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雖說傳統技巧學習仍是古箏教學的重點,但是傳統的古箏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古箏教學需求。教師應根據學生高校學生心智發展程度和發展需求制定科學的教學規劃,并在教學中積極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就目前來說,切實可行的古箏教學方法有教學手段創新、演奏曲目創新、演奏技巧創新等。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是高校古箏教學手段創新的重要表現。古箏教師在演奏曲目選擇時,可以將傳統與現代、專業與流行結合起來,選擇不同流派、不同格調、不同類別的曲子來彈奏,以達到多樣鍛煉彈奏技巧的目的。同樣,在古箏彈奏技巧上,古箏教師同樣可以不拘一格,有目的地開展相關練習。如在《慶豐年》曲子彈奏中,教師可以通過雙手交替、“點柱”、“復力音”等彈奏手法演示,深化學生對技法、節奏、樂曲調式、調性知識的理解。
(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古箏這一傳統樂器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箏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技法傳授,還要讓學生真正了解古箏及古箏作品的藝術內涵、文化底蘊,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適當加大古箏文化教學的比重,積極通過作品背景講解、基本框架、曲式結構、作者情感講解傳授更多的古箏藝術知識。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音樂鑒賞技巧、樂理知識學習,通過作品旋律、結構、韻味、風格的細膩講解,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當然,一個好的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能做到口傳心授,耐心指導,更能通過啟發教學、即興演奏等方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總之,古箏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寓教于樂、寓教于美,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切實提高古箏教學的有效性。
(四)適當鍛煉學生的表演技巧
在音樂發展越來越“活”的今天,樂器演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這里,音樂的“活”指的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的立體和張揚,如竹笛演奏者再也不用靜止不動,二胡表演者的如有興趣同樣可以像舞蹈演員一樣又蹦又跳。究其原因,原先那種古板的演奏形勢已經難以滿足觀眾的感官需求,他們渴望從演員的動作、面部表情上搜尋更多的信息。當然,古箏演員在舞臺上可能根本不能像其他樂器表演者一樣自由。但是,適當鍛煉自己的表演技巧還是可行的。因此,為了學生將來更好的發展,古箏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關注學生表演技巧能力鍛煉,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在身體感受的基礎上運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去傳情達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興趣、特點,在音樂表演教學中,要側重“變造作為自然、化腐朽為神奇”表演技巧的傳授,在日常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心理的曲子讓其鍛煉。
綜上所述,高校古箏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高校音樂工作者只有積極探索古箏教學新方法,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真正提高古箏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切實了解古典音樂、樂器的豐富內涵,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薇薇.淺談高校古箏情景教學[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張宇.淺談高校古箏專業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7).
[3]陸媛媛.論高師古箏教學的缺失及其路徑選擇[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07).
[4]于芳.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