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中職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啟動,中職教育在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比較重要的教學成果,但是存在著不少教學問題,特別是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存在著教師需要不斷反省的教學問題。在這門課程中,對學生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學生主人翁地位沒有充分得到體現,教材內容繁雜難懂和教師教學改革力度不夠等教學現狀,這樣反而影響了施教效果,阻礙了德育教學目標的實施。為此,要求教師能夠走出改革的誤區,建立高效科學的課堂。
關鍵詞:中職教育;運用;思考
隨著中等職業教學的改革進入到深水區,人們對中職教育的教學目標給予更高的教學定位。而《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是中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對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該課程的教學主旨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心為基本觀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詳細介紹了我國改革三十年以來所取得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成就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有關知識。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堅定走具有中國化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現實生活的能力。
一、中職教育中《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狀況分析
1.在中等職業教學體系中對于《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內容大體上分為經濟、政治、社會這三方面。從這些教學內容上看,經濟部分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但是在我國長期的中等職業教學過程中,一些中職學校過于看重學生的專業技巧的培訓和專業知識的灌輸,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以往的教學觀念,《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授課中依然“照抄”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課堂上形成了呆板、死氣沉沉的教學氛圍。在相關的課程選擇上沒有進行有效地延伸和發展,同時對于當代學生的情感需求也沒有進行很好地了解,這樣造成了《經濟政治與社會》嚴重與現實生活的需求分離,從而降低中職教育的教學效用。
2.教材上內容繁多,教師沒有很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甄別,而這門課程所涉及的教學門類眾多,內容上也比較繁雜,這樣在一方面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眼界,更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上不得不根據內容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課程中對于社會內容的設計并不是很精巧,社會性的內容安排不合理,同樣對重點的內容教師也就只能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講解,沒有科學系統化的講解過程。對新課程改革中需要刪除的內容要能夠進行有效分辨,刪減時教師應該注重什么?刪減的內容是否合理?如何處理新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教師注重的地方。
3.中職教師對于教學改革認識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而《經濟政治與社會》一直是中職教學的主陣地,從2011年開始,國家教學改革便對《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并重新收入了新的時政熱點教學內容,但是在改革措施的落實上便出現差錯,一些教師因為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未能清晰地認識到《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一些教師課程教學過程思想上存在著認識盲區。對原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體系也亟需改善,在對學生教育上缺乏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考核有待改變,高分能力并不是唯一考察學生的手段,需要能夠綜合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而對課程的教學改革上的動力不足,對于新鮮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不是特別理解,更何況老教師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新鮮的教學手段運用不是很熟練,對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并沒有建構起一個清晰的認識。但是,作為新一代的中職教師,我們必須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課程。
二、《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措施思考
1.全面客觀地認識《經濟政治與社會》。就必須要能夠熟練地掌握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方法,教師能夠在課堂上營造一個民主化的課堂學習氣氛,在友好的氣氛中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這樣才能不斷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能夠逐步引導學生正視《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課程,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另外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通過教師提出的教材重點,并且與當前的時政熱點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習小組進行自由討論,讓學習小組的組長進行觀點闡述,最后讓教師點評。嚴格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教育,注重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進行宣傳,逐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社會主義理想,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從而更好地刺激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斷奮斗。
2.優化課堂施教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是由學生自發提出,之后便由教師引導學生逐一進行解答,從而可以引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熱情。例如,在對外開放的問題相關解答時,讓學生自行解答:“各省之間的商業往來的行為屬于對外開放嗎?”“對外開放有什么基本條件嗎?”“如何定義對外開放的背景?”“對外開放對國內外的經濟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對加深“對外開放”的了解。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更好地實現和保持教學水平的高質量和高水準。從改進教學課堂方式來說,教師要實現在課堂講課的多元化,從而有效彌補在教學課堂上的不足。通覽《經濟政治與社會》一書,我們便會發現這么課程在內容上缺乏有效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上不僅僅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需要能夠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同時要能夠將教學積極融入到課堂實踐中去。在另外,教師要能夠充分意識到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性,并能夠有效地融入到《經濟政治與社會》講學過程,實現高效的教學水平。
3.增強實踐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真正地理解“學以致用”的核心要義,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讓中職學生真正做到“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際的運用”。為此,在對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能夠靈活處理現實生活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課堂上注重利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和知識。從而不斷刺激中職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還要在教學過程根據學習情況和學習階段的不同進行及時的調整。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空余時間定期組織學生到全國各地旅游或者是參觀文化博物館,在不斷的實踐中讓學生在認同不同生活環境的基礎上了解人們千姿百態的生活情境,從而感受到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在學習經濟活動規律時,教師可以安排中職學生到當地的企業了解生產狀況的流程,讓中職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社會中的市場經濟生產和生活,從而讓學生建立正常的消費觀念。
總的來說,教師要想真正地讓學生走進《經濟政治與社會》這門課程,首先就必須要能夠培養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程的自信心,全面客觀地認識《經濟政治與社會》,有效促進教學課堂授課方式的轉變,不斷更新中等職業教學管理觀念,拓展學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視野,讓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得到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國城.淺談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J].新課程學習:下, 2011(02).
[2]譚憲琴.創建高效德育課堂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08(09).
[3]張靜.用喚醒突破中職課堂教學的瓶頸[J].科技致富向導,2010(35).
[4]黃少田.中職學校德育教育之我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4).
[5]劉壯.圖書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
[6]彭輝,朱榮富,莫麗平,羅心賢,李雯等.融入相聲藝術,構建快樂課堂[J].衛生職業教育,2011(9).
作者簡介:王彤,女,1967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西質量技術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