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鳳云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主要培養學生三種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主要論述培養計算能力的基本要求,研究培養計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新課標 培養途徑 計算能力
1.引言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培養小學生正確、迅速、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強化計算能力訓練,打好基礎,促進其他各項能力的培養。
2.培養計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2.1講清算理,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計算。
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培養計算能力的基礎。計算法則的講解是培養計算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當學生理解了計算法則,懂得了“怎樣算”、“為什么要這樣算”,才能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并通過一定練習逐步形成計算能力。例如,在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如果只教給學生先通分,使分母相同以后,再加減的方法,不講清算理。學生是記不牢運算方法的,甚至過一段時間還會出現■+■=■的錯誤。
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生學習通分算法時就應該講清算理,使學生懂得:如果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每份的大小就不一樣,它們是不能直接加減的。只有經過通分,使它們的分母相同了,分數單位也相同了,每份大小才是一樣的,方可直接進行加減運算。
2.2加強訓練,打好基本功。
教師在講清計算算理和法則后,還必須讓學生加強練習,達到熟練程度。
2.2.1練習目的要明確,重點突出。
教師每次講授新知識后都必須進行練習。要針對概念理解和法則應用進行充分練習,練習要有層次性。如講小數除以小數的法則,主要矛盾是如何移動除數、被除數的小數點,至于怎么除、商多少都是舊知識。所以練習時,重點是移動除數、被除數的小數點。練習題目先要布置能口算出得數的,大量練習后,加入被除數、除數較大,不能口算出得數的題目。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練習中的錯誤,有針對性地反復練習,使學生完全掌握。例如,在講小數加法時,可出示三個題目:4.75+6.5=,15.34+7.6=,5.04+95=,抽中下層次學生板演,及時糾正學生不管小數點的錯誤,以加深對小數加法的理解。
課堂練習要因材施教。對于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高要求;對一些“差生”要多輔導,不斷增強其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2.2培養口算能力
加強口算能力培養與訓練是提高計算能力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口算是基礎,既有實用價值,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口算練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適當運用教具、學具設計出各種口算練習,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積極性。
2.2.3基本功訓練的階段性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計算內容,分階段、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一至三年級階段,重點培養整數四則計算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初步的小數四則計算能力;到了四年級再進一步培養小數四則計算和分數四則計算能力;五年級則應對整數、小數、分數混合運算能力進行全面培養和訓練。
在一至三年級階段,分成20以內、100以內、萬以內、多位數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重點、循序漸進。20以內的加減法是基礎,必須強化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到了百、萬、億以內的加減法時,關鍵是突出對位退位法則訓練。
教師要明確每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這樣教學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前面的知識時要有意為后面的知識做鋪墊,教后面的內容時注意鞏固和提高已有的計算能力。
2.2.4適當介紹一些速算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講一些速算方法,可滿足一些優生的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常用的速算方法有利用基本運算性質改變運算順序計算、把已知數化為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或分解已知數利用某些特殊數及其運算結果進行速算。
2.2.5注意計算靈活性訓練
培養計算的靈活性,主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簡捷算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一些一題多解的示范及訓練,對幾種方法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合理算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尋求快速算法的強烈愿望,以提高計算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例如,計算5÷8×24,可以提出下面幾種計算方法。
解法一:按一般方法計算
5÷8×24=0.625×24=15
解法二:改成乘法計算
5÷8×24=5×■×24=15
解法三:根據除法與分數的關系計算
5÷8×24=■×24=15
解法四:根據除法運算性質計算
5÷8×24=5÷(8÷24)=5÷■=15
解法五:根據運算性質計算
5÷8×24=5÷8×(8×3)=5×3=15
通過上述五種計算方法比較,解法三較為合理簡便。
2.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效果的。計算能力培養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中一要恰當地利用鼓勵和表揚;二要增強計算的趣味性;三要采用多種多樣的練習方式。如看卡片口算、寫得數練習、聽算、結合滲透現代數學思想設計聯系、算題競賽等;四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現數學思維過程及計算規律,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2.4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小學數學大綱要求從一年級起,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最重要的一環,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反復強調,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①培養認真抄題的習慣。平時要求學生抄完試題后,一定要認真核對后再計算,防止由于抄錯題造成錯誤。
②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對于較復雜的題目,強調絕不能盲目計算,應先看運算順序,想好運算方法后再一步步地計算。
③培養認真、細致、耐心的計算習慣。
④培養認真驗算的習慣。驗算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驗算既可及時發現計算中的錯誤,又能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品質。
⑤嚴格控制計算器的使用。
3.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為什么一部分學生計算能力差,與學生沒有掌握基本計算技能,未能養成良好計算習慣不無關系。為此,小學數學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把講清算理融合在過程性目標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數感與計算能力,為小學生升入初中進一步學習數學及其他學科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松.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魅力中國,2010(1).
[2]孫艷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8).
[3]馬仲翠.如何教孩子進行計算[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