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 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依據,文章從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創設情境三個方面挖掘教材中口語交際的潛在資源,讓學生以教材為范例學會表達,善于表達,樂于表達。
關鍵詞: 語文教材 低年級 口語交際能力 教材 培養策略
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兒童樹立在別人心目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有利于兒童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主動進取、大膽開拓的良好個性的形成,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增強。可見,口語交際不僅是語言訓練,更是綜合素質訓練。
那么,教師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教材煥發出有效口語交際教學的新活力。在教材這塊肥沃的土壤上,耕耘出表達的累累碩果。“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學會表達——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蘇教版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識字比較多安排的是詞串,在以詞串形式出現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同樣能進行口語交際,學會表達。
1.串詞成句。
每一課的詞串都有一個主題,所以這些詞串的積累都是有用的語言材料。如一年級第二冊的《識字1》,內容是:“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用詞串中的詞語說一到兩句話。在感受了春風和春雨的特點之后,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這樣的句子:春天到了,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幾個詞語就這樣在學生的口中變得靈動鮮活,原來生動的表達就是說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和感受,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表達。
2.串句成段。
學生在利用詞串說話時,常常會有成就感。若是讓學生直接敘說春天,則恐怕說不出任何內容。可是有了詞串,就等于有了說話的骨架,學生能根據詞串添加信息,串詞成句,串句成段,很輕松地說出一段精彩的話,如:春天來了,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柳絲發芽了,小草變綠了,嫩芽破土而出。布谷在樹枝上唱歌,提醒農民伯伯播種;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蜜蜂在花叢中采蜜。梨花、杏花和桃花都開放了,為春天增添美麗的色彩。老師只要進行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就會積極地表達。他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這種用關鍵詞語進行表達的方法,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
二、樂于表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低年級的課文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趣味性強,是學生模仿的對象,用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插圖,以想象促表達。
低年級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配有大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這些圖畫常能激發學生觀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如教學《雨點》一課時,指導學生觀察:雨點分別落在什么地方,會做些什么呢?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張開想象的翅膀,說出“雨點落在小草上,在小草上跳舞;雨點落在雨傘上,在雨傘上滑滑梯”等,這樣的訓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學生樂此不疲,沉浸在表達之中。
2.借助課文,以表演促表達。
表演是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語文活動。學生對內容有趣、情節生動的課文尤為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充當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學生會感覺其樂無窮。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好頭飾,三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得很投入,還加上了小黑兔得意洋洋和小白兔難為情的表情,惟妙惟肖。通過表演,不但重現了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組織演出的過程中,把教材的文字化為自己的外顯表達,這個過程也是學生進行交際、合作的過程。
3.續編課文,以補白促表達。
學生是編歌謠的天才,教師千萬不要設置框框,限制他們創造力的發展。如學了動物的叫聲,讓學生自由練習,各人想辦法記住它。如學了《秋姑娘的信》,可讓學生想象,秋姑娘還會給誰寫信,寫些什么。又如學了《臺灣的蝴蝶谷》,可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蝴蝶谷,都是什么迷人的景象……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每一位學生都是詩人,都是創作者,對精彩的語句及時給予喝彩、鼓勵,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口語交際的自信心和勇氣。
三、善于表達——在情境創設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在課堂上以教材為本的口語交際訓練,只有在生活當中得到運用,才有實效。教師要為學生巧妙地創設情境,才能夠讓學生善于表達。
1.抓住時機,靈活表達。
我盡可能地抓住有利時機,把閱讀、觀察、表達緊密結合。我引導學生及時觀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全感官地投入,啟發學生與所學課文對比聯系,學會靈活表達。如當學了課文《看菊花》,我就帶著學生看臘梅,當我仿照課文說出“星期四中午,老師帶我們去梅園看菊花”,學生也能饒有興致地接下去:“梅園里的臘梅好看極了……”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仿照課文創作了全新的作品,學會了靈活表達。
2.實物展示,形象表達。
實物有直觀、形象等特點,能刺激學生表達的欲望。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要創設有聲有色的口語交際情境,使學生把話說得具體,說得真實,說得有趣。如在教學《我喜歡的小動物》一課時,我把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帶到課堂上,學生一看到小兔,個個眼前一亮。此時,直觀形象的實物展示,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要求說說小兔的體態特征和活潑可愛的形象時,他們紛紛舉手發言,把小兔的樣子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語充滿童趣。
3.多媒體運用,助表達。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采用多媒體教學更能創設生動、形象、逼真的情境,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時,理解“飛過”“穿過”“越過”這幾個動詞的不同的用法是難點。將這幾個動作做成動畫,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甚至情不自禁做起了動作。這時展開討論,學生有話可說。
四、主動表達——在活動中擴大學生表達范圍
教材是學習的工具,真正的運用在課外。小學生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好奇好勝。平時可以多舉行些活動,如“故事大王”比賽、詩歌朗誦會等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還可以通過一些游戲,指導學生觀察和表達。
如在課間,我先組織一組學生玩“貓抓老鼠”的游戲,其余學生觀察。游戲一開始,讓學生說說什么時間,誰在哪里做什么游戲?怎么分工?誰做老鼠,誰做貓?游戲中,教師問:“老鼠出洞時,表情怎樣?貓抓住老鼠了嗎?為什么?貓是怎么抓住老鼠的?抓住老鼠后,貓的表情怎樣?老鼠的表情怎樣?”游戲結束時,教師問:“同學們玩得怎么樣?”然后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把游戲的過程說一說,這樣學生在游戲中學會了說話。這時,再讓全體學生分組玩,玩后,小組內說說,推選小組代表,進行說話比賽。教師要及時點撥、評議。
或者在班里舉行畫展,組織一部分學生把自己的畫拿到班里,讓學生評畫、議畫,選出畫得好的作品。利用這些評選出來的畫,每星期拿出一張,組織學生進行看圖說話、寫話的訓練。這種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既提高了學生畫畫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立足語文課堂,挖掘教材資源,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會得到有效培養,然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應是長效的,還需滲透于學生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生活環節,經過“細水長流”的口語交際訓練,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生活交際能力鍛煉,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參考文獻:
[1]何艷.讓低年級寫話教學“活”起來.小學教學研究.
[2]徐瑛.低年級寫話教學三大要素.教育科研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