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羊
摘 要: 目前線切割設備加工技術在降低材料損耗和廢水二次回收利用上仍存在不合理之處,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學校和企業可共同參與到這套線切割設備的技術創新中,進行研究設計,最終達到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作者通過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針對某一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將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教育滲透于專業技能知識教學中,探索出一套企業“元”和學校“元”共同參與培養人才的實踐體系,建立實施保障體系和激勵體系,逐步形成“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最終使學生不僅較出色地勝任崗位,而且知識層次、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創意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均獲得了提高,達到了“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目的。
關鍵詞: 線切割 設備加工 雙元三創 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創新作為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已經逐步成為社會的共識,某些企業正面臨發展的轉型時期,企業的發展創新離不開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藍領工人,這就需要中職教育積極開展“三創”教育,“三創”教育的成效直接關系企業的發展。中職學校的“三創教育”的宗旨是采用創意、創新、創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這與企業的需求相吻合。在“三創教育”作用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學生、學校和企業之間相輔相成且相得益彰。當下,國家教育部大力提倡創新教育中職學校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顯重要。近幾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創意、創新、創業”的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學生的創新意識明顯增強。由學校牽頭、企業共同參與,帶領學生一起探索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使企業受益,結合學校“三創”教育,為今后學生在實習就業中運用創新理論謀求發展提供借鑒。
我校機電專業學生在合作企業進行實習時發現,線切割設備在當地企業運用廣泛,但是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不高、材料損耗大、二次回收不到位等缺點,具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本文在探索企業創新之路時將該過程中的節能環保技術作為重點,尋找合適的突破口。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學校和企業可共同參與到這套線切割設備的技術創新中,進行研究設計,最終達到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
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切實可行地提高中職師生創新水平,力爭在全國創新設計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讓更多更優秀的比賽選手參加各級各類創新比賽,爭取在國家級比賽中產生金牌選手。同時,這種培養模式,對其他專業的訓練也有可借鑒之處。企業從中可獲得學校的科研支持和政府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政策支持,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提高經濟效益,擴大自身影響力。
二、“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內容
(一)“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簡介。學校依托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省級機電專業示范建設,針對某一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將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教育滲透于專業技能知識教學中,探索出一套企業“元”和學校“元”共同參與培養人才的實踐體系,構建實施保障體系和激勵體系,逐步形成“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最終使學生不僅較出色地勝任崗位,而且知識層次、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創意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均獲得全面提高,達到“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目的。
本模式的運作遵循“企業出題,學校選題,教師析題,學生解題”的原則,跳脫出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角色,在教育過程中使用企業環境,為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而培養學生,使學校和企業的溝通交流更順暢,實現校內基地生產化和校外基地教學化,使企業認可職業院校的教育功能且愿意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從而彌補經費的不足,克服實踐場所缺乏的弊端,借助企業資源提高學生和教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使學校輸出的人才滿足市場需求。企業專家及時反饋技術的發展變化,幫助校方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使學校的教學內容更適應市場和企業的需求,使人才培養模式發生明顯變化。通過例會制度及校企督查,不斷調整教學要求,使之始終與產業專業發展實際對接。最終,本模式將檢驗成果的選擇權交予市場,由市場鑒定校企合作的成效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劣。
(二)“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內容。該模式不僅適用于線切割設備的開發設計階段,還適用于設備的實驗、制造和銷售等各個階段;不僅涉及設備本身的研發,而且涉及相關過程與“三創”教育的互動機理。為探索由此帶來的師生、校企及學校與社會的合作模式中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本文將對該模式中的各主體、各維度及主體與維度的交互關系進行研究,并在該模式下對線切割設備進行創新性研發,設計制造張緊力調節裝置和環保濾水箱,挖掘并分析過程前后產生的各類數據,構建相應的原始數據庫和實驗數據庫,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方案庫,最終制造完成線切割設備,如圖1所示。
圖1 “雙元三創”模式下線切割設備創新研究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1.校企合作模式的方法研究
以企業生產加工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為線索,從多維度、多元主體互動角度,探索師生、校企及學校與社會的合作模式,如圖2所示。通過一系列機構改進,控制系統創新,合作運行,實現學校教師理論知識的轉化、企業生產實際經驗轉化,工人師傅直接間接經驗吸取,加強校企合作,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在該模式中,“三創”思想和節能環保要求作用于整個模式內的各個環節。為了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積極效應,本文將研究“三創”思想和節能環保要求在新環境新問題中對多元主體的作用機理,為日后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圖2 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內容
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線切割設備研發
線切割設備的設計是個與市場交互的動態過程,而參數和結構確定需要進行大量實驗和模擬,因此,線切割設備的研發具有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本文將根據線切割設備的特點及節能環保的要求劃分為兩個主要研究部分,分別是張緊力調節裝置和環保濾水箱。在研發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引導,以現場實際情況為依據,提出合理的張緊力調節裝置和環保濾水箱的技術措施,有效收集和分析實驗數據,最終確定優化方案。同時,以設備研發為主線,在不同階段建立相應的原始數據庫、實驗數據庫和方案庫,剖析不同庫間的相關性,為日后設備的研發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三)“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線切割設備中的鉬絲控制子設備和水處理子設備是至關重要的兩個部分,相應的技術路線如圖3所示。在研發過程中,首先要對原有企業產品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企業原先的產品數據凝聚了以往的技術經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參考價值,在圖3中表現為原始數據庫。其次,在原始數據分析與挖掘的基礎上進行張緊力調節裝置和環保濾水箱的創新性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新數據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經驗,在圖3中表現為經驗數據庫。在設計過程和優化方案成型期間,需要對實驗數據進行反復分析,并再次反饋到創新性設計中,形成循環往復的研發過程。最終,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確定相應的方案庫,完成線切割設備的整體研發。
圖3 線切割設備創新研究實施步驟
根據已經進行的實驗研究,線切割鉬絲自動控制器設備的創新性研發主要內容集中在設計一種能對鉬絲起到提供智能修正和張力穩定作用的張緊力調節裝置。
該裝置是一種線切割鉬絲張緊力自動控制系統,由若干導輪、電腦芯片、探測傳感器組成。該裝置具體原理是將鉬絲在探測傳感器上的信號傳輸給電腦,經過處理將符合要求的指令傳給伺服電機,要求鉬絲張緊力穩定在一個可量化的范圍內,從而提高加工精度,表現光潔度、鉬絲的使用壽命,增加電流,加快加工速度。根據上述原理,在具體研發中分為三大步驟(如圖4所示):(1)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現場實際選擇傳感器;(2)設計張緊力調節裝置的各部分結構;(3)設計裝置電路。其中部分內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時間利用率最大化。
圖4 張緊力調節裝置研發步驟
經創新設計后的裝置具有如下特點:(1)鉬絲減少抖動;(2)自動緊絲功能。確保切割時的效果始終如一;(3)減少短路引起的過電流燒絲,延長鉬絲的使用壽命;(4)適用高厚度的物件加工,不容易斷絲。
水處理設備的創新性研發主要內容集中在環保濾水箱的設計,以改變傳統濾水箱吸屑力不強、油污布滿機器不環保的現狀。
“雙元三創”模式滲透于整個線切割設備的研發過程。對于該模式的運行步驟,首先,探究各主體的特點及主體間的互動機制;其次,模式中的各維度的特點及維度與主體間的互動機制;最后,理論聯系實際,探究線切割設備創新研發過程中的“雙元三創”模式運作方式和特點。
三、“雙元三創”模式運作方式和特點
(一)以賽促教學,積極開拓校企合作新模式。結合學生特點,培養學生的競賽意識,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比賽,以賽促學。以線切割設備加工的校企合作為契機,教師在首屆浙江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寧波創新創業比賽中獲得金點子獎,申請多項專利。“雙元三創”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使得學校在教學管理、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上,充分利用從合作企業學到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不斷規范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
(二)以教研促教改,面向市場育人才。在課程體系中引入行業標準,在教學中引入企業資源,面向崗位需求培養學生技能,考證競賽相結合,最終用市場反饋檢驗成果。多維交互式合作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發揮職業教育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校企合作方面的目標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學校與企業、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社會(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本模式引入真實市場需求,吸收教學改革研究成果,改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職院校人力資源優勢,提高對外技術服務的附加值,形成“企業主導、師生參與、校內實施、市場應用”的產學研校企合作新途徑。
(三)提高企業效益,降低育人成本。企業追求經濟效應,我們追求成才效應,兩者“結合”的完善程度決定著產教結合的總體水平。出于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特殊性質,學校采用“先切入后擴展的方法”,在校企合作的前期不伸手向企業要一分錢,而讓企業以人力資源、技術資源或物質資源方式參與,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爭取企業的資源投入。企業在嘗到“甜頭”后,投入資金于校企合作中,使生產反哺教學成為可能。此外,校方作為資金的使用方,建立線切割設備研發中心,提高各方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人才培養、科研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使合作各方投入的回報率最大化,以吸引更多資金。
(四)構建優質創業平臺,鋪實學生就業之路。校企共建、派遣名師授課,引進NFTE(全球創業指導基金會)創業課程,升格“三創”講座課程為中職教育主干課程,加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力度,構建專業“三創”教育平臺。建設“三創“創業谷,以政策、資金和場地扶持,構建學生創業就業素質拓展平臺。學生積累工作經驗,學有所用,用有所去。
四、結語
“雙元三創”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以企業需求出發——融產教研為一體——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良性循環,為同類學校實施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參考和借鑒價值。該模式的運行使學生崗位適應性不斷增強,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同時,學校從課程改革入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三創”教育。學校在高一、高二、高三階段分別安排“創意教程”、“NFTE(全球創業指導基金會)創業”、“創業就業指導講座”等必修“三創”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莊開剛.論“三創教育”在中職教育中的滲透.中等職業教育期刊,2012(5).
[2]方彥軍.“三創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國科教創新導論,2010(8).
[3]于忠峰,張明.淺析模具線切割加工品質的缺陷與改進對策.機電信息,2013(9).
[4]胡國軍.線切割加工表面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機床與液壓,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