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許多情況下,肢體語言可以讓生物知識直觀化,通過肢體語言把生物課本中具有理論性和抽象性的知識形象化或直觀化,既可以改善學習氛圍,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肢體語言;有效性
一、肢體語言在生物課堂中的意義
1.突顯重點,深入掌握。比如,可以使用人的兩只手來演示質壁分離現象:首先兩只手合攏并豎直,右手演細胞壁,左手演原生質層(左手的正反面分別演細胞膜和液泡膜,其間有細胞質填充)。先演示細胞壁伸縮性小,而原生質層的伸縮性相對較大,遇到細胞內水分散失時,質壁分離是自然結果。接著左手保持原狀,讓右手向外伸展且與左手形成一定的距離,演示的整個過程為質壁分離。用同樣的方式來解釋質壁分離的復原過程。隨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來理解掌握。
2.解決難點問題。學生在理解氨基酸的縮合反應及更多有關的蛋白質內容時出現困難,應該怎么處理呢?一般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和學生的演示來解釋這樣的知識點。教師和一個學生面對面,教師伸出代表羥基的左手,學生同時也伸出代表氨基的左手,兩手相握,邊演示邊解說,相握代表肽鍵的形成,久握的雙手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汗液,汗液的出現直觀地展現了脫水這個現象。
3.改善課堂環境。如何改善課堂氛圍,體現生物學科獨有的特征一直是教師非常重視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比較靈活的方式。例如,在教學液泡吸水以后有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枝葉生長,同時還可以讓細胞變得堅挺時,教師為了改善課堂氛圍,可以先讓自己的手臂自然放置,身體也處于自然狀態,當講解到液泡吸水時,立馬模仿液泡變得精神百倍。
二、在生物教學中巧用肢體語言
1.形態與手基本相近的情境。如,用其中一只手來演示神經元:把手張開呈現自然狀態,胞體用手掌表示,樹突用手指表示,軸突用手臂表示。
2.形態與手的姿勢基本相近的情境。如,雙手呈現水平狀態,而后一只手表示突觸小體需要握拳,另一只手表示突出后模需要展開五指。先手掌而后才到拳頭,就像興奮只能單向傳導。因此,把具體知識直觀化,學生理解相對簡單。
3.演示生命活動的抽象過程。如,把被子植物的發育過程用簡單的手部運動演示出來。
4.傳授衛生健康知識。教師在講授有關脊椎、坐姿的生理知識時,可以通過演示斜肩、駝背等不健康狀態來進行教學。講授腿形是“O”或“X”形時,同樣也可以通過用兩只手的姿勢和位置直觀地講解佝僂病的輕重程度和呈現形式。
5.操作簡單的實驗。充分利用肢體語言給生物課帶來的直觀化,用簡單的實驗來驗證知識。例如,溫覺、嗅覺、視覺等都可利用肢體來進行簡單的實驗;學生自己也可以成為實驗資源,比如縮手反射。
三、使用肢體語言需要注意的事項
1.手勢到位而不牽強。當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出現手勢不夠真實等錯誤時,教師要積極給予鼓勵,讓學生感受到真誠的幫助,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并糾正,同時引導學生找出演示錯誤的原因,指導其用正確的肢體語言來掌握生物知識。
2.知道使用手勢最基本的原則。(1)盡量使雙臂展開,手指自然并攏,呈現自然、有精神的輕松狀態。(2)手勢要合理。不夸大,也不要故意突出。(3)依據身體狀況來決定手勢的幅度、大小。對于身體瘦小的需要合理調整手勢。(4)使手勢多種多樣是有效的方式,但也要控制頻率,從學生感受出發。(5)停止做手勢時,實驗肢體呈現自然狀態即可。(6)老師應該注意個人一些不良的小動作,以免造成學生對知識的誤解。(7)應該合理地運用肢體語言,不可亂用或是牽強。簡言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動作幅度,不夸張,要適合,操作中遵循科學嚴謹的態度,慎重思考,不能刻意地制造夸張、華麗但不實際的效果。
3.運用肢體語言來教學既是教的過程又也是學的一個過程。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探討、交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換言之,老師不要做一個自導自演的編劇,所以,在備案過程中,教師要仔細思考,周密安排:什么時候應該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怎樣協調好知識的理解和課堂時間的關系?課堂中學生可能犯的錯誤?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所有的可能性教師都要考慮到,也只有這樣才能滿懷信心地面對學生。
參考文獻:
[1]李燕,李陽.淺議如何做好備課準備[J].華章,2013(36).
[2]鄧美德.論教師教學肢體語言的實然與應然[J].大理學院學報,2012(07).
作者簡介:楊萬坤,男,1968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重慶市暨華中學校,從事肢體語言與高中生物教學關系方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