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經濟學》課程具有深奧的抽象性與嚴謹的邏輯性,其理論與經濟現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很多情況下授課教師往往會選擇“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些互相牽制的因素極大地制約了該課程的魅力與影響力。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課程;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逄錦聚曾經說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一門經濟科學提供基本的理論指導和支撐,政治經濟學應該并可以充當這樣的科學。”的確,在我國高等教育規劃體系中,《政治經濟學》課程地位非凡,它既是一門承擔公共教育的理論課程,更是經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專業基礎課程。但是,近20年來,《政治經濟學》課程在高校中的地位與境遇每況愈下,這種異常現象已經引起教育管理部門與學界的高度關注。為了更加客觀地掌握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開展情況,課題組專門組織了一次較大范圍的社會調查。
一、《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情況的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高校師生,其中教師包括《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人員與評價人員,通過全面細致地訪談深入了解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態度與觀點。為了掌握學生對于課程教學的真實感觀,對多所高校的、已經接受過《政治經濟學》課程教育的、經濟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回收得到103份有效問卷。綜合調查所獲信息,可以得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統計分析。
1.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認知度分析。對于課程地位,34%的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可有可無”或者“說不清楚”的課程;對于課程性質,37%的學生可以正確地指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卻有4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是以經濟學為內容的政治課程,同時還有高達55%的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枯燥的說教式課程。此外,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許多授課教師雖然認可《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專業課程,但由于受限于課程內容的階級性與批判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或多或少地忽略課程的專業性質,而過多渲染課程的政治色彩。
2.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分析。在對《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的調查中,63%的學生認為教師很少或有時能夠“理論聯系實踐”,高達83%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增加“理論聯系實踐”的頻率;78%的學生認為教師很少或有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并有63%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增加“探究式”教學法的使用頻率。此外,在對教師,尤其是一些課程監督或評價人員的訪談中發現,講授法是《政治經濟學》課程的一種主要授課方法,其他教學方法不是很適合這門課程。
3.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分析。在學習課程一年時間之后,高達77%的學生只能記得課程體系中的少部分知識,78%的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課程對于分析經濟社會現象只有一般或很小的幫助,73%的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課程對于后續學習只有一般或很小的幫助。同時,大多數授課教師也對課程教學效果表示不太滿意,部分教師認為自己雖然投入很大精力,卻沒有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問題的反思及對策分析
透過一個個清晰的統計數據,我們發現《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確存在嚴重問題,“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學效果差”等不良現象廣泛存在于國內各大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之中。目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重要關口。
1.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問題的反思
《政治經濟學》課程在中國高校中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以下三個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關注并給予妥當應對。
(1)《政治經濟學》課程地位持續下降。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化,西方經濟理論的進入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產生了巨大沖擊,政治經濟學作為主流經濟學意識形態的功能被弱化。劉國光教授也曾指出,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日益上升,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削弱,邊緣化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種社會思想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地位也是日益衰落,課程的開設范圍與課時數量被不斷壓縮,專業教師隊伍的數量規模日趨萎縮、年齡結構持續老化。這些嚴峻的現實情況極大地制約了《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2)《政治經濟學》課程理論與客觀實踐存在局部“矛盾”。一方面,政治經濟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指出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發展趨勢;但自二戰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實踐卻在一定程度上質疑了該結論的正確性。這種問題是政治經濟學在理論發展與客觀實踐之間的一種“脫節”。但是,這種“脫節”式的理論滯后極大地降低了政治經濟學的現實解釋力,這也解釋了為何有高達83%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3)“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法限制了課程教學效果。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具有深奧的抽象性與縝密的邏輯性。正是受限于這種天然屬性,《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授課教師往往選擇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來闡釋理論,聽課者在一個個晦澀難懂的抽象理論面前很快便產生了厭學情緒,自然也就不會有理想的學習效果了。
2.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有益選擇
當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課程在經濟管理學科中的基礎性指導地位,讓政治經濟學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構筑科學的認知哲學與學科底蘊。而這需要教育行政機構與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重新審視《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價值與意義,并執行與之匹配的課程管理政策。可喜的是,從中央管理機構到基層教學科研部門,大家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改革發展逐漸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而對于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之間的“矛盾”,有鑒于理論發展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我們可以嘗試選擇一種靈活的權宜之策,即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加以破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依據皮亞杰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主張教師從學科領域與經濟現實中選擇相關主題,創設類似于問題探討的學習情境,同時鼓勵學生獨立尋找答案,通過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整理信息、邏輯推理等活動來實現獲取專業知識、培養探索能力以及發展合作素養等教學目標。在《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嘗試把課程的核心內容加以梳理,分別歸納到商品經濟理論、勞動價值論、資本循環、社會再生產、剩余價值瓜分等幾大板塊之中;然后,針對各大板塊的中心理論,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尋找與之匹配的研究主題,讓學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學習中實現課程理論與客觀現實的有效融合。而且,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所蘊含的研究展示、話題討論、案例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也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束縛。endprint
三、基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比較實驗
為了更加清晰地觀察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教改課題組織了一次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比較實驗。課題組以2013級經濟學本科專業的全體學生為實驗對象,172名學生被隨機分配為兩個各有86人的班級。其中一班為對照組,對其開展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教學活動;二班為實驗組,對其實施以探究法為主的創新教學行為。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政治經濟學》課程內容的編設主要存在兩種創新觀點,其一是逄錦聚、吳樹青、林崗等人所主張的三篇式,它根據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思路,第一篇集中闡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原理與觀點,第二篇、第三篇分別闡述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其二是程恩富等人所提倡的“五過程體系”,它把政治經濟學內容劃分為直接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總過程、國家經濟過程和國際經濟過程等五個過程,并對每個過程采用“范疇一般與范疇特殊分析法”加以闡釋,先介紹各過程中的一般經濟理論,再把理論運用至具體的資本主義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之中。從課程內容體系設計的角度來說,這兩種觀點均是遵循了從一般到具體的推導邏輯,它們的區別僅僅在于一個選擇整體推進,而另一個選擇分步套用。通過比較、借鑒與吸收這兩種不同的理論詮釋方式,教改課題組逐漸確定了針對實驗班《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并考慮到課時量的限制,最后選擇了羅清和、魯志國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第3版)為學生教材,該書簡要、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基本內容。
在實驗班級中的探究式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準備期。教師詳細介紹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具體教學方式,讓學生清楚教師將會怎么“教”,以及學生應該如何去“學”;同時通過梳理與歸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主要經濟理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實踐分析,并形成五大學習模塊。第二階段,組織探究式學習。首先分別對五大學習模塊設置一個探究性課題,要求課題主旨緊跟學生經濟視野,能切合對所學理論的理解與運用;然后根據男女性別、能力結構合理搭配的原則把實驗班全體同學劃分到五個學習小組,并民主推選出一名小組組長;最后經過小組內部商議與小組間的自由協調,各小組選定一個探究性課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合適的探究性研究。第三階段,開展探究式教學。對于每一個學習模塊,教師重點講解核心理論,并簡要介紹與之相關的周邊內容或輔助知識;然后由選擇相關課題的學習小組運用PPT等多媒體手段向全體同學進行探究成果匯報,并就研究過程中對所學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進行深入共享;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對某些具有爭議的話題進行小范圍的辯論。第四階段,回顧、鞏固與升華。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與梳理所學知識點,幫助學生逐漸建構起完整、嚴謹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從而實現“破而后立”的教學預設目標。
四、教學實驗成效比較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試驗,我們從成績考核與師生評價兩個方面來對比兩種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在成績考核方面,《政治經濟學》課程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卷面成績占總分的70%,另外30%的比重根據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進行考量。根據教務系統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出對照班與實驗班考核成績的對比圖示:
■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及格率比對照班高出9.41%,這在對平均成績的比較中也可得到驗證,而且實驗班的優良率高出對照班16.47%的比例,接近五成的學生能夠很好或較好地通過期末考核。不難發現,實驗班的考核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但同時也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即實驗班的成績標準差較之對照班并沒有縮小,甚至略有放大。這表明兩個班級中均存在較大的成績差異,探究性教學并沒能激活更多學生,尤其是那些注意力已在學習之外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根據授課教師與評課人員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較之對照班,實驗班的課堂表現出更加積極與專注的學習氛圍,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活力碰撞出“教學相長”的火花。教師在備課與授課中深化了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認識,同時學生在自主性的探究式學習中收獲了品質、能力與知識的全面成長。再通過比較實驗班學生與對照班學生對于兩種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學生普遍認為探究性教學法能夠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它不僅可以將抽象復雜的理論轉化為生動易懂的經濟案例,還能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理論知識去觀察與分析國內外的經濟社會現象。
毫無疑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發揮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指導作用,“用與時俱進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教學的主體、經濟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經濟政策的導向”。當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及其相應的課程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發展與改革壓力,本次基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立足于學術界對于《政治經濟學》課程改革創新的主流趨勢之上,同時充分考慮到高校課程教育中的客觀條件,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待繼續推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逄錦聚.對政治經濟學學科、教材建設中若干重大問題的認識[J].經濟學動態,2006.
[2]劉國光.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10):4—11.
[3]列寧.馬克思的學說: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逢錦聚,洪銀興,林崗.政治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向宇,1981年出生,男,碩士,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