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亮
摘 要:具體分析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基本理論及其發展現狀,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
關鍵詞:“立交橋”模型;銜接教育;中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職教育銜接理論是以人才、學制結構以及職業教育理論為基本依據,結合市場情況與產業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的綜合理論體系。其中,學制結構是為人才結構服務的,兩者也是相互對應的,根據所培養人才的結構類型—學術型、技術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將學制結構調整為多種不同的適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專業直接或大類寬口徑對接模式。人才結構是一套適應于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層級結構,傳統的人才結構有金字塔型、獨木橋型。然而隨著人貴州人才的細分與多元化發展,在中高職教育中又逐步發展成為人才培養結構的“立交橋”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層次、專業化、現代化的組合框架。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的中高職人才培養結構都停留在以二級學院為載體的單一的學科中心模式上,這使得職業教育發展受阻,重點無法突出。隨著教育與課程的改革,傳統的中高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的需要,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也日益突出。中高職教育在課程銜接上過于遵守傳統,缺乏層次感,沒有有效的手段和實用的方法,使得很多銜接教育理論無法付諸實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條件下,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仍然難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貴州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型中多是人才與學制結構構成雙向模型或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結構模型,這類結構模型已難以滿足現代復雜的教育結構和學生的需要。“立交橋”模型是在以上兩種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多目標、多層次、多系列的復雜對接模型。本文嘗試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以解決中高職教育銜接難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一、“立交橋”模型目標
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指導意見,我們明確“立交橋”模型目標是中職發揮基礎作用,著重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發揮引領作用,著重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新型培養途徑,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該模型的基本指標是以社會需要為標準培養四類人才。
二、“立交橋”模型內容
“立交橋”模型內容是以基本目標為依據的,主要有中高職教育的基本理論、中高職專業體系、中高職課程體系、中高職教育學制、人才素質培養的結構框架。其中,理論部分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教育經濟學、課程論、學制結構理論、人才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都是以經典教學論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而應用到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終的落腳點是課程體系的銜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結構為中介進行雙向分層建構。
三、“立交橋”模型銜接模式與技術設計
根據“立交橋”模型的目標和內容,我們發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主要是實現六大指標的銜接,即為教育理論及相關理論的銜接,人才培養目標與素質結構的銜接,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各類要素銜接的過程中,要把握其內容特點和操作依據。首先是教育理論的銜接,要依據國際教育標準,把握各類理論的正確的切入點,設置統一的標準和過渡層次,是指時間的銜接有理有據,遙相呼應。其次是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通過對專業體系、課程體系的歸類與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實現橫向對應,還要考慮近期的生源目標和學校的辦學機制,通過項目實施引導更多的中職學校開辦特色化專業,優化中高職專業布局,將中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高職教育延伸為中職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結構進行細分,依據中高等職業教育標準,先分不同級別,在依據學制以及相關要求進行層次細分,并對其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進行具體考核;在各類人才的交叉復合的趨勢下培養出綜合型人才。
四、“立交橋”模型結構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再以國際教育標準為基本依據,進行結構細分,常見的對接模式:五年一貫制。六年一貫制或是一體化教育模式,我們以國際教育標準(ISCED)為基本分級依據。在中高職銜接體系中,“立交橋”模型屬于一體化模型,其基本特點是課程設置專業化,專業技術核心化、分類設置廣泛化、公共課程集中化、其學制與課程設置重視分層,強調綜合性、模塊化,主要進行學分制遞級式教學,并建構統一規范的考核機制考核教學效果,這類教學模型已完全脫離傳統的學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橋”模型評價
根據相關文獻顯示,西方發達國家中高職銜接模型歷時已久,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或職業標準等級對口銜接模式和以課程或大綱為標準的中高職直通車模式兩種成熟的教育銜接模型!而相對來說中高職銜接“立交橋”模型設計更為科學,強調職業技術和能力的培養,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針對性、層次性和銜接性。它以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的實際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實現兩者的對應,在此基礎上實現中高職教育各方面的對接,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標準對接,也加強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是符合現階段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并滿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當然,國外很多先進的銜接模型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德國職業教育實行學制體系螺旋式上升和職業課程階梯式銜接的雙元制模型;美國實行統一的教學大綱與課程體系銜接模式等等。
綜上,貴州當前的中高職教育應該建立一套符合職教特點的高職入學制度和具有中高職銜接的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把課程銜接作為關鍵,整合統籌職業教育管理機制,從而避免教育重復和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宋劍祥.提高辦學層次,暢通高職教育“立交橋”發展戰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
[2] 陳希球.武漢城市圈搭建中高職銜接立交橋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8).
[3] 徐忠.構建“立交橋”體系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Z].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
摘 要:具體分析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基本理論及其發展現狀,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
關鍵詞:“立交橋”模型;銜接教育;中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職教育銜接理論是以人才、學制結構以及職業教育理論為基本依據,結合市場情況與產業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的綜合理論體系。其中,學制結構是為人才結構服務的,兩者也是相互對應的,根據所培養人才的結構類型—學術型、技術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將學制結構調整為多種不同的適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專業直接或大類寬口徑對接模式。人才結構是一套適應于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層級結構,傳統的人才結構有金字塔型、獨木橋型。然而隨著人貴州人才的細分與多元化發展,在中高職教育中又逐步發展成為人才培養結構的“立交橋”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層次、專業化、現代化的組合框架。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的中高職人才培養結構都停留在以二級學院為載體的單一的學科中心模式上,這使得職業教育發展受阻,重點無法突出。隨著教育與課程的改革,傳統的中高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的需要,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也日益突出。中高職教育在課程銜接上過于遵守傳統,缺乏層次感,沒有有效的手段和實用的方法,使得很多銜接教育理論無法付諸實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條件下,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仍然難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貴州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型中多是人才與學制結構構成雙向模型或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結構模型,這類結構模型已難以滿足現代復雜的教育結構和學生的需要。“立交橋”模型是在以上兩種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多目標、多層次、多系列的復雜對接模型。本文嘗試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以解決中高職教育銜接難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一、“立交橋”模型目標
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指導意見,我們明確“立交橋”模型目標是中職發揮基礎作用,著重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發揮引領作用,著重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新型培養途徑,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該模型的基本指標是以社會需要為標準培養四類人才。
二、“立交橋”模型內容
“立交橋”模型內容是以基本目標為依據的,主要有中高職教育的基本理論、中高職專業體系、中高職課程體系、中高職教育學制、人才素質培養的結構框架。其中,理論部分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教育經濟學、課程論、學制結構理論、人才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都是以經典教學論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而應用到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終的落腳點是課程體系的銜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結構為中介進行雙向分層建構。
三、“立交橋”模型銜接模式與技術設計
根據“立交橋”模型的目標和內容,我們發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主要是實現六大指標的銜接,即為教育理論及相關理論的銜接,人才培養目標與素質結構的銜接,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各類要素銜接的過程中,要把握其內容特點和操作依據。首先是教育理論的銜接,要依據國際教育標準,把握各類理論的正確的切入點,設置統一的標準和過渡層次,是指時間的銜接有理有據,遙相呼應。其次是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通過對專業體系、課程體系的歸類與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實現橫向對應,還要考慮近期的生源目標和學校的辦學機制,通過項目實施引導更多的中職學校開辦特色化專業,優化中高職專業布局,將中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高職教育延伸為中職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結構進行細分,依據中高等職業教育標準,先分不同級別,在依據學制以及相關要求進行層次細分,并對其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進行具體考核;在各類人才的交叉復合的趨勢下培養出綜合型人才。
四、“立交橋”模型結構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再以國際教育標準為基本依據,進行結構細分,常見的對接模式:五年一貫制。六年一貫制或是一體化教育模式,我們以國際教育標準(ISCED)為基本分級依據。在中高職銜接體系中,“立交橋”模型屬于一體化模型,其基本特點是課程設置專業化,專業技術核心化、分類設置廣泛化、公共課程集中化、其學制與課程設置重視分層,強調綜合性、模塊化,主要進行學分制遞級式教學,并建構統一規范的考核機制考核教學效果,這類教學模型已完全脫離傳統的學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橋”模型評價
根據相關文獻顯示,西方發達國家中高職銜接模型歷時已久,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或職業標準等級對口銜接模式和以課程或大綱為標準的中高職直通車模式兩種成熟的教育銜接模型!而相對來說中高職銜接“立交橋”模型設計更為科學,強調職業技術和能力的培養,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針對性、層次性和銜接性。它以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的實際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實現兩者的對應,在此基礎上實現中高職教育各方面的對接,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標準對接,也加強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是符合現階段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并滿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當然,國外很多先進的銜接模型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德國職業教育實行學制體系螺旋式上升和職業課程階梯式銜接的雙元制模型;美國實行統一的教學大綱與課程體系銜接模式等等。
綜上,貴州當前的中高職教育應該建立一套符合職教特點的高職入學制度和具有中高職銜接的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把課程銜接作為關鍵,整合統籌職業教育管理機制,從而避免教育重復和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宋劍祥.提高辦學層次,暢通高職教育“立交橋”發展戰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
[2] 陳希球.武漢城市圈搭建中高職銜接立交橋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8).
[3] 徐忠.構建“立交橋”體系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Z].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
摘 要:具體分析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基本理論及其發展現狀,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
關鍵詞:“立交橋”模型;銜接教育;中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32-02
中高職教育銜接理論是以人才、學制結構以及職業教育理論為基本依據,結合市場情況與產業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的綜合理論體系。其中,學制結構是為人才結構服務的,兩者也是相互對應的,根據所培養人才的結構類型—學術型、技術型、技能型、工程型,也可以將學制結構調整為多種不同的適宜模式,如“三二分段”的專業直接或大類寬口徑對接模式。人才結構是一套適應于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層級結構,傳統的人才結構有金字塔型、獨木橋型。然而隨著人貴州人才的細分與多元化發展,在中高職教育中又逐步發展成為人才培養結構的“立交橋”模式—系列化、多元化、多層次、專業化、現代化的組合框架。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的中高職人才培養結構都停留在以二級學院為載體的單一的學科中心模式上,這使得職業教育發展受阻,重點無法突出。隨著教育與課程的改革,傳統的中高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的需要,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也日益突出。中高職教育在課程銜接上過于遵守傳統,缺乏層次感,沒有有效的手段和實用的方法,使得很多銜接教育理論無法付諸實施;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條件下,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仍然難以找到出口。目前在貴州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型中多是人才與學制結構構成雙向模型或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結構模型,這類結構模型已難以滿足現代復雜的教育結構和學生的需要。“立交橋”模型是在以上兩種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多目標、多層次、多系列的復雜對接模型。本文嘗試從目標、內容、街接模式與技術設計、結構以及評價五個方面提出構建貴州中高職教育街接“立交橋”模型,以解決中高職教育銜接難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一、“立交橋”模型目標
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指導意見,我們明確“立交橋”模型目標是中職發揮基礎作用,著重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發揮引領作用,著重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新型培養途徑,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該模型的基本指標是以社會需要為標準培養四類人才。
二、“立交橋”模型內容
“立交橋”模型內容是以基本目標為依據的,主要有中高職教育的基本理論、中高職專業體系、中高職課程體系、中高職教育學制、人才素質培養的結構框架。其中,理論部分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教育經濟學、課程論、學制結構理論、人才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都是以經典教學論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而應用到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的;由于本文最終的落腳點是課程體系的銜接,所以本文以人才結構為中介進行雙向分層建構。
三、“立交橋”模型銜接模式與技術設計
根據“立交橋”模型的目標和內容,我們發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主要是實現六大指標的銜接,即為教育理論及相關理論的銜接,人才培養目標與素質結構的銜接,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在進行各類要素銜接的過程中,要把握其內容特點和操作依據。首先是教育理論的銜接,要依據國際教育標準,把握各類理論的正確的切入點,設置統一的標準和過渡層次,是指時間的銜接有理有據,遙相呼應。其次是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銜接,通過對專業體系、課程體系的歸類與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實現橫向對應,還要考慮近期的生源目標和學校的辦學機制,通過項目實施引導更多的中職學校開辦特色化專業,優化中高職專業布局,將中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高職教育延伸為中職教育的拓展提高部分。最后是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結構進行細分,依據中高等職業教育標準,先分不同級別,在依據學制以及相關要求進行層次細分,并對其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進行具體考核;在各類人才的交叉復合的趨勢下培養出綜合型人才。
四、“立交橋”模型結構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再以國際教育標準為基本依據,進行結構細分,常見的對接模式:五年一貫制。六年一貫制或是一體化教育模式,我們以國際教育標準(ISCED)為基本分級依據。在中高職銜接體系中,“立交橋”模型屬于一體化模型,其基本特點是課程設置專業化,專業技術核心化、分類設置廣泛化、公共課程集中化、其學制與課程設置重視分層,強調綜合性、模塊化,主要進行學分制遞級式教學,并建構統一規范的考核機制考核教學效果,這類教學模型已完全脫離傳統的學科集中模型。
五、“立交橋”模型評價
根據相關文獻顯示,西方發達國家中高職銜接模型歷時已久,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或職業標準等級對口銜接模式和以課程或大綱為標準的中高職直通車模式兩種成熟的教育銜接模型!而相對來說中高職銜接“立交橋”模型設計更為科學,強調職業技術和能力的培養,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針對性、層次性和銜接性。它以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的實際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實現兩者的對應,在此基礎上實現中高職教育各方面的對接,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標準對接,也加強了現代中高職教育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是符合現階段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并滿足教育的基本需要的教育模型!當然,國外很多先進的銜接模型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德國職業教育實行學制體系螺旋式上升和職業課程階梯式銜接的雙元制模型;美國實行統一的教學大綱與課程體系銜接模式等等。
綜上,貴州當前的中高職教育應該建立一套符合職教特點的高職入學制度和具有中高職銜接的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把課程銜接作為關鍵,整合統籌職業教育管理機制,從而避免教育重復和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宋劍祥.提高辦學層次,暢通高職教育“立交橋”發展戰略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
[2] 陳希球.武漢城市圈搭建中高職銜接立交橋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8).
[3] 徐忠.構建“立交橋”體系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Z].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2013-12-01.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