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莉
摘 要:該文淺析了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闡述了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素養,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以及語文學科的實踐性。
關鍵詞:中職 語文 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153-01
中職語文的課堂可不可以變得更寬廣而多采?如何才能讓學生快樂而主動地學習語文?如何使語文課堂變成引領學生思想走向成熟,個性得以張揚的樂園?讓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為他們今后的精神生活開啟智慧之門。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1 提高教師自身語文素養和自我意識
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多種文本解讀的理論和方法,還要強化自我意識。對文本的解讀就是我們通過作者創作來感悟生活、發現生活中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從而產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而這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如果教師內心缺乏真實的感受,只會按部就班,依從傳統,毫無創新,上每一篇課文都用同一種方法與思維模式,或者因懼怕權威而不敢呈現內心真實感受,過分強調標準答案,只會呈現結果,不會引領學生尋找結果,那怎么能培養學生的開拓性與創新精神呢? 這樣的教學教條、單一、貧乏,不關注學生的興趣,不關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情感世界,學生當然不感興趣。所以教師自身的提高、個性的解放尤其重要。
教師對文本的個性理解并不是教學的終極,學生對文本的有效理解才是教學目的。德國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尋找真理。”
2 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必不可少
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樣讀的,注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人生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歸宿,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為基點發展和穩定下來的。學生在一種固定的情感模式的熏陶下,被囿于其中。這表現在他們判斷文學作品的人物時只會以“好”、“壞”來簡單區別,在作文中只會不切實際地塑造出十全十美的人物,再用相反角色來襯托。試想這樣的思維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自如?所以人文關懷至關重要,猶如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堆姆林斯基所說:“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教育者還必須具備一種對美的精細的感覺,你必須熱愛美、創造美和維護美 (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學生的內心美)。”
3 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至關重要
現在的中職生,相當大一部分存在著中小學基礎不扎實的現狀,尤其是來自農村的中職生,其情況更甚。他們從小受教育的環境差強人意,父母家庭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大環境文化熏陶空白。再加上經濟制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基礎差,欠缺良好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識匱乏,信息量小,知識面窄的現狀。于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也感受不到作品中滲透出來的對生活的熱愛、謳歌與困擾,欠缺審美能力。學習主體如果不主動學習,那教育勢必是失敗的,所以開展語文教學的第一步是:了解學生生理、心理特征,選擇他們感興趣,又符合其理解能力的文本,培養其審美的能力,感知文學藝術殿堂的魅力,從而引起對閱讀的興趣,并且把文學作品的情感與現實結合,指導他們認識生活,感悟生命,進而產生對真、善、美的追求與思考。對青少年追求浪漫、愛幻想的心理特點,作為教師應幫助他們懷揣理想,追尋人生價值的真詩,構建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如選擇《永遠的蝴蝶》作為課內自讀讓學生了解人世間確實擁有忠貞不渝的完美愛情;讀朱自清的《背影》了解父愛的博大,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感知母親的情懷,讀《赤壁賦》感受蘇軾的曠達胸襟,讀《再別康橋》體會徐志摩的浪漫氣質。
(1)循序漸進、由淺而深指導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犯拔苗助長的錯誤。由于學生的基礎差,教師在教材的難度、重點的定位上一定要把握尺度,有些文本分析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如上《米洛斯的維納斯》時,旨在讓學生在了解這件藝術珍品的基礎上,產生“什么才是生活中的完美”的思考,這其實是一個人生哲學的思索,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才能充分參悟其中的真諦。在此我只是想引領學生有這樣一點初探,于是在學習文本之前先進行一次小型討論“在你眼中什么是完美的?”答案當然會千姿百態,這時千萬別粗魯地否定任何一個,而是另外介紹了髙林瑜的《完美的錯誤》讓學生通過這篇易于理解的短文,尋找到《米》的進入口,從而由維納斯斷臂之美中,引發出關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這樣將我們高高在上的課本帶入學生的生活,真正成為他們思想中的一部分。(2)充分利用課堂練習,展開多角度思維語文教學擺脫功利化的束縛,還以“人文”的本色后,我們的開放型思維才能真正得以培養。充分利用課后的一些開放性問題,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應該肯定的成績。比如上《鴻門宴》一文時,就劉、項二人的性格特征進行探討,有學生不僅看到了西楚霸王的霸氣與自負,也從中感受到他英雄惜英雄的磊落胸襟,甚而至于由此產生“誠信”的思考;有學生則認為劉邦心思縝密正是王者風范,在大家的暢所欲言中,我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激起更絢爛的圖案。3)拓展閱讀是關鍵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得開闊視野,閱讀必不可少;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閱讀是必然的學習途徑。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篇目是遠遠不夠滿足的。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尋找與教授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影視作品、藝術創作、生活事例進行閱讀,產生類比,引發思索,產生新知,完善知識建構。(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更生動教學方式的銳意改革,不僅僅只是抽象的理念化的,還包括具體而可感的先進的現代化設備的運用。自從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我們可以把抽象的意境借助形、聲、色的渲染來傳達,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網絡資訊來充實課堂內容,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將文學與其他藝術種類更好地融合,使教學內容更直觀豐富。
4 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實踐性
中職語文的教學,其實踐性方面不能局限于語法的分析、判斷,它更需面向社會,根據實際切實有效地教會學生掌握社會實踐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及綜合能力。如開設禮儀課,語音課,應用寫作的比重(特指非文秘專業的學生),在校園內將語文課所學付諸實踐,如出班刊、海報,讓學生不僅可以從理論上判斷、推理,也能在實際生活中通過言、行、舉止展現出來,這樣學生強烈而直觀地感受到成功感,滿足成就性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總之,中職語文教育要開拓出自己的天空,就要明確思想與方向,勇于創新、大膽開拓、塑造個性。緊密聯系學生、聯系社會實際,腳踏實地地找到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思路與方法,讓職業教育為祖國的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清.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2)
[2] 何艷芬.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等職業教育,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