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娜
摘 要:今天高等院校和社會、企業共同關注的依然是適應性人才培養。黨的十八大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期望,通過第二課堂的環節真正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制定符合企業需求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是校企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第二課堂 實踐教學 企業需求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251-01
黨的十八大對高校辦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辦學的內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各高等教育院校的專業及職業規劃課程都是以課堂為主,加大力度對課堂教學監督。然而課堂教學都是“紙上談兵”,現在的學生和老師都希望能獲得更多的課外實踐機會。盡管學校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部門會定期做校園活動,但太過形式化,缺少實際指導意義和實戰機會。
1 現有教學模式的弊端
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院校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傳統的“象牙塔”式教學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已不再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求。學生的教育層面需要不斷擴展,走出“象牙塔”的教育模式崛起并成為高校專業教育的趨勢。許多高校紛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計劃,但是今天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依舊是國家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因此,如何開展第二課堂的教學與實踐應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視。
1.1 項目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接軌,許多高校在盡力將學生推銷出去,但在學校沒有接受系統化的訓練而直接進入企業,學生會盲目的四處碰壁。為此項目化教學被帶進課堂,從初年級開始逐步引入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及早意識到自己才是教學的主體,從被動的受眾變成主動的探索者。1這種教學方式比傳統教學方式上升了一步,但很多教師把項目化教學理解為案例教學,雖然教學中大多數高校已經一改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而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式教學,但由于案例畢竟是針對某一現象或某一問題而提出的,與學生將來的崗位關聯性不大,而且往往老師在課堂上舉出的案例比較零散,并沒有與具體項目時間相結合,學生缺乏實踐性體驗,很難系統掌握專業技能與方法。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性為零,因此,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依然不高,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不能通過這種所謂的“項目化”教學模式有所改善,最終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1.2 第二課堂沒有真正走出“象牙塔”
第二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走出去”,去體驗與實踐,而現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依然沒有讓第二課堂回歸自由之身,在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的同時,永遠有根無形的繩子在學校和學生之間牽扯著。由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學校的僵硬化管理體制,將教學過程視為生產過程,把學生當作產品來對待,而不是把學生能夠創造更多其他產品的工具,學生被束縛在一定的框架中,不僅嚴重影響了第二課堂的真正展開,更阻礙了學生對個性自由的發揮與對知識的探索。
2 基于十八大精神的第二課堂教學模式思考
2.1 制定彈性教學計劃
十八大對教育體制提出了要求并展示出了對未來學生發展的期望,針對學生的學習彈性,高校可以每學年制定專用的2~3周時間給學生用于課外專業學習,并計入第二課堂學分。現在國內外已經有部分高校實行了夏季短學期制教學計劃,集中時間進行實踐環節學習,不受課堂教學阻礙。讓學生充分地與校外實習基地或者企業相結合,集中時間強化實踐教學,通過企業集中性真正的項目化設計指導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2.2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今天的高校課程教學的知識比較廣泛,針對性不強,并沒有真正實現課程教學以企業需求為核心,課程計劃不符合企業計劃,導致學校與企業人才需求標準脫節。因此教師應轉變高效課堂傳統的教學觀念,學生是主體,老師是客體,老師由課堂講授轉變為指導,還課堂于學生,還思維于學生,不是由老師帶著學生走,而是學生帶著老師走。第二課堂活動體系形式可以多樣化,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橫向和縱向科研課題中來,帶動學生的專業興趣。2讓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指導,讓學生對社會現狀和用人需求有感性認識,激勵學生更好地做好職業規劃。
2.3 搭建第二課堂教育實踐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創業
所有學科都需要實踐教學環節的支撐,應該從學校及學生的發展實際情況出發并加大力度實施。根據黨的十八大對教育系統的精神指示,教師和學校、企業應根據不同專業規劃第二課堂的實踐機會與空間,形成系統的第二課堂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不同學習階段的體驗學習。
近年來,畢業生就業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尤其針對理工科學生,就業專業性強,渠道單一,不能就業就意味著失業,自主創業成為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3但是作為應屆畢業生的創業途徑及資金成為最大難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起步比較晚,目前仍處于摸索狀態,因此高校可以通過教師與企業、與校友的聯系通過第二課堂環節為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及培訓,給學生搭建創業橋梁,使畢業生在獨立創業前能夠給自己建立健全的統籌規劃方案。同時第二課堂的機制也完善了學校匱乏的創業教育機制,專業教師和學生一樣可以走出象牙塔,探索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的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完善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4通過學生在產、學、研合作中的學習與實踐操作,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自主創業的經驗性和積極性。
3 結語
學生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產品,而是用來開發其他更多產品的有創造力的工具,學校教育要尊重學生各自的發展規劃,并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動力支持,真正沿著黨的十八大精神指示,合理利用學校、社會及企業的各種有利資源,從觀念上改革現有第二課堂教育模式,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大膽的、獨立的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 謝相勛,杜理才,李同果.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8).
[2] 彭巧胤.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5).
[3] 威廉姆斯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 劉雪影.建設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高校第二課堂的基本路徑[J].華章, 20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