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紅
摘要:體驗式教學的價值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種教學形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思想,是實現學生素質實質性發展的理想選擇。實施體驗式教學也是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初中化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1-0030-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1
一、問題提出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體驗的重要性,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1];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知識的形成、相互聯系和應用的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學習科學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2]
二、體驗式教學實施策略
1. 在實驗探究中體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化學知識的產生以及形成過程,它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的基本途徑。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體驗,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做科學”的親身體驗。所以教師應充分應用教科書上的實驗素材,使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獲取知識和培養實驗技能,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從而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比如,學生對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難,教材上僅僅提到燒堿固體在空氣中會潮解,還會吸收二氧化碳,然后直接出了反應方程式。在上課時一般老師往往會直接告知學生反應生成了碳酸鈉,而并不做演示實驗,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筆者在課上為學生做了“瓶吞雞蛋”的演示實驗(如圖1),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學生看到老師將氫氧化鈉溶液注入錐形瓶后,雞蛋瞬間掉落瓶中,全場震驚!可以說所有同學的熱情被點燃。接著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分析雞蛋掉落瓶中的原因,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小組間進行評價。最后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筆者再適時追問如何驗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同學們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方案。有同學說用酚酞檢驗,但立即被其他同學否定;有同學可以用鹽酸檢驗,看是否有氣泡生成。最后有同學提出用如圖2方法進行檢驗:
在實驗探究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還能夠從錯綜復雜的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更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2. 在情境創設中體驗
化學新課程標準主張化學教學要回歸學生生活,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展開學習,使學習融合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并將所學的化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從而使學生體驗化學的真實有用。所以創設情境是引發學生體驗的重要途徑。
(1)運用化學史實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國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傅鷹教授曾說過:“一門科學的歷史是那門科學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因為科學只能給我們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化學知識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實踐中經過不斷積累、總結、再實踐、再總結而形成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善于把化學史和化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化學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學史素材,有效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講酸堿指示劑時,筆者會向學生介紹石蕊的發現過程。英國著名科學家波義耳非常喜愛鮮花,有一天園丁給他送來一束紫羅蘭,他邊欣賞邊向實驗室走去,進入實驗室將手中的紫羅蘭放在桌上,便開始做實驗,當他向燒瓶中傾倒鹽酸時,不小心濺出了少許酸液,而這酸液又恰好濺到紫羅蘭的花瓣上,波義耳嘆息之余,將紫羅蘭拿去用水沖洗,結果驚奇地看到濺上鹽酸的紫羅蘭花瓣都變為紅色。以此為啟示,波義耳和他的助手分別用不同的溶液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酸都能使紫羅蘭變成紅色。用紫羅蘭花瓣作試驗不方便,于是,他們制取鮮花浸出液,它遇酸變紅,遇堿變藍,從那時起,石蕊試液就被作為酸堿指示劑確定下來了。[3]
(2)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直觀
近年來,電教媒體已在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正是創設情景特別是真實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尤其是在學生較難理解時,可以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構成物質的微粒》教學中,物質由分子、原子、離子這些微粒構成,太抽象,對剛接觸化學微觀世界的學生來說不好理解,無法想象,學生不感興趣,覺得很枯燥。 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以水電解為例,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氧原子重新組合成氫分子和氧分子。再運用掛圖和分子結構模型來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結合掛圖分析分子的構成,通過演示活動模型說明新分子的形成過程,使微觀現象宏觀化,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使學生產生非常深刻的感性認識。
(3)以新聞熱點渲染情境
在熱點新聞中有很多與化學有關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空氣污染、瓦斯爆炸、化學武器等等。教師應根據新聞熱點,及時指導學生用正確的眼光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成就感。比如在學習混合物中某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時,教師就三聚氰胺超標奶粉事件,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定量和定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或者就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中,民眾瘋搶加碘鹽事件,指導學生通過計算進而否定通過吃加碘鹽來抵抗輻射的不合理性。endprint
3. 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體驗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獲得親身參與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不但能發展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的優秀品質,還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化學的真實有用性 。
比如在學完高爐煉鐵的原理后,組織學生參觀鋼鐵廠;在掌握了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后,參觀自來水廠。 通過參觀學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了感性認識,拓寬了知識面。利用寒暑假期,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化學社會實踐活動。如:調查調查蘇州市垃圾分類處理情況、檢測蘇州市區雨水的pH值、蘇州河道污水治理情況、采集公共場所的空氣運用傳感器測定二氧化碳的含量等等,要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應用化學知識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通過社會實踐的體驗,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寬,并且科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大大增強。
三、 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
通過體驗式教學的課堂實踐,筆者總結了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四個環節:
(1)設計教學內容
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能引發學生的體驗感,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心理狀況出發,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同時課前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可提前布置學生去尋找花瓣或樹葉自制酸堿指示劑,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同時為體驗式教學的進行做好熱身準備。
(2) 創設體驗環境
教師有目的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產生體驗。體驗環境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提供一種生動活潑的場景和氛圍,讓學生充當活動中的某個角色并用該角色應有的思想、態度、情感、行為、語言等來處理情境中的問題,將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模擬或虛擬再現出來。
比如在學習碳酸鈣在高溫下分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古詩《石灰吟》的視頻畫面,介紹《石灰吟》創作背景: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在鏗鏘有力的吟誦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過來,然后請學生分析《石灰吟》的字面意思,體會這首托物言志詩的內涵并嘗試解釋詩中蘊含的化學涵義。通過視頻畫面、圖片情境、文字情境,為碳酸鈣在高溫下灼燒發生分解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體驗環境。
(3)全身心地進行體驗
體驗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就是嘗試打破師生界限,發動學生參與教學,營造一種輕松的上課環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就能投入到學習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可以布置給學生一定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點評其他學生的表現,如果單純地讓教師點評,那么學生自我表現的意識被壓制。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以引導激發活動為主,學生在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已有的認知、情感,通過輔助的教學手段自主建構情境,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感體驗。
(4)體驗后的總結與點評
在體驗過程中,不同學生對體驗活動的認識和體會有不同。一般在體驗結束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后的分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提出與體驗的項目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說出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的評價,對于存在疑問的問題加以解決。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引導學生分享在活動中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的個人所得,變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精神成果,使各種體驗、感悟、經驗得到提升,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并及時回饋他們的這種體驗,增加活動體驗的有效性。
四、結語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內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經實踐能力,促進情感的生成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章小波.做科學——《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本理念的一點解讀[J]. 化學教育,2013,(2)
[2] 王海霞.體驗式教學淺談[J].大學教育,2012,(2)
[3] 趙永芹. 談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化學史教學[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5)
[4] 田紅云. 體驗式教學的認識論基礎及應用探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6)endprint
3. 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體驗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獲得親身參與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不但能發展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的優秀品質,還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化學的真實有用性 。
比如在學完高爐煉鐵的原理后,組織學生參觀鋼鐵廠;在掌握了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后,參觀自來水廠。 通過參觀學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了感性認識,拓寬了知識面。利用寒暑假期,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化學社會實踐活動。如:調查調查蘇州市垃圾分類處理情況、檢測蘇州市區雨水的pH值、蘇州河道污水治理情況、采集公共場所的空氣運用傳感器測定二氧化碳的含量等等,要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應用化學知識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通過社會實踐的體驗,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寬,并且科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大大增強。
三、 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
通過體驗式教學的課堂實踐,筆者總結了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四個環節:
(1)設計教學內容
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能引發學生的體驗感,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心理狀況出發,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同時課前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可提前布置學生去尋找花瓣或樹葉自制酸堿指示劑,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同時為體驗式教學的進行做好熱身準備。
(2) 創設體驗環境
教師有目的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產生體驗。體驗環境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提供一種生動活潑的場景和氛圍,讓學生充當活動中的某個角色并用該角色應有的思想、態度、情感、行為、語言等來處理情境中的問題,將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模擬或虛擬再現出來。
比如在學習碳酸鈣在高溫下分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古詩《石灰吟》的視頻畫面,介紹《石灰吟》創作背景: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在鏗鏘有力的吟誦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過來,然后請學生分析《石灰吟》的字面意思,體會這首托物言志詩的內涵并嘗試解釋詩中蘊含的化學涵義。通過視頻畫面、圖片情境、文字情境,為碳酸鈣在高溫下灼燒發生分解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體驗環境。
(3)全身心地進行體驗
體驗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就是嘗試打破師生界限,發動學生參與教學,營造一種輕松的上課環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就能投入到學習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可以布置給學生一定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點評其他學生的表現,如果單純地讓教師點評,那么學生自我表現的意識被壓制。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以引導激發活動為主,學生在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已有的認知、情感,通過輔助的教學手段自主建構情境,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感體驗。
(4)體驗后的總結與點評
在體驗過程中,不同學生對體驗活動的認識和體會有不同。一般在體驗結束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后的分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提出與體驗的項目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說出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的評價,對于存在疑問的問題加以解決。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引導學生分享在活動中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的個人所得,變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精神成果,使各種體驗、感悟、經驗得到提升,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并及時回饋他們的這種體驗,增加活動體驗的有效性。
四、結語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內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經實踐能力,促進情感的生成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章小波.做科學——《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本理念的一點解讀[J]. 化學教育,2013,(2)
[2] 王海霞.體驗式教學淺談[J].大學教育,2012,(2)
[3] 趙永芹. 談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化學史教學[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5)
[4] 田紅云. 體驗式教學的認識論基礎及應用探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6)endprint
3. 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體驗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獲得親身參與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不但能發展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的優秀品質,還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化學的真實有用性 。
比如在學完高爐煉鐵的原理后,組織學生參觀鋼鐵廠;在掌握了自來水的凈化過程后,參觀自來水廠。 通過參觀學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了感性認識,拓寬了知識面。利用寒暑假期,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化學社會實踐活動。如:調查調查蘇州市垃圾分類處理情況、檢測蘇州市區雨水的pH值、蘇州河道污水治理情況、采集公共場所的空氣運用傳感器測定二氧化碳的含量等等,要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應用化學知識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通過社會實踐的體驗,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寬,并且科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大大增強。
三、 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
通過體驗式教學的課堂實踐,筆者總結了體驗式教學的流程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四個環節:
(1)設計教學內容
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能引發學生的體驗感,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心理狀況出發,確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同時課前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可提前布置學生去尋找花瓣或樹葉自制酸堿指示劑,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同時為體驗式教學的進行做好熱身準備。
(2) 創設體驗環境
教師有目的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產生體驗。體驗環境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提供一種生動活潑的場景和氛圍,讓學生充當活動中的某個角色并用該角色應有的思想、態度、情感、行為、語言等來處理情境中的問題,將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模擬或虛擬再現出來。
比如在學習碳酸鈣在高溫下分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古詩《石灰吟》的視頻畫面,介紹《石灰吟》創作背景: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在鏗鏘有力的吟誦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過來,然后請學生分析《石灰吟》的字面意思,體會這首托物言志詩的內涵并嘗試解釋詩中蘊含的化學涵義。通過視頻畫面、圖片情境、文字情境,為碳酸鈣在高溫下灼燒發生分解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體驗環境。
(3)全身心地進行體驗
體驗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就是嘗試打破師生界限,發動學生參與教學,營造一種輕松的上課環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就能投入到學習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可以布置給學生一定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點評其他學生的表現,如果單純地讓教師點評,那么學生自我表現的意識被壓制。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以引導激發活動為主,學生在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已有的認知、情感,通過輔助的教學手段自主建構情境,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感體驗。
(4)體驗后的總結與點評
在體驗過程中,不同學生對體驗活動的認識和體會有不同。一般在體驗結束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條件,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后的分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提出與體驗的項目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說出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的評價,對于存在疑問的問題加以解決。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引導學生分享在活動中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的個人所得,變成大家共同分享的精神成果,使各種體驗、感悟、經驗得到提升,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并及時回饋他們的這種體驗,增加活動體驗的有效性。
四、結語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內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經實踐能力,促進情感的生成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章小波.做科學——《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本理念的一點解讀[J]. 化學教育,2013,(2)
[2] 王海霞.體驗式教學淺談[J].大學教育,2012,(2)
[3] 趙永芹. 談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化學史教學[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5)
[4] 田紅云. 體驗式教學的認識論基礎及應用探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