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琴
摘 要: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多半感到歷史科是“無用且無聊”的科目,造成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危機。對此,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去分析研究歷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體內容,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歷史材料的表面現象去就事論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采取科學可行的教法對學生進行史論和史實相結合的歷史教學,讓歷史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歷史教學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207-02
1 系統而有針對性落實理論教學,堅持史論和史實有機統一
第一,歷史學是社會科學的范疇,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歷史教學也是常見的。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始終。
第二,書本上的理論是一定時間、條件下的產物,史學理論會因為史學的不斷發展并且產生新的史料而造成原有的書本理論滯后的現象。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要敢于面對事實,針對難點激流勇進,要隨時重新進行現實史詩實事求是的分析,還要恰當的針對理論進行評價。所以要不斷根據事實修改發生變化的史論中過式的部分,特別要向學生解釋清楚有爭議的地方。
第三,理論要具體的、有機的和史實結合到一起。在分析、運用史實的過程中,理論雖然有指導意義但是不能“包治百病”,不能生搬硬套,當作教條一樣運用,遇到困難的時候又覺得它不合實際。只有在創造性的應用當中,讓學生體驗到用歷史理論來分析、理解、解釋和評價某些歷史現象和史實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覺得歷史可以不用死記硬背,能“活學活用”,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
2 教學實踐中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方法落實能力培養
(1)以具體形象的資料,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做引子之后,史料會伴隨一些思考問題一起出場。通過設置這樣的疑點來作為學習的誘因。學生在對具體形象史料的閱讀和分析之后,會對歷史事件以及人物有一定感知,對歷史的真實產生感受,進入到已逝的歷史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贊可夫認為,淺顯、平鋪直敘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還會使學生疲塌,意志消沉。只有那些有坡度、有起伏、有矛盾、有沖突的課堂教學,才能激勵學生的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把智力活動進行到底。教師應捕捉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指導學生用歷史理論來閱讀、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史料,向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智力情緒,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如:講“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一課,教師可將梁啟超在《時務報》上寫的“變者,天下之理也”和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兩段史料進行比較,揭示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應的制度隨之發生變化,才能更好的發展。這就是變則通,通則久的社會發展規律。所以說,史料教學注重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習得歷史方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學也“活起來”,也使得我們歷史教學內容豐滿了許多,不再是枯燥乏味。
(2)師生互動堅持論從史出學習新知
①引導學生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自主閱讀文本。
與單調乏味、理性抽象的政治課本相比,歷史課本的特點是文本內容十分豐富,文本信息資源的種類有:單元篇章頁及課前序言、正文敘述、各種圖像及文字說明、閱讀卡、色帶題、對話框等,這為學生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前提。歷史教師的職責之一是讓學生分清史料、史實和結論,培養學生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的歷史學科學習能力,使學生實現對材料會讀、能讀到讀懂的跨越,同時也培養學生厚實的歷史人文素養。
當然,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有時教師還應對文本進行再整合處理,以新的視角或觀點重新統率教材,將教材內容材料化,問題化。例如:必修二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有多幅圖片、表格和歷史縱橫等形式呈現,我們可以對書本知識整合,設置成三階段: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吃、穿、住和習俗;近代中國人民的吃、穿、住和習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的吃、穿、住和習俗。由此掌握《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變化的特點、原因、趨勢以及一些歷史論點,教學生閱讀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②教師善于運用多種方式貫徹“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
方法一:把辯論帶進歷史課堂教學
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從學生的能力培養角度出發,組織一些簡單的辯論賽。例如對于“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一論點的學習,教師要盡量避免進行簡單的說教。基于學生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可以組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課堂辯論。首先讓學生在課前作好自主整理史料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在課堂上以正、反方亮出各自的理由(史實),歸納得出: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辛亥革命失敗了的結論。甚至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這種開放性的結論。
方法二: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評價歷史事件。
如歷史必修二第18課《羅斯福新政》課后的“學習延伸”:對于羅斯福新政的作用多年以來中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評價:
有的學者指出,新政的意義遠遠超出經濟領域,也超過一定意義上的改革,不論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識到,它造成了資本主義的一次深刻變革或者是一種再生。
另一些學者指出,羅斯福新政的目的只是保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不應過分贊揚。
有興趣的同學們可進一步查閱有關資料,就上述觀點進行討論,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是一道典型的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評價歷史事件的題目。學生如能經常性使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來評價一些歷史事件或由歷史事件來歸納理論觀點,那么學生學歷史和老師教歷史就會顯得簡單多了,真正使我們歷史學習“深入淺出”“復雜問題簡單化”。
方法三:制作表格培養能力。如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準備好的綜合分析表格,帶學生進入課堂探究環節,讓學生從課本上自主收集鴉片戰爭前中國明清和同期歐洲的政治經濟對外政策等史料,并進行史論分析。為保障課堂時間,活動可分四個小組進行,每組一個板塊。探究表格完成之后,進行各小組交流匯報,教師點評歸納,得出中國近代逐漸落伍的原因。本堂課由于注重了學生對歷史史料的分類收集與整理的方法又以列表比較的形式呈現,課堂效率遠比教師唱“獨角戲”高得多。這樣做學生既構建了基礎知識體系,又掌握了一種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提高了學習知識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3 課外訓練用“史論和史實相結合”原則學以致用
(1)用好課后自我測評練習。
教師應引導學生到前面已學的教材文本中去充分挖掘資源,學生一旦學會了這種的方法,那么,不管遇到怎樣的難題,都能嘗試著自己去解決。
(2)檢測考試注重能力訓練。
史論脫節,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常見、也是最實質性的問題。在有關題目的答案中,史與論往往是“骨肉分離”,而不是“水乳交融”。為了培養學生的論從史出能力,我們在平時練習、月檢測或考試中,要有意識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歷史老師平時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重要。
教無定法但必須有法,只有得法才有效率。總之,中學歷史教學中注重歷史理論教學,是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近年來,高考試題中歷史部分材料題大都需要借助于史論和史實相結合的思維能力來做出正確的審題和解答,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只有教師平時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實踐中加強訓練,才能不斷增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讓歷史教學“活起來”,才有望使歷史教學獲得理想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