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勇
【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得以走進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近年來畢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漸顯現,部分學生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的現象。本文就如何改革應用型本科教育以使所培養之學生滿足企業需要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教育 改革
一、前言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等人才需求的增多,國家教育部1999年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始了擴大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199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52萬人,增幅高達48%。隨著高考錄取率的提高,社會大眾接受高等教育逐漸普及,高等教育也逐漸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天之驕子”這一用來形容大學生的詞匯,也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與此同時,由于高考擴招所帶來的負效應也逐漸顯現,如:教室數量不夠、學生宿舍不夠、教學設施不夠等,而更嚴重的是師資力量的不足。正是這些諸多因素的影響,嚴重地降低了教學質量,體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上就是逐年的下滑。據知名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跟蹤調查,由該機構從2012年12月12日開始到2013年1月11日結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科畢業生簽約率僅為38%,低于上屆同期8個百分點,以致出現了一種“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二、高等教育的定位
(一)我國高等學校的類型
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分類,我國高等學校分為四種類型:
1.研究型大學。明顯特征是學科綜合性強,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多,培養的人才層次為本科及本科以上,滿足對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研究生至少占到20%~25%,每所學校每年授予博士學位數至少50 個。
2.教學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的教學層次以本科生、碩士生為主,個別行業性較強的專業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養專科生。
3.教學型本科院校。這類學校的主體是本科生的教學,特殊情況下有少量的研究生或專科生。
4.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這類學校體現了高等教育在學校、專業設置上最為靈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定位
根據我國目前的本科教育分類分為“重點本科高校”與“普通本科高校”。雖然“重點本科高校”與“普通本科高校”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但是重點本科高校是側重理論研究,而普通本科高校是側重理論應用。
就教育定位而論,普通本科高校明顯應該定位于培養專門人才服務社會的職能,但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普通本科高校基于“精英教育”的傳統理念進行教育教學,所開設專業和課程沿襲研究型大學的設置而設置,培養學生的模式依研究型大學的模式進行。由于普通本科高校在培養學生各方面條件的差距(與重點本科高校相比),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大多數無法從事研究工作,無法到研究型機構和大型企業工作。與此同時,由于專業課程設置不是依據企業崗位需求而定,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以致造成畢業學生無法找到對應工作崗位的情況。
三、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
(一)人才培養的準確定位
如上所述,普通本科院校的職責是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側重于理論應用。因此,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上應確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想,確立為社會企業培養人才的思想。在專業設置以及課程設置上從滿足企業崗位需要出發進行改革,培養企業所需人才。
從世界上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來看,研究生、本科、專科這三個層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近幾年來尤為受到重視,并獲得了很大發展。由于各國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都以培養目標明確、學制短、區域性強、就業容易而見長,因而頗受各企業生產部門和人才勞務市場的歡迎,促進了其自身的規模和數量的迅速發展。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我國的高等教育由于發展的歷史原因,一直以來都是屬于“精英教育”的模式。在恢復高考后的十幾年間,由于大學生在社會大眾中的比例很少,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點培育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社會上存在著一些對大學生的過高的認識,當時的大學生群體也確實處于一種“精英”的層次。當前的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擴招,雖然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但是在相當多的社會大眾尤其是大學生心目中仍然較普遍地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也是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思想應努力幫助大學生們降低身份,端正態度,立足于現實。
在大學生就業觀念上需要做幾個方面的調整:
1.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
由于東西部發展差距客觀存在,絕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生將東部發達城市作為自己的就業首選目標,以進入這些城市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當白領為榮。但是,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快速發展,東部發達城市的人才需求日趨飽和,就業壓力明顯加劇,更由于東部企業外向型經濟明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更甚,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明顯降低。
相反,對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中西部而言對人才的需求卻旺盛而急迫,雖然目前中西部的發展不及東部,但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更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2.從大城市向城鄉基層轉移
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在就業時往往會選擇在大城市,加劇了就業壓力,也是造成部分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原因。
隨著國家建設新農村戰略以及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各級政府出臺了大量關于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普通本科高校也應在此方面鼓勵學生轉變觀念,積極服務社會基層。
3.從“白領”向“藍領”轉移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們大多數仍然以“天之驕子”自居,總想著能夠到大型企業或者事業機關當上一名驕傲的“白領”。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成為“大眾教育”,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們更應該接受這一現實。大型企業或者事業機關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有限而挑剔。
相反,作為普通中小型企業對技術藍領的需求卻相當旺盛。大學生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到中小型企業就業,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做起,從事技術藍領一樣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課程教學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國外初級學院發展的經驗,作為普通本科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是必需而急迫的。課程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應用”做文章,堅持“理論適度、重在應用”的原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程設置
進行深入的企業調研,了解企業崗位技術需求。從崗位技術需求分析歸納技能點、知識點,再進一步確定開設相應的課程。
2.課程教學過程
課程教學過程必須把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原則,減少晦澀難懂、理論艱深的內容,增加技能方面的訓練內容,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滿足企業對技術藍領的需求。
3.加強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聘請企業技術專家作為實訓指導教師,以企業的用人要求加強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與實訓,感受企業用工氛圍,縮短畢業生的工作適用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踐,感受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升教師隊伍的技能水平,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結束語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是不爭的事實,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從“白領”走向“技術藍領”也是大勢所趨,這從教育部啟動“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工程也能夠看到國家的政策導向。
目前,我校也成為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轉型試點研究的39所高校之一,正在積極探索和試驗“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相關工作,本文即基于“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工作就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做出探討。